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种平常心,是一些豁达的贤人。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有着“一箪食,一瓢饮,处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思想境界。这种恬淡自如,安贫乐道的思想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平常心。
还有一种平常心,常人难以做到。东晋僧肇大师,因遭人陷害,在临刑前哈哈大笑,并说偈言:“四大元无主,无阴本来空,将头就白刃,犹如斩春风。”这种坦然无惧,不憎不恨,视生死如儿戏并超然已是平常心的极致了。这种平常心不是一般人具备的,真正的大德圣者才会拥有。因为他们已然了生脱死,犹如脱一件衣服一样,轻松解决生死大事。
平常心由浅至深,由表及里,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德品修养,更体现了一个人对事物本质的认知程度,对人生、宇宙的了解层次。
对于生活在红尘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往往对生存的技能充满向往,而对事物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为人处事难免流于世俗。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爱恨、得失、成败、欺骗、残害、欲求与诱惑。
那么,在琐碎不断、起伏不定的人生长河里,始终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最好的莫过于学习佛法。因为佛法向我们揭示了众生、宇宙与万事万物的真谛。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人生的虚假空幻,我们才会淡泊名利、不予计较;才会放下执取,知足少欲,不贪求,不强求,不随外境所迁;才会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如梦”不是不思进取,更不意味着醉生梦死,如此颓然自弃反而与平常心相违背。
平常心是以平常的心态,勤于事、正于事,明于事,不囿于事,不惑于事,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一种处世态度,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一种诠释,更是修行人依修佛法的指引,从且修且行中获得的觉悟。


还有一种平常心,常人难以做到。东晋僧肇大师,因遭人陷害,在临刑前哈哈大笑,并说偈言:“四大元无主,无阴本来空,将头就白刃,犹如斩春风。”这种坦然无惧,不憎不恨,视生死如儿戏并超然已是平常心的极致了。这种平常心不是一般人具备的,真正的大德圣者才会拥有。因为他们已然了生脱死,犹如脱一件衣服一样,轻松解决生死大事。
平常心由浅至深,由表及里,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德品修养,更体现了一个人对事物本质的认知程度,对人生、宇宙的了解层次。
对于生活在红尘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往往对生存的技能充满向往,而对事物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为人处事难免流于世俗。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爱恨、得失、成败、欺骗、残害、欲求与诱惑。
那么,在琐碎不断、起伏不定的人生长河里,始终都保持一颗平常心?
最好的莫过于学习佛法。因为佛法向我们揭示了众生、宇宙与万事万物的真谛。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人生的虚假空幻,我们才会淡泊名利、不予计较;才会放下执取,知足少欲,不贪求,不强求,不随外境所迁;才会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如梦”不是不思进取,更不意味着醉生梦死,如此颓然自弃反而与平常心相违背。
平常心是以平常的心态,勤于事、正于事,明于事,不囿于事,不惑于事,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一种处世态度,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一种诠释,更是修行人依修佛法的指引,从且修且行中获得的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