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诛心,以假道德掩盖真问题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诛心,原作“诛意”,语出《后汉书·霍偦传》,其中有一句这样说:“《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这句话中提了一部极其重要的书,即孔子编写的《春秋》,这部书是儒家的经典,在西汉时期,我国的司法审判的理论依据就是《春秋》,《春秋》这部书的最有特点的司法理论是“原心定罪”,这词听起来有点学究,其实一说大家就明白,就是按心理动机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罪以及罪的轻重程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动机好,即使干了坏事,也是无罪的;一个人若是动机坏,就是干了好事,也是有罪的。这就是“诛心之论”的起源。
现代司法,已经抛弃了“原心定罪”这一立场。因为动机这事,如果不表现在行为上,是很难说清了,也是极难用证据来证明的。不过,被儒家思想教育了几千年的国人,却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舍弃“原心定罪”这个心理惯性。
有报道说一个贫穷的母亲为了给让自己的小孩尝一下巧克力的味道便去超市偷窃巧克力。过了些时间,又有母亲出来了为自己小孩子偷鸡腿的,新闻报道出来后,社会舆论一边倒的认为这些母亲很伟大,不应受谴责,似乎谁谴责就显得谁没有人性一样(这算道德绑架吗)。
判断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从客观世界入手,而不要轻易就拿动机说事,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不论动机如何,都应该明白偷窃行为是不道德的,法律也是禁止的。不能因为同情就丧失了基本的立场和是非观,目的正确不代表手段正确,感动不代表就要牺牲基本的价值判断。
远离诛心之论,是理性的开端。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诛心,原作“诛意”,语出《后汉书·霍偦传》,其中有一句这样说:“《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这句话中提了一部极其重要的书,即孔子编写的《春秋》,这部书是儒家的经典,在西汉时期,我国的司法审判的理论依据就是《春秋》,《春秋》这部书的最有特点的司法理论是“原心定罪”,这词听起来有点学究,其实一说大家就明白,就是按心理动机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罪以及罪的轻重程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动机好,即使干了坏事,也是无罪的;一个人若是动机坏,就是干了好事,也是有罪的。这就是“诛心之论”的起源。
现代司法,已经抛弃了“原心定罪”这一立场。因为动机这事,如果不表现在行为上,是很难说清了,也是极难用证据来证明的。不过,被儒家思想教育了几千年的国人,却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舍弃“原心定罪”这个心理惯性。
有报道说一个贫穷的母亲为了给让自己的小孩尝一下巧克力的味道便去超市偷窃巧克力。过了些时间,又有母亲出来了为自己小孩子偷鸡腿的,新闻报道出来后,社会舆论一边倒的认为这些母亲很伟大,不应受谴责,似乎谁谴责就显得谁没有人性一样(这算道德绑架吗)。
判断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从客观世界入手,而不要轻易就拿动机说事,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不论动机如何,都应该明白偷窃行为是不道德的,法律也是禁止的。不能因为同情就丧失了基本的立场和是非观,目的正确不代表手段正确,感动不代表就要牺牲基本的价值判断。
远离诛心之论,是理性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