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吧 关注:5,498贴子:11,318

回复:鲍勃拉夫:中世纪后期的中亚甲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十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1-06-18 11:06
回复
    板条扎甲、扎甲系统
    正如上文所说,板条扎甲和扎甲在十五-十六世纪就从细密画中消失了。十五世纪的赫拉特细密画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的板条扎甲,它们跟其前辈在形态上已经有了极大的不同。板条扎甲已经不再装载护肩板,护腿,crosspieces和 apron(同上文,含义不明)事实上,唯一剩下的只有一幅在侧面或中心轴开襟并且覆盖肋下的胸背甲(图二,1-3)画作上没有肩带的痕迹。当然了,这不意味着肩带就果真不存在,胸甲亦通过收紧的腰身撑在躯干上。考虑到铠甲的颜色是黄色或棕黄色的,其材质可能是铁或皮质。板条上有装饰的花纹。(图二,1,2)在细密画上,这些扎甲胸甲是穿在长袍之外的,有护肩板和金属饰板作为加强件。(图二,1,3)
    到了十六世纪,板条扎甲和板条扎甲-扎甲混用的图像就非常稀罕了。最为流行的板条扎甲仍然是侧开或中心轴开襟的胸背甲。在十六世纪中期,出现了上沿尖锐的扎甲胸甲(图二,4)在1598年的布哈拉细密画上,胸背甲的上沿加装了扎甲、板条扎甲的加强件(图二,6,7)披膊很少见,扎甲胸甲通常穿在棉甲或内里有铁叶的长袍之外。
    我们不能否认有这样一种可能性---除了单纯的胸甲以外,这一时期还存在着“长袍”形制的板条扎甲,有短袖和长长的护腿。在土库曼史诗里,有一个专有名词用于形容这种铠甲---demir don,也就是铁长袍。在1540s的撒马尔罕壁画上,这种“长袍”或许是被穿戴在一个草原敌对势力的头目身上。(图二,5)遗憾的是,这幅细密画画的不够精细,保存也不是很完善,因此我们不能断定这究竟是一件“长袍”还是一件装有披膊和护腿的胸背甲。(这图蛮清楚的,就是一件复古的全装扎甲呗。。。)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1-06-18 17:12
    回复
      2025-07-26 09:23: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图二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21-06-18 17:12
      回复
        布面甲系统
        布面甲是十五-十六世纪西亚和中亚最流行的铠甲之一。由于甲片是铆在布面背面的,外人只能看到铆钉的形状。(图二,8-14)在十五世纪末,最为流行的布面甲款式是无袖的长袍,配有带甲的短下摆或无甲的长下摆。(图二,8-10)这种铠甲被穿在锁子甲外面,而从肩膀到手的部位可以靠裁剪成一定形状的板条扎甲保护。(图二,10)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初的设拉子细密画上,出现了kuyachny类型的布面甲长袍,交领,袖子一直盖到大臂中段,大概是一种过度类型。(图二,11)十六世纪的布面甲在款式上跟十五世纪帖木儿朝的款式有些许不同。最主流的是卡夫坦式样,正面垂直开襟,短下摆,袖子盖到大臂中段。(图二,12,14)而帖木儿朝的款式通常无袖,裁剪的更少,还是交领。(图二,13)
        下面还有一大段,是零散甲片的考古报告,就不翻译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1-06-18 21:34
        收起回复
          板链甲系统
          欧亚东部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板链甲系统。这种铠甲综合了片甲的高防护力和锁甲的轻便灵活。其中一种款式的板链甲叫bekhteret,是通过把用锁子连缀的长方形小甲片编织成长竖条,再把各个竖条用锁子连缀制作而成的。甲片是自下而上编织的,因此使得下片压上片。yushman则是卡夫坦式样的锁甲衫,胸前的部分靠较大的长方形甲片包裹,而背后则是小甲片,链接方式和b式板链甲相同。b式和y式板链甲的甲片表面刻有古兰经的经文。这种铠甲在伊斯兰世界和东欧都得到了高度评价并广为流传。
