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怀玉峡源张氏宗谱序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国史、方志、家谱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基石。三者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构成完整体系,记述中华民族繁行生息历程。以文字图表记载家族起源及繁衍、按辈分排列血缘关系的家谱,既是中华民族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也是宗族文化和家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国史、方志的重要基础。因此,适时编纂家谱,无疑是一件利家利国的盛事。
姓氏是人类的符号标志,是家族血脉的传承。寻根溯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张氏之祖可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出于少昊金天氏第五子挥,观弧星,始制弓矢,因赐姓张。挥公始居清河,尊为张氏鼻祖。在历史的长河中,张氏代代相传,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大姓之一。至公元2019年1月,张姓人口达到0.954亿(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在第三位。
根据旧谱记载,我怀玉峡源张氏始祖为顺祖公,字守仁,世居江苏淮安,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乡试第九名,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任浙江衢州龙游县知县,历三任共9年,卸任后定居于龙游县北部横山之张家埠。第五世祖绍宗公生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精通医术,行医于常山、玉山,宋末元初定居于江西信州玉邑城东峡源泉塘(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下镇镇毛宅村后垄自然村)。绍宗公为怀玉峡源张氏始迁祖。第十世祖奕振公生三子分福、禄、寿三房,福房、禄房居后垄,寿房仁德公在公元1400年前后迁居大坞。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张氏家族扎根于钟灵毓秀之地峡源近750年,继先贤懿德,重孝悌、信仁义,勤耕读、尚节俭,繁衍至今已达第三十代,现有族人900余人。
我族曾先后六次修谱。继宗公首修于明弘治元年(1488),距今532年;福桂等公六修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距今95年。六修宗谱共印9部,分发各房,然物换星移、时代变迁,宗谱散佚迨尽,尤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唯智房聚财公冒险护谱,得以完整保存1部,留下家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功莫大焉!
福柳叔系聚财公长孙,自幼聪颖乖巧,爱亲敬长,深得邻里赞许;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为我族第一位硕士。潜心阅读六修宗谱,研究家族历史。鉴于族中长者逐渐凋零,知族史者日少,遂于公元2014年果断倡议七修宗谱,得到族中有识之士强烈响应。福柳叔奔走呼告,子明叔祖、棉宝兄、棉开弟等调查登记,最后由福柳叔总纂合成,历时6年有余,终将圆谱。
余观七谱稿,内容全面,体例严谨;资料详实,文风端正;横排门类,以事系类;纵叙世系,泾渭分明。上限起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即1081年,顺祖公乡试中举),下限讫于公元2020年7月,凡939年。全谱共设10卷,重点记载家族世系与族人简况。主要特点是在保留传统宗谱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结构功能,突出时代特征。如增设大事记,起到补充家史、昭示规律的作用,具有总览全谱的功能。家族名人方面,收录大学中专学历者的详细信息,突出我族重视教育,为后人树立学习楷模。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收录家族女裔信息。凡此种种,增添了宗谱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
修谱的成功,接续了宗谱95年之断层,完成了前人传承的事业,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启迪后之来者,是我峡源张氏家族的一大喜事,也是家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七修宗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文化史籍,自此而后,我峡源张氏宗亲得以明辨世系,敦睦族谊。可以相信,宗谱的出版,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祖先精神,增进家族团结,激励后人进取,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次修谱,福柳叔整理点校旧谱,查阅史志文献,搜集口碑资料,制定体例结构,栉风沐雨,奔波颠簸,为修谱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乃功勋卓著、张氏典范,可钦可佩、可赞可叹!
七修宗谱进入尾声,后续当重视宗谱资料的整理归档,为后世提供修谱借鉴;积极展示宗谱,传播宗亲的乡声乡音。酌情向社会公开,为社会各界人士研究张氏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日后九州宗亲寻根觅祖提供查询便利,让我峡源张氏宗亲记得住乡思、留得下乡愁、听得见乡音。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民族发达,人人有份。望我峡源张氏后代子孙弘扬传承家族优良传统,不忘祖功宗德,不负时代使命,修身齐家,崇德敬业,为峡源张氏家族之兴旺发达,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再谱新篇!
