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的“阅读理解”,顾明词意就是“通过阅读理解大意”,因此理解能力是做题的关键。有的同学读完了一篇阅读根本就不知道讲了什么,连基本的主题都概括不出来,何谈做题。我们面对一篇文章,一定要培养一种意识,那就是迅速抓出“问题”和“观点”,“问题”即,文章在说啥,文章的对象是啥,是说一件事,还是一个社会现象,还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亦或是一项新的科技等,“观点”则是作者的看法,反对、赞成、中立等。文章除了“问题”、“观点”剩下的就是“材料”了,即作者采用了哪些例子、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抓问题”是一项十分关键的能力,很多研究生直到毕业连自己文章的摘要都写不好,因为他无法概况出自己的观点、要点是什么,“摘要”就是“摘录出文章的要点(观点)”让人家一眼看出你要表达的问题及对此所持有的观点。说远了,继续谈教材的使用。教材要先难后易,每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大概有一两千字吧,一篇文章如何去读呢、怎么才算是读懂呢。读之前在旁边放一张白纸。
首先,读题目,然后在纸上写你通过题目想到了什么,也就是读前预测,比如“rock music rotting our kid’mind ?”。判断题材,这是一篇议论文。“摇滚乐侵蚀孩子的灵魂”,如果是这样,文章可能写到原因,如过度刺激耳朵,歌词里面有不良内容,摇滚歌手的不良作风败坏影响孩子行为等等。如果不赞同这个观点,文章可能写,摇滚歌词有内涵引起孩子思考等,把这些都写在纸上。最后,给自己提问题,作者是如何看的呢、作者的观点、反对派的观点、他们采用什么材料来证明。在正式考试时,不用这样做,但是也要在脑袋里装着几个问题,这样才有阅读的乐趣和渴望,就像一个侦探在通过蛛丝马迹寻找到问题答案一样,实际上有效的阅读也正是如此。这些内容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简单在纸上画几下,心中有这几个问题即可。
然后先浏览一下文章。跳读掌握文章大体脉络。主要阅读第一段,每段的开头结尾,以及最后一段。了解文章分了几段?什么题材?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根据开头、结尾以及段首句,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大第二遍读文章,一句一句读,概用一分钟到两分钟的时间。
然后是细读文章。一句一句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短语一定要忍住,不要去查出来,跳过去,顺着作者思路继续读,根据语境大概推测一下意思,然后标注在旁边。边读文章,边将每一段的段意概括出来,注意是概括不是翻译句子,也不是写出段落的详细意思,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几个字表达。有的同学一概括就是长篇大论,恨不得将整段都写上,这就没有动脑,精简文字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也是你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最后,再在对文章划分部分,写出部分的意思。就像小学时给文章分层,写层意是一样的,当然是用汉语写。
每一篇文章都要这样,刚开始每篇文章的时间可能会慢些,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加快,一册教材大概有十个单元,每单元有一篇精读课文,四册一共是四十篇。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按照这样的方式看完第一遍。
接下来开始阅读第二遍,这一次要精读,要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如果遇到长句子,想方设法理解句子结构,找到主语、谓语动词,说的虽然简单,但是现实中可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如果无法读懂,记住两个诀窍:调整语序,外国人说话可能用形式主语或者形式宾语,真正的主语跑到后面,也有可能照顾到句子平衡将句子结构打散,你需要像小时候玩“四驱车”一样,把零件都重新组合起来,理解意思。还有一个诀窍是代词的活用,有时候理解不了就是因为代词太多不知道,它到底指代什么。到这一步时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容易走火入魔的一步,一定要坚持不走神,慢慢去理解,实在不明白就画出来,打个问号。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管他对不对呢,应该是这样的。然后往下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去猜测,根据语境,将可能的意思写在白纸上。还是每一篇文章都是这样,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遍,是要借助教材参考书,手机,网络将文章翻译出来,彻底理解它的意思,核实一下看看自己的猜词的单词是否猜对了,猜对了你就会发现特有成就感,只要意思沾边,方向对就说明你猜词是正确的,而且你会发现手机里提供的意思,还没有你当时写在白纸上的意思贴切,这就是“单词本身没有意义,只有放到语境中才会产生意义。”词典提供的只是这个单词的核心意义,在具体语境中选择什么样的汉语需要自己揣摩的。这就是二次阅读,二次创作。有一些不理解的句子,可能是因为背景知识不足导致的这时候也可以上网找资料弄明白。将文章中较长的句子提出来,自己翻译一遍,再对照书翻译一下,这既锻炼英语能力,也锻炼你的汉语写作能力。上网找到原文阅读的翻译,对照着看,你会发现经过自己的思考翻译出来的可能要比答案好,千万不要迷信权威,没有什么标准翻译可言。
