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吧 关注:474,933贴子:25,355,826
  • 2回复贴,共1

【210119 倾诉】 家庭因素到底对我们有多大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对情绪疾患之家庭因素,在我看来要说一个人有情绪疾患,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还是因为我常说的,情绪疾患没有“可见”的硬性指标,不能通过血液、影像等方式明确诊断,而情绪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的,要界定为“疾患”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给大家讲个有意思的事情,在2018年9月27-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大会上,提示道
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低,全球范围内均是如此。根据英国2009年的统计数据,抑郁症的正确诊断率43.7%,较好的医院平均能达到70%-80%,也不能将所有的抑郁症都诊断出来。在国内,2008年WHO数据显示,精神障碍识别率在50%左右。
家属常和我开玩笑说:” 一块钱往上一抛,正面抑郁症反面不是,反正50%概率,还看啥大夫?”
当然玩笑归玩笑,有问题找医生,这是天经地义的,
据这个例子即想说明,精神类疾患的诊断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大夫,靠可靠的经验,来诊断病情,因为没有可靠的生物学指标,既然是经验,那发生误差的概率,就会指数性增高。
家庭因素到底对情绪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实在是值得深究
我在医院时,曾有 “患者”,找到我与我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跟我说他真的没有问题,希望我跟医生说说好话,可以早点出院,谈话中“患者”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没有幻觉妄想,没有夸大,讲话语速中等,我实在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解之下,我问了医生情况,他是因为情绪暴躁、不愿上学、突然四处云游,与家里突然中断联络,频繁的换男女朋友,自伤等因素入院
听完医生的讲述,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是这样,那肯定是要继续治疗,不用再议了。
当我和他的沟通深入到家庭时,他往往显得轻蔑万分,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全部都因为我妈/爸”
我总结起来他们的感受可以为两个字:
窒息(体现的是孩子感受的被控制和过度亲密)
我总结下来为以下几点:
威胁与交换
“如果你不听话,妈妈会生气,心脏病会发作,就会死掉”
“如果你不听话,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不听爸爸的,你即将失去爸爸对你的爱)
“父母的毕生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父母将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在你身上,你不能不好)
这样的表达往往会引发孩子的愧疚,而且往往是潜意识的,可能导致的是在心理上无法与分母分离
过度的自我牺牲
天下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父母,大多数父母都是甘愿为孩子付出的,但是付出与牺牲超过了限度,便成了负担与枷锁
女方在明知道男方家能力的情况下要66W彩礼,男方父母为此急白了头,四处借钱,四处接活打工、省吃俭用。
不客气的问:结婚到底是谁的事情?多少米煮多少饭,为孩子牺牲全部,就是对孩子的爱了吗?
再往下想一层,当我们说孩子必须要怎样的时候,满足的是谁的欲望?
我们在这么多的孩子患病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且早已被论证的现象
大多数的家庭结构皆为:
1、父亲的位置缺失,孩子与母亲过于亲密
2、母亲的位置缺失,父亲与孩子过于亲密
3、一个强势的母亲和一个在家庭中似有若无游离的父亲
4、一个暴躁的父亲,和一个惟命是从的妈妈
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紊乱,随之而来的即是关系的问题,而关系问题,带来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望,过度期望带来的只有失望,失望带来愤怒,愤怒导致关系进一步破裂,而在与父母的拉锯中,不能被孩子处理掉的情绪剩余,便成了症状,不能被父母处理掉的情绪剩余,便成了症状的肥料。
回到刚才的案例,
因为情绪暴躁、不愿上学、突然四处云游,与家里突然中断联络,频繁的换男女朋友,自伤等因素入院
大家在看一遍,大家肯定觉得还是没问题,如果我告诉大家,
孩子每天被父母逼婚,半夜两点打电话逼婚
每天告诉他我的所有的朋友的孩子都非常优秀,为什么你这么差
每3、4个小时就来电话问在干嘛,不接就把他所有朋友电话打爆
每天父母除了吵架,就是骂他
妈妈为了他辞去工作,专门陪读,寸步不离
如果这样不好理解,我们大可以把父母的角色,换成丈夫或者妻子,我想应该就更好理解了,如果丈夫对妻子,或者妻子对丈夫是无时无刻的控制与过度亲密,会怎么样?当然不是逼婚这类问题,将会是查看手机、无时无刻的电话查岗,对伴侣的过分挑剔与歇斯底里。
又有人要说了,不对,完全不能比,父母是父母,夫妻是夫妻,不可同日而语,我想告诉大家的,无论是夫妻也好,父母也罢,我们的属性都是以一个“自然人”为第一属性,我们先是一个“人”,然后才获得社会属性即“父母”,“夫妻”,界限与平衡的打破必然会出现问题。
当然这样的案例当然不是一个两个
我在与患者的后期随访中,也明显的发现,家庭关系和谐的患者的恢复速度与质量与其他情况家庭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焦虑过重的父母的孩子,似乎药物的干预收效甚微。
我在门诊也常常和家属说以上问题,有时家属常回以敌意,觉得我把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都的父母的错,其实并无此意,父母有父母的苦衷,不是父亲的问题,也不是母亲的问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与家庭结构出了问题,并无责难父母之意。
因此呼吁大家,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的同时,请务必重视家庭问题,降低对药物的期望,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药物解决。
一切竞争都是到最后都是人格的竞争,一切问题到最后,都是客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与诸位共勉。


IP属地:浙江1楼2021-01-19 13:29回复
    奥利给,加油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1-19 19:51
    回复
      2025-05-21 07:57:30
      广告
      这个版里面,大家太过唯药物论了。
      其实,只要是中度以上的抑郁症,就不可能是药物治疗得好的。
      哪怕是轻度抑郁症,本质上,也是患者自己好的。
      药物永远只是辅助作用,只是能改善人的内分泌环境,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3楼2021-01-19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