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卢云的形象的原型、卢云形象是什么
以上两个问题各自关乎一个向度,分别回答了卢云形象来自哪里、卢云形象呈现什么状态两个重要的问题。
关于四大主角的人物原型问题在吧内时不时还会被提出来,读者们也都各有各的看法,但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值得过多讨论,因此在这里也只能简单提及一点。吧友们有根据卢云“正道”的口号而把卢云与王阳明联系起来,也有人从本书的背景土木堡之变中捕捉到了于谦的影子,也有人根据孙晓自己的文字、由他推崇的文天祥而展开联想,但这三者要真说起来都有点似是而非,王阳明一生四处为官,四处剿灭寇匪,“致良知”思想也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人要讲良知,而是对宋明理学中“致知”的反叛,因此在经历(卢云为官仅几十天)和主张(正道)上都不具有可比拟性;文天祥为理想信念而殒身不恤的殉节倒与卢云的臭脾气有几分类似,但文天祥主要是献身于一种集体意识,卢云则更多地秉有一种个体的关怀,他救伍、秦、杨,甚至于阿秀都不是出于什么具体的准则,而往往诉诸于道德的直觉与判断;于谦的出场则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上三者甚至于更多的历史人物,即使曲为之解恐怕也只能找到一部分的相似性,这反而反映了卢云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真实,一部力图对人物形象有所塑造的小说是必然要得之于文学形象真实性上的,如同王国维所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作者大可以从历史上的某个人物身上获取创作灵感,但这种灵感只能是灵感的原因就在于:如果完全复制,那就成为传记文学了,文学评论关注的是他怎么改造这一人物原型,想要在这人物身上承担什么。唯能超越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之形象,方有韵味可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