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阿基拉引申出的一点思考(与阿基拉电影本身关系不大)
彩虹屁就放到这里,最后提一点从阿基拉引申出的不那么和谐的话题。不喜欢政治话题的话就不要往下看了。

阿基拉如果硬要我挑点毛病,那就是剧情中(所以说我批判的点只集中在剧情方面)有美化军队之嫌。影片中日军上校这条故事线,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二二六事件。从阿基拉中可以看出,80年代的日本,对政治环境的认识与30年代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腐朽不堪,鱼肉百姓,玩弄权术的财阀与权贵,以及忧国忧民,对财阀恶行深恶痛绝的正直军人。于是在阿基拉中,我们看到了一次成功的二二六事件。看到上校发动兵变,试图“挽救人民于水火,荡涤这个国家的罪恶时”,许多弹幕发出了和我一样的感慨:下克上果然是日军祖传艺能。
毕竟是虚构的作品,阿基拉中的上校似乎占尽了道义上的优势。大友克洋对上校可以说极尽美化,上校忧国忧民,关心作为实验品的孩子们,行事果断,连人体试验这种事上都不忘安排“上校警告科学家一定要严格控制风险”这样的桥段。但细想这下,这层粉饰的光鲜外表实际经不起推敲,一戳就破。影片中负责执行人体试验的不就是军队吗?人体试验的直接执行人——技术人员们,难道不是在军队的指挥下开展实验的吗?铁雄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怎么在军队的手里就成了一件实验品了呢?(你们怎么这么熟练啊?!你们到底抓过多少普通孩子做实验啊?!)阿基拉也是一个孩子,是谁批准将他肢解的?
说到底,拿孩童开展人体实验,作为日本复兴的基础(军事储备),不就是军队和政府的共识吗?上校再怎么洗,这一身骚是洗不掉的。
大友克洋回避了这些问题,上校自始至终都是军队首脑的气场,却从未做过任何有损其正面形象的决策。但这种可以营造出的高大全形象反倒让人觉得别扭。
但如果让我选择,那影片中新东京都要毁灭了,我也必然得支持上校的政变。但现实中,自明治维新开始,正是在军人的推动下,日本开始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这一系列赌国运的对外战争,在军国主义道路上逐渐无法回头。自认为忧国忧民,有功于社稷的军人,接连挑起兵变,暗杀政要,在海外自行其是(最典型的就是刺杀张作霖和九一八事变,彻底打乱了日本政府经营东北的战略,但对中国来说某种意义上或许是一件好事),逐渐将国家和全体国民都绑上了军国主义的战车。
阿基拉中对军人的美化似乎表明:二战后的经济腾飞让日本人逐渐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总之,我对军人干政始终是深恶痛绝的。也因此对艺术作品中美化军人干政的情形都颇有微词。
说到底,尊皇还是佐幕?统制派还是皇道派?腐朽的内阁还是狂热的军队?日本人似乎非常热衷于这种没有意义的二选一。选择内阁,得到的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选择军队,得到的是无法控制的军国主义。或许我们该感谢平成萧条,泡沫破裂后的日本似乎失去了六十到八十年代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也就失去了走向极端的思想基础。
但文化是刻在民族的基因中的,若日本经济再度腾飞,届时,这个民族是否会再次露出尖牙和利爪?没人能给出答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