          最早的将甲片和锁甲结合的尝试大概出现于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尽管中东被认为是板链甲的故乡,我们亦在金帐汗国战士的坟墓中找到了板链甲的残片。有趣的是,在十五世纪,板链甲并不为伊朗人所重视。在画作中,战士们往往穿戴板条扎甲或布面甲,板链甲仅仅被用于保护腿部。现存最早的一批板链甲画像是一个有趣的存在,因为它们展示了过渡型铠甲的形态。十五世纪中期北伊朗的细密画上,b式板链甲是用非常大号的甲片编成的,还带有板条扎甲制成的护臂和下摆。胸口掩着一大块护心镜,显然是为了强调第一批板链甲的不完善。(图三,2)已知最早的规整的b式板链甲出现于1465年年的巴格达细密画上。(图三,1)然而,十五世纪末期的赫拉特细密画向我们展示一种完全不同的板链甲形态。从款式上来说,它有着遮到手臂中段的袖子和短下摆。甲片的大小,形状和摆放位置都更类似于俄国式的。考虑到它有袖子,我们可以把它归为y式板链甲。开口的方式未知,也可能没有开口。这件甲可以是套头穿上的,或者有纵向的开襟。值得注意的是编到铠甲上的铁护肩板。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1-06-18 22:50
          回复
            十五世纪初到十六世纪初的这段时间标志了北伊朗板链甲发展的一段新的历程。板条扎甲披膊和护腿消失了,让位于从头到尾全装的板链甲。整件铠甲非常的重,毕竟甲片几乎覆盖了全身上下,而锁子只集中于边缘部位。这件甲或许纵向开襟,并在胸前扣紧。(图三,5)极为有趣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铠甲亦在十六世纪后半叶的中亚细密画中描绘。(图三,6)当然了,不排除画作借鉴或临摹的可能性。这一巧合亦证明了中亚甲胄的转型过程。
            除了这件重型板链甲以外,也有相对轻便的版本。首先,我们所说的b式板链甲只有胸背覆盖甲片,袖子和下摆是纯纯的锁子甲(作者说话之前不动脑子吗?)(图三,5,6)从细密画来看,在北、东伊朗,也出现了大臂甲片不是上下排列,而是左右排列的板链甲。(图三,7)
            在中亚,得益于其精巧的设计和高可靠性,b式板链甲迅速在贵族战士和那可儿中流行起来。B式板链甲分为两种,俄式和东方式。主要的区别在于俄式没有袖子,而且在肩部和身体的一侧接缝。(图八,4)东方式有锁甲袖子,而且是套头穿戴的,有时则是在身前有纵向的开襟。中亚细密画只表现了东方式板链甲,但是不排除少数贵族会穿戴进口的莫斯科产品。
            十六到十七世纪流行的板链甲在身体正前方或后方有3-9排甲片,袖子,身体侧面和下摆则都是锁甲。(图三,9-11)
            除去经典的b式板链甲,也有相对轻型或重型的版本。前者只有一排甲片,可能是为了盖住开襟处。这种甲胄通常有1-2排甲片,发现于十七世纪的细密画。重型的款式则十分稀有。其中一个例子描绘于1648年的布哈拉细密画,就跟最早的b式板链甲一样,完全被甲片包裹。不光光是胸部,还有下摆,袖子到手腕都是如此,尽管在袖子外还穿戴了板状护臂。肩膀有护肩板额外加固。(图三,13,图八,6)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1-06-18 22:51
            回复
              图三和图八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21-06-18 22:56
              回复
                锁甲系统
                通过文字和图像资料来看,十六到十七世纪最主要的躯干防具便是锁甲,savut。锁甲在中世纪早期便在中亚被广泛使用。武备专家们发明了一大堆名词来对锁甲进行分类:锁子甲,pansyri, baidans,有时还更加细分了一些亚种,如pansyri in a knot, pansyri vostrogvozd, box pansyri circassian pansyri,等等。主要的分类依据在于锁环彼此的链接方式和锁环自己的样式。除此之外,锁子甲本身的款式并没有太大区别。尽管在中亚和哈萨克草原上有各式各样的锁子甲,如ak sauyt(白银锁子甲),式样之间并没有太值得注意的区别。