经过这样的练习,合上书你要能够给其他人讲出这篇文的意思,这样才是将文章彻底读懂了。可以放一两个月然后在花一周将四册英语课文再看看,这时候你会发现英语的魅力,有些表述是很贴切的,有些单词用的很传神,有些课文的
“抓问题”是一项十分关键的能力,很多研究生直到毕业连自己文章的摘要都写不好,因为他无法概况出自己的观点、要点是什么,“摘要”就是“摘录出文章的要点(观点)”让人家一眼看出你要表达的问题及对此所持有的观点。说远了,继续谈教材的使用。教材要先难后易,每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大概有一两千字吧,一篇文章如何去读呢、怎么才算是读懂呢。读之前在旁边放一张白纸。
首先,读题目,然后在纸上写你通过题目想到了什么,也就是读前预测,比如“rock music rotting our kid’mind ?”。判断题材,这是一篇议论文。“摇滚乐侵蚀孩子的灵魂”,如果是这样,文章可能写到原因,如过度刺激耳朵,歌词里面有不良内容,摇滚歌手的不良作风败坏影响孩子行为等等。如果不赞同这个观点,文章可能写,摇滚歌词有内涵引起孩子思考等,把这些都写在纸上。最后,给自己提问题,作者是如何看的呢、作者的观点、反对派的观点、他们采用什么材料来证明。在正式考试时,不用这样做,但是也要在脑袋里装着几个问题,这样才有阅读的乐趣和渴望,就像一个侦探在通过蛛丝马迹寻找到问题答案一样,实际上有效的阅读也正是如此。这些内容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简单在纸上画几下,心中有这几个问题即可。
然后先浏览一下文章。跳读掌握文章大体脉络。主要阅读第一段,每段的开头结尾,以及最后一段。了解文章分了几段?什么题材?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根据开头、结尾以及段首句,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大第二遍读文章,一句一句读,概用一分钟到两分钟的时间。
然后是细读文章。一句一句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短语一定要忍住,不要去查出来,跳过去,顺着作者思路继续读,根据语境大概推测一下意思,然后标注在旁边。边读文章,边将每一段的段意概括出来,注意是概括不是翻译句子,也不是写出段落的详细意思,只需要用最简单的几个字表达。有的同学一概括就是长篇大论,恨不得将整段都写上,这就没有动脑,精简文字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也是你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最后,再在对文章划分部分,写出部分的意思。就像小学时给文章分层,写层意是一样的,当然是用汉语写。
每一篇文章都要这样,刚开始每篇文章的时间可能会慢些,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加快,一册教材大概有十个单元,每单元有一篇精读课文,四册一共是四十篇。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按照这样的方式看完第一遍。
接下来开始阅读第二遍,这一次要精读,要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如果遇到长句子,想方设法理解句子结构,找到主语、谓语动词,说的虽然简单,但是现实中可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如果无法读懂,记住两个诀窍:调整语序,外国人说话可能用形式主语或者形式宾语,真正的主语跑到后面,也有可能照顾到句子平衡将句子结构打散,你需要像小时候玩“四驱车”一样,把零件都重新组合起来,理解意思。还有一个诀窍是代词的活用,有时候理解不了就是因为代词太多不知道,它到底指代什么。到这一步时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容易走火入魔的一步,一定要坚持不走神,慢慢去理解,实在不明白就画出来,打个问号。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管他对不对呢,应该是这样的。然后往下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去猜测,根据语境,将可能的意思写在白纸上。还是每一篇文章都是这样,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第三遍,是要借助教材参考书,手机,网络将文章翻译出来,彻底理解它的意思,核实一下看看自己的猜词的单词是否猜对了,猜对了你就会发现特有成就感,只要意思沾边,方向对就说明你猜词是正确的,而且你会发现手机里提供的意思,还没有你当时写在白纸上的意思贴切,这就是“单词本身没有意义,只有放到语境中才会产生意义。”词典提供的只是这个单词的核心意义,在具体语境中选择什么样的汉语需要自己揣摩的。这就是二次阅读,二次创作。有一些不理解的句子,可能是因为背景知识不足导致的这时候也可以上网找资料弄明白。将文章中较长的句子提出来,自己翻译一遍,再对照书翻译一下,这既锻炼英语能力,也锻炼你的汉语写作能力。上网找到原文阅读的翻译,对照着看,你会发现经过自己的思考翻译出来的可能要比答案好,千万不要迷信权威,没有什么标准翻译可言。
经过这样的练习,合上书你要能够给其他人讲出这篇文的意思,这样才是将文章彻底读懂了。可以放一两个月然后在花一周将四册英语课文再看看,这时候你会发现英语的魅力,有些表述是很贴切的,有些单词用的很传神,有些课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