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笑傲江湖》搬上央视荧幕前夕,文艺界发生了两件事:
2001年,由李安执导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在国内外华丽绽放,并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殊荣。

而就在两年前的11月1日,作家王朔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我看金庸》一文,将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定义为“四大俗”。几天后,金庸在《文汇报》上以《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回应。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两篇文章在文坛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这些事在金庸心中激起千层浪,年逾古稀的他开始思考为自己的小说“正名”。
在接受《文化视点》采访时,金庸明确表示:如果央视能以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态度来拍自己的作品,他愿意以一元钱卖给他们。
相较90年代已经具备了成熟武侠剧产业链和固定模式的香港,大陆方面并没有多少自己拍摄武侠剧的经验,武侠剧是个相对偏冷的类型。
金庸此时伸过来的橄榄枝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于是,央视就这样拿到了《笑傲江湖》的改编权。
这番合作颇有些“名门正派”与“旁门左道”之间惺惺相惜的意味。毕竟当时央视的古装剧都是诸如四大名著、《末代皇帝》、《太平天国》这类古典名著或历史正剧,以大手笔改编一部武侠小说并搬上荧幕,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为此,大胡子特地从中国人民银行挑选了一张号码为25666666的纸币,赠送给金老先生,寓意“尔与吾六六大顺”。
要在传播主流文化的央视实现这部武侠小说的改编,对于彼时的电视剧编剧、导演是个不小的挑战。
情节紧凑明快,人物性格突出,是以往香港武侠剧吸引大批观众的特点。
而这一次,央视想把原作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真正拍摄出来。
通过自己摸索的方法,基于以往拍摄古典小说的经验,着重于渲染氛围和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无声胜有声”地传递出个中意蕴。
毋庸置疑,这一版本的笑傲江湖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