                十五世纪的赫拉特细密画向我们展示了极为完美的锁子甲形制---一件带袖子的锁子甲衫,短摆,配上安装有铁护膝板的锁子甲护腿。(图四,2,3)类似的锁子甲也出现与十六到十七世纪的中亚细密画中(图四,6-8,11)唯一的变化在于锁子甲护腿为板链甲护腿所淘汰,而且护腿在穿中等盔甲的士兵身上消失了。在十四十五世纪较为常见的,身体正面的连贯的开襟,自十六世纪以来便很少见于南伊朗的细密画了(图四,1,4,5)到了十六世纪后半叶,他们就完全消失了。只有在十六十七世纪的喀什噶尔和中国还能看到这种锁甲。与此同时,用织物条来装饰锁甲的传统也被遗忘在了历史中。(图四,1)十六世纪的乌兹别克锁甲向帖木儿朝的锁甲借鉴了盖到大臂中段的袖子和类三角形/弓形的下摆轮廓,使得上马更加容易。(图四,4)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21-06-19 10:44
                回复
                  2025-07-26 09:17: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幸存到今天的十六-十八世纪锁甲被保存于乌兹别克人民历史博物馆。(图九,但是网站上的图挂了,因此只有文字描述)它们同样是带袖和下摆的锁甲衫形制。跟十五世纪赫拉特锁甲唯一的区别在于,新式的锁甲带有锁甲领,通过皮革,结实的织物或天鹅绒包裹,使其能够竖直地立住。土库曼和吉利吉斯锁子甲跟布哈拉的无论在款式还是在重量上都没有任何差别。
                  就跟其他地方的锁甲一样,中亚的锁甲是铆接的。研究者们相信中亚的锁甲比欧洲的更重,或许是因为double weaving的缘故---一个锁环跟另外六个,而非四个,连在一起。
                  有趣的是,布哈拉的东部邻居基本照搬了中亚式样的锁子甲。Minusinsk Museum of Local Lore保存了一件所谓的鞑靼锁甲,尽管它可能是吉尔吉斯的。其式样跟十七世纪布哈拉细密画里的savut一模一样。这件锁甲72cm长,有开口的领子,领子左侧有支架支撑,短摆,摆前开口,方便骑马。(图九,3)D.K.domozhakov家保存的另一件吉利吉斯锁甲样本同样符合中亚和俄国锁甲的类型特征。它有盖到手臂中段的袖子,短摆,领子和胸口有开口。全长79厘米。甘肃省博和张掖博物馆的准格尔锁甲亦符合中亚锁甲的形制。省博的那件下摆有开口,领口右侧亦开口,领子是在右侧支撑的。(图九,4)张掖的的那一件不太中亚,但是比较远东,因为身前有连贯的开襟。(5)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21-06-19 10:45
                  收起回复
                    十七世纪,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加强锁甲衫,比如加长袖子(图四,9,10)然而,旧日的款式仍然更为流行。根据文字资料来看,锁甲是非常贴身的,这点能从图像资料得到印证。锁甲衫下常常还有一件厚长袍或皮革衫,其袖子长过锁甲的袖子。(图四,6-8)将中亚锁甲和奥斯曼,俄国,伊朗的锁甲对比,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裁剪的样式和制造技术基本都是相同的。尽管不见得有直接的借鉴,其相同之处可以验证东方武备系统的整体发展。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21-06-19 10:45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21-06-19 10:46
                      收起回复
                        镜甲系统
                        用硬质的铁板加固在锁甲的胸口这一想法,最早出现在古代的西亚。而中世纪盛期最流行的加强件是护心镜。配有被连结在胸甲,背甲,护肩板上的金属圆盘的蒙古战士形象可以在十三十四世纪的伊朗细密画上找到。小型的护心镜也出现在同时期的蒙古战士墓葬中。在远东和中亚,除去本身的防护功能以外,护心镜还作为某种神圣的象征。
