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与互联网+,为英语教学插上腾飞的双翼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昨天
“新教学”与互联网+
为英语教学插上腾飞的双翼
为了更好的推进“新教学”“互+”项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单元、大任务、大情景的教学设计,2020年10月23日下午,天宁区李霞工作室成员以及二实小集团联盟校“互+”项目学校于龙锦小学开展了“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互+”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新教学”与“互+”如何更好地实践英语学科育人,提升每位成员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提升每位成员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青龙小学的杨柳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U5《 What do they do?》第一课时。杨老师以职业为主题,通过尚学平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让学生建构职业信息的思维导图并进行综合描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她亲切自然的教态颇具感染力,活跃、有序的课堂气氛,让师生互动交流更为融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接着,龙锦小学的周甜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U6 《My e-friend》的第一课时,周老师以网友为主题,借助尚学平台,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以及思辨能力,周老师教学活动内容设计丰富,恰当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与资源。
工作室的成员们在观摩了两节课之后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悟。郑陆小学的羌凌霞老师认为周老师的课真正地把“互+”转变成为了工具+,把教教材转变成了用教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二实小集团的吴洪菲老师从育人价值的角度对两堂课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思考;北郊小学的吴凡老师则对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究竟应该拓展到怎样的深度提出了困惑;东青小学的徐聂鑫老师认为两堂课都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且“互+”运用适切不突兀;华润小学的赵灵芝老师针对杨老师的课进行了分析,这堂课活动丰富多彩,对课内知识点训练充足,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二实小集团的朱小云老师提出,两堂课的思维导图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工作室领衔人李霞老师也针对两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老师认为一堂的解读应该以最终想呈现的目标为起点,并且教师应该逐步放手,让学生跳出安全区。“互+”课堂中,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板书相互弥补,为学生的学习、归纳、记忆服务,“互+”实现了课堂的交互性,学生能够进行实时的数据分享,但我们也应该思考“互+”课堂中捕捉了学生生成的数据后,如何再充分利用数据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方面,可深入挖掘与利用平台功能。在设计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也应该明晰本单元在教材中的目标与作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学生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天宁区英语教研员薛红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指导。首先,薛老师为大家明晰了技术应该如何为我们服务。技术的运用是为了解放老师,让老师的课堂能够更加轻松和简单,也能让学生们沉下心学习思考,教师应该多设计便于数据统计的客观题;利用截图上传的功能应该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技术应该帮助我们攻克平时的教学难点。然后,薛老师提出了语篇教学应该关注每个教学活动是否扎实,不走模式化。最后薛老师对于第一课时应该达到的目标作了回应。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次次的团队研讨活动,让工作室的成员因研而思,因思而学,因学而进。本次活动,大家通过思想碰撞,将我们的研究又往更深处推进。
END
撰稿 | 龙锦 周甜
摄影 | 龙锦 朱洁
审核 | 李霞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昨天
“新教学”与互联网+
为英语教学插上腾飞的双翼
为了更好的推进“新教学”“互+”项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单元、大任务、大情景的教学设计,2020年10月23日下午,天宁区李霞工作室成员以及二实小集团联盟校“互+”项目学校于龙锦小学开展了“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互+”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新教学”与“互+”如何更好地实践英语学科育人,提升每位成员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提升每位成员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青龙小学的杨柳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U5《 What do they do?》第一课时。杨老师以职业为主题,通过尚学平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让学生建构职业信息的思维导图并进行综合描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她亲切自然的教态颇具感染力,活跃、有序的课堂气氛,让师生互动交流更为融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接着,龙锦小学的周甜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上册U6 《My e-friend》的第一课时,周老师以网友为主题,借助尚学平台,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以及思辨能力,周老师教学活动内容设计丰富,恰当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与资源。
工作室的成员们在观摩了两节课之后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悟。郑陆小学的羌凌霞老师认为周老师的课真正地把“互+”转变成为了工具+,把教教材转变成了用教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二实小集团的吴洪菲老师从育人价值的角度对两堂课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思考;北郊小学的吴凡老师则对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究竟应该拓展到怎样的深度提出了困惑;东青小学的徐聂鑫老师认为两堂课都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且“互+”运用适切不突兀;华润小学的赵灵芝老师针对杨老师的课进行了分析,这堂课活动丰富多彩,对课内知识点训练充足,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二实小集团的朱小云老师提出,两堂课的思维导图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工作室领衔人李霞老师也针对两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老师认为一堂的解读应该以最终想呈现的目标为起点,并且教师应该逐步放手,让学生跳出安全区。“互+”课堂中,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板书相互弥补,为学生的学习、归纳、记忆服务,“互+”实现了课堂的交互性,学生能够进行实时的数据分享,但我们也应该思考“互+”课堂中捕捉了学生生成的数据后,如何再充分利用数据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方面,可深入挖掘与利用平台功能。在设计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也应该明晰本单元在教材中的目标与作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学生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天宁区英语教研员薛红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指导。首先,薛老师为大家明晰了技术应该如何为我们服务。技术的运用是为了解放老师,让老师的课堂能够更加轻松和简单,也能让学生们沉下心学习思考,教师应该多设计便于数据统计的客观题;利用截图上传的功能应该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技术应该帮助我们攻克平时的教学难点。然后,薛老师提出了语篇教学应该关注每个教学活动是否扎实,不走模式化。最后薛老师对于第一课时应该达到的目标作了回应。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次次的团队研讨活动,让工作室的成员因研而思,因思而学,因学而进。本次活动,大家通过思想碰撞,将我们的研究又往更深处推进。
END
撰稿 | 龙锦 周甜
摄影 | 龙锦 朱洁
审核 | 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