案例一:我班还有个学生叫胡xx。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爱接话把,高一声低一声,常常惹得哄堂大笑,要么搞小动作,要么睡觉,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老师喜欢、同学们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虽然后来口头勉强上答应了我的要求。但过后他还是一跟以前一个样,没什么变化,此时看到这种情况我都想放弃他,既然不听老师,又何必自己自讨苦吃呢? 算了吧,不理他了,多一个少一个不是一个样吗?但后来自己仔细想想,家长把自己的小孩子交给了你,你就要对他负责任,更何况你又身为班主任,想到这里还是要拉他一把,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或许他现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想过要真正做过老师、同学喜欢的念头吧。在以后的工作、教育中只要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给予及时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经过一段时间,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在上课的时候也专心听讲了,纪律上方面也更遵守了,甚至自己也当起了值日生,成绩也有了进步,虽然不是很明显,总比以前有进步了。为此,我对他会心地笑了,在班上我恨恨地表扬了他。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高兴地鼓起了掌,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案例二:信任的力量
还是胡xx的故事。老师和同学们常向我提及他的种种“劣迹”,经常完不成作业,即使写完,也是马虎应付,书写潦草。纪律性更差,不但课后喜欢追逐打闹,课堂上也经常胡喊乱叫,影响别人学习。有一天,我去开会了,自习课上,值日班长白文涛坐在讲台上维持纪律,其他同学在认真地学习,他却耐不住寂寞,趁机开始恶搞。故意把水倒在同桌卫衣的帽子里,班长管他,他索性把作业本铺在地上睡觉,谁也不理,安静一会,又开始和后面的学生大声讨论问题,一节课被扣了14 分,事后我找他谈话, 一开始,他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后来,他有点不耐烦了,便附和我说:“老师,你是对的,我错了,老师总是正确的,学生总是错的。”那一次的谈话就这样以他违心地承认错误而草草结束。
事后我开始反思: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他对我训斥的反感,心理的对立,使我根本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心里,说服教育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我必须改变我的教育方式。为了对症下药,我发现他自尊心很强,十分渴望得到老师表扬和认同。因为成绩不佳,感觉不到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重视。所以常常在课堂上,下课时不断找机会“好好表现”,以引起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关注。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我马上增设了一个生活委员的职位,由他负责每天带领几个学生为同学们提开水,从那以后,我发现他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认真了,恶作剧也不搞了,作业也开始做了。我非常欣喜他的变化,没想到一个大胆的尝试,一份他从没享受过的“老师的信任”,为我成功打开了他的心灵之门。 胡海博同学的进步是对我用“心”教育方式的最好褒奖。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赢得孩子的心。教育才得以有效开展。
经过一段时间,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在上课的时候也专心听讲了,纪律上方面也更遵守了,甚至自己也当起了值日生,成绩也有了进步,虽然不是很明显,总比以前有进步了。为此,我对他会心地笑了,在班上我恨恨地表扬了他。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高兴地鼓起了掌,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案例二:信任的力量
还是胡xx的故事。老师和同学们常向我提及他的种种“劣迹”,经常完不成作业,即使写完,也是马虎应付,书写潦草。纪律性更差,不但课后喜欢追逐打闹,课堂上也经常胡喊乱叫,影响别人学习。有一天,我去开会了,自习课上,值日班长白文涛坐在讲台上维持纪律,其他同学在认真地学习,他却耐不住寂寞,趁机开始恶搞。故意把水倒在同桌卫衣的帽子里,班长管他,他索性把作业本铺在地上睡觉,谁也不理,安静一会,又开始和后面的学生大声讨论问题,一节课被扣了14 分,事后我找他谈话, 一开始,他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后来,他有点不耐烦了,便附和我说:“老师,你是对的,我错了,老师总是正确的,学生总是错的。”那一次的谈话就这样以他违心地承认错误而草草结束。
事后我开始反思: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他对我训斥的反感,心理的对立,使我根本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心里,说服教育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我必须改变我的教育方式。为了对症下药,我发现他自尊心很强,十分渴望得到老师表扬和认同。因为成绩不佳,感觉不到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重视。所以常常在课堂上,下课时不断找机会“好好表现”,以引起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关注。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我马上增设了一个生活委员的职位,由他负责每天带领几个学生为同学们提开水,从那以后,我发现他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认真了,恶作剧也不搞了,作业也开始做了。我非常欣喜他的变化,没想到一个大胆的尝试,一份他从没享受过的“老师的信任”,为我成功打开了他的心灵之门。 胡海博同学的进步是对我用“心”教育方式的最好褒奖。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赢得孩子的心。教育才得以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