                        在十五-十七世纪的中亚,护心镜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们被安装在胸口或背心处。(图一,2,7,9;图三,2;图五,4,6)从细密画中护心镜上的孔来看,应该是有皮带从孔中穿过,绑在铠甲表面,将护心镜和甲一起绑紧的。(图一,7;图五,4)护心镜可以被用于搭配任何一种铠甲---板条扎甲(图一,2)布面甲(图一,7,9)板链甲(图三,2)甚至是过度武装的长袍(图五,4,6)护心镜的表面有时是光滑的,但更多的时候会被刻上波状的花纹(图一,2,9)到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护心镜本身的边缘也会被做成波纹状(图五,4)在十六到十七世纪,不只是披挂重型或中型盔甲的骑兵,就连轻装的骑射手也会佩戴护心镜。贵族会穿戴缝有护心镜和护肩板的织物护甲。(图五,6)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1楼2021-06-20 09:17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2楼2021-06-20 09:18
                          收起回复
                            除去十六世纪从东方传入的护心镜以外(你在逗我?)十七世纪,得益于西方人的发明创造,长方形的甲板亦被传入中亚。不但在布哈拉和喀什噶尔,甚至在北印度都非常流行。这种新镜板第一次被记载是在十四世纪的伊朗。通常来说,长方形镜板是成对穿戴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在肩部用皮带连结(图十,13;图五,3)这种镜板几乎从来不会单独穿戴,而会穿在锁甲,板链甲,或软甲之外。有趣的是,布哈拉人自十七世纪初开始穿戴多片铆接而成的镜板,到了四十年代又穿上了单片的镜板。(图五,1,2)
                            自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由于镜板的发展,人们还是穿戴镜甲以显示他们身份的高贵。一件镜甲由四块长方形镜板构成,两件保护胸和背,另外两件保护身体两侧(图十,7,12;图五,5,7)侧面镜板的尚沿为了贴合腋窝的形状做成弧形。镜板之间是靠铰链或皮绳链接的,在靠皮绳悬挂在肩上。由于肩部非常容易受到攻击,而皮绳又太过脆弱,因此在布哈拉人们在肩部加装了半球形的护肩板(图十,7,12;图五,5,7)在北印度和喀什噶尔,人们在肩带外面覆盖锁子甲,而肩带是被一种特殊的铆法连结在后背上。
                            镜甲几乎总是穿在软甲或长袍下面,而织物下则又藏着锁子甲。通过我们手上的实物和细密画来看,镜板表面常常有雕刻和镀金,在仪仗甲上甚至还镶嵌宝石。
                            人们能很轻易的区分不同时代的护肩板。十五世纪的护肩板近似三角形,十六十七世纪的则是椭圆形,要么是缝在铠甲的表面,要么是可拆卸的。十五世纪末,人们还发明了半球形的护肘板,但是没有广泛流行,因为golchak式样的护臂已经非常可靠了(图十,10)图中人物使用护肘板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穿了一件长袖的软甲,仅此穿不了普通的护臂。
                            也有一些较小的板状加强件,它们被缝在软甲或者长袍上(图二,1)关于这些加强件的主要图像资料都来自于十五世纪。自从铠甲的质量和覆盖面积提升之后,它们的数量就逐渐减少了,十七世纪就几乎消失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21-06-20 09:53
                            收起回复
                              2025-07-26 09:11: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图二,图十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21-06-20 0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