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吧 关注:28,378贴子:490,682
  • 13回复贴,共1

【整理】[三国]曹蜀吴中央官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1-18 14:55回复
    将皆第五品,多由外戚荣任。魏明帝以甄后之侄甄像为虎贲中郎将,毛后弟毛曾当过羽林虎贲中郎将。光禄勋的属官还有守宫令、丞,黄门令、丞,掖庭令、丞,清商令、丞,暴室令,华林令等。再如大司农,魏专置属官太仓令,主受漕谷,导官令,主舂御米及作干■。各有丞一人。曹操大力推行屯田积谷,用以征伐四方。凡屯田部民皆在郡县管辖之外,置典农中郎将,第六品,统一指挥,典农校尉第六品,典农都尉第七品,主郡县屯田。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太守,都尉皆为县令长。属吏有司马、功曹、纲纪、上计吏等。黄初中置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皆第六品,度支都尉,第七品,掌诸军屯田。除九卿之外,还有宫卿。太后有卫尉、少府、太仆三卿。汉代是以太后所居宫室为卿号,位在正卿之上,而魏把太后三卿置于正卿之下。
    


    5楼2010-01-18 14:56
    回复
      2025-07-19 23:29:03
      广告
      曹魏时侍中地位提高了,尚书脱离少府而独立,而又另设中书监。这个设置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须特加说明。
      侍中寺,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置,以侍中与给事黄门侍郎俱掌门下诸事。魏晋时期,侍中地位越加尊贵,成为门下的主官,第三品。魏置4人,资历深的一人为祭酒,此外,作为加官的,无定员,侍中掌规谏。车驾出,正值侍中负玺陪乘,次值侍中护驾,其余皆随从车辇。皇帝登殿,侍中与散骑常侍左右扶持,以备顾问。因侍中接近皇帝,故凡加侍中衔的,均以为尊贵。魏文帝时,苏则当侍中,他的友人吉茂讥笑他说:“仕进不止,执虎子(尿壶)。”可见侍中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
      


      6楼2010-01-18 14:57
      回复
        散骑常侍,第三品。东汉不设散骑,而用宦官作为中常侍,黄初时,合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以士人为之,称散骑常侍。置四员,年资深的为祭酒。也有用为加官的。掌规谏,若皇帝车驾出,则骑从车舆。还有员外散骑常侍,无定额。散骑常侍、侍郎、侍中、黄门侍郎皆评议尚书奏章。《三国志·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说:
        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余为散骑侍郎。时同僚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并兼厉锋气,要名誉。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出,即入深文论驳。惟表不然,事来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议。
        给事中,第五品。西汉用为加官,掌顾问应对,位在中常侍下;东汉废,至曹魏复置,或为正员,或为加官,无定员。
        


        7楼2010-01-18 14:57
        回复
          奉车都尉,掌乘舆车驾。驸马都尉,掌副马。骑都尉,掌羽林从骑,皆第六品。这三都尉在汉时均属光禄勋,曹魏却是加官。汉武帝时以驸马加于功臣或外戚,凡尚公主的,必拜驸马都尉,曹魏因袭。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诸文职侍从,皆第七品。魏时均脱离光禄勋,改隶侍中,掌顾问应对。
          宦官系统中的小黄门、黄门诸署长、黄门署丞、中黄门皆第七品。黄门从官,第八品。魏文帝时作了限制,规定他们居官不得超过诸署令。
          


          8楼2010-01-18 14:57
          回复
            2蜀汉中央官制
            蜀汉有“三公”名号,但基本上是功勋大臣的虚衔,《三国会要·职官》载:“先主为汉中王,以许靖为太傅,后无考。”又云:“建兴元年(公元252年),以诸葛恪为太傅。”
            蜀汉也设丞相,章武元年以诸葛亮为丞相。《三国会要·职官》云:“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以诸葛亮为之……(亮)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宰相事,旋复官,及薨遂不复置。”丞相开府治事,《出师表》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丞相府属官有军师祭酒、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行参军。还有东曹掾属、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长史、参军,均由朝廷任命。
            


            10楼2010-01-18 14:58
            回复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丞相亮上言,请太尉告宗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上官胜仕蜀为太尉,可见蜀有太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以许靖为司徒,但西蜀不置司空官。
              建兴十三年(235年),以蒋琬为大将军,其官属有司马、参军、东曹掾及主簿。延熙二年(239年)蒋琬由大将军进位大司马,其官属有主簿、东曹掾,余无考。
              


              11楼2010-01-18 14:59
              回复
                太常,刘备为汉中王时,置太常,有博士,但不分专经。后主刘禅时,在太常增广声乐,谯调曾疏请减少乐官。


                12楼2010-01-18 14:59
                回复
                  2025-07-19 23:23:03
                  广告
                  卫尉、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少府等的设置与汉魏相同,惟有廷尉和宗正两卿不见记载。可知蜀无完整的九卿体系。
                  蜀汉的宫官除大长秋一人外,还有中庶子、庶子、洗马、舍人等。《华阳国志》云:“延熙元年(公元238)立太子,慎选名宿以为宫僚。”


                  13楼2010-01-18 15:00
                  回复
                    蜀国的散骑常侍,中常侍均以宦官为之(如黄皓),这是沿汉旧制,而魏则以士人为之。
                    蜀有尚书台的组织,但尚书仆射不分左右,也不见尚书分曹治事的记载,可能与东汉相同。尚书属下的郎中,也只见吏部、选曹、左选、右选、度支等,其余不见记载,而魏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工、定科,共23郎。青龙二年(234年)有军事,又增置都官,骑兵2郎,合25郎。
                    


                    14楼2010-01-18 15:00
                    回复
                      3孙吴中央官制
                      孙吴于黄武中置丞相,以孙邵、顾雍相继任之。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置左右丞相,不久,复置一丞相,不分左、右。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建衡三年(公元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以丁固为司徒。孙休时,不置司空,置左右御史大夫,孙皓时复置司空,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以孟仁为司空。
                      黄武七年(公元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公元346年)分置左、右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两官。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后,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可见大将军在中枢机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16楼2010-01-18 15:01
                      回复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公元259年),始备九卿”。可知孙吴前期无九卿之称。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始改称太常,在太常中置博士,但不分经专治。吴初置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魏、蜀同。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例如陆逊就当过海昌屯田都尉,并领海昌县事。华■当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魏制。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17楼2010-01-18 15:02
                        回复
                          在中书监中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在御史台中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右领军;中、左、右护军,护军;中、左、右三典军。张休以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又有中垒将军,掌宿卫兵。还有抚军将军、征南、征西、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平西、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19楼2010-01-18 15:02
                          回复
                            楼主总结地太全面了,让我们大开眼界,把题目改成魏蜀吴就更好了。


                            IP属地:美国20楼2010-01-19 0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