七修宗谱即将付梓成书,福柳叔嘱余为谱作序。余不揣浅陋,欣然命笔,谨成数语于卷端。文不成体,望宗亲见谅。是为序。
廿七世裔孙 棉标 谨撰
公元2020年7月26日于南昌市青山湖畔住所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国史、方志、家谱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基石。三者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构成完整体系,记述中华民族繁行生息历程。以文字图表记载家族起源及繁衍、按辈分排列血缘关系的家谱,既是中华民族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也是宗族文化和家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国史、方志的重要基础。因此,适时编纂家谱,无疑是一件利家利国的盛事。
姓氏是人类的符号标志,是家族血脉的传承。寻根溯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张氏之祖可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出于少昊金天氏第五子挥,观弧星,始制弓矢,因赐姓张。挥公始居清河,尊为张氏鼻祖。在历史的长河中,张氏代代相传,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大姓之一。至公元2019年1月,张姓人口达到0.954亿(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在第三位。
根据旧谱记载,我怀玉峡源张氏始祖为顺祖公,字守仁,世居江苏淮安,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乡试第九名,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任浙江衢州龙游县知县,历三任共9年,卸任后定居于龙游县北部横山之张家埠。第五世祖绍宗公生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精通医术,行医于常山、玉山,宋末元初定居于江西信州玉邑城东峡源泉塘(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下镇镇毛宅村后垄自然村)。绍宗公为怀玉峡源张氏始迁祖。第十世祖奕振公生三子分福、禄、寿三房,福房、禄房居后垄,寿房仁德公在公元1400年前后迁居大坞。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张氏家族扎根于钟灵毓秀之地峡源近750年,继先贤懿德,重孝悌、信仁义,勤耕读、尚节俭,繁衍至今已达第三十代,现有族人900余人。
我族曾先后六次修谱。继宗公首修于明弘治元年(1488),距今532年;福桂等公六修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距今95年。六修宗谱共印9部,分发各房,然物换星移、时代变迁,宗谱散佚迨尽,尤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唯智房聚财公冒险护谱,得以完整保存1部,留下家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功莫大焉!
福柳叔系聚财公长孙,自幼聪颖乖巧,爱亲敬长,深得邻里赞许;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为我族第一位硕士。潜心阅读六修宗谱,研究家族历史。鉴于族中长者逐渐凋零,知族史者日少,遂于公元2014年果断倡议七修宗谱,得到族中有识之士强烈响应。福柳叔奔走呼告,子明叔祖、棉宝兄、棉开弟等调查登记,最后由福柳叔总纂合成,历时6年有余,终将圆谱。
余观七谱稿,内容全面,体例严谨;资料详实,文风端正;横排门类,以事系类;纵叙世系,泾渭分明。上限起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即1081年,顺祖公乡试中举),下限讫于公元2020年7月,凡939年。全谱共设10卷,重点记载家族世系与族人简况。主要特点是在保留传统宗谱风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结构功能,突出时代特征。如增设大事记,起到补充家史、昭示规律的作用,具有总览全谱的功能。家族名人方面,收录大学中专学历者的详细信息,突出我族重视教育,为后人树立学习楷模。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收录家族女裔信息。凡此种种,增添了宗谱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
修谱的成功,接续了宗谱95年之断层,完成了前人传承的事业,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启迪后之来者,是我峡源张氏家族的一大喜事,也是家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七修宗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族文化史籍,自此而后,我峡源张氏宗亲得以明辨世系,敦睦族谊。可以相信,宗谱的出版,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祖先精神,增进家族团结,激励后人进取,必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次修谱,福柳叔整理点校旧谱,查阅史志文献,搜集口碑资料,制定体例结构,栉风沐雨,奔波颠簸,为修谱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乃功勋卓著、张氏典范,可钦可佩、可赞可叹!
七修宗谱进入尾声,后续当重视宗谱资料的整理归档,为后世提供修谱借鉴;积极展示宗谱,传播宗亲的乡声乡音。酌情向社会公开,为社会各界人士研究张氏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日后九州宗亲寻根觅祖提供查询便利,让我峡源张氏宗亲记得住乡思、留得下乡愁、听得见乡音。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民族发达,人人有份。望我峡源张氏后代子孙弘扬传承家族优良传统,不忘祖功宗德,不负时代使命,修身齐家,崇德敬业,为峡源张氏家族之兴旺发达,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再谱新篇!
七修宗谱即将付梓成书,福柳叔嘱余为谱作序。余不揣浅陋,欣然命笔,谨成数语于卷端。文不成体,望宗亲见谅。是为序。
廿七世裔孙 棉标 谨撰
公元2020年7月26日于南昌市青山湖畔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