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赵无敌是唯一的...吧 关注:182贴子:3,115

【未授权冒险转载】李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留作资料,方便写作时查阅
未授权转载 希望专属者大量


1楼2010-04-10 22:23回复
    梦断邯郸悲断肠——民族英魂李牧
         
         
         
         档案
         姓名:李牧,又名李繓
         国籍:赵
         籍贯:赵国代郡人
         座驾:代马
         武器:九十厘米长剑
         历史评价:骑兵专家,民族英魂
         经典之战:大破匈奴之战,伐燕之战,肥累之战,番吾之战
         特长:兵团协同作战,侦查术、骑兵战术及把握战机能力超强
         必杀技:一击致命
         长相:相貌威豪,身材高大,手有残疾
         性格:坚忍、忠耿、豪爽、理想主义者
         缺点:不善谋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偶像:赵武灵王、赵奢
         最讨厌的人:郭开、韩仓
         座右铭: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e zhao nation will rise up。 (我有一个梦,赵国终有一天会站立起来)
         死亡方式:含剑自杀
         
         
         简历
         约公元前280出生~约公元前260年:赵国平民
         公元前260年参军~公元前246年:长年驻守赵国北境,防范匈奴
         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34年:屡任赵代郡守、相国、大将军,在赵国境内像个救火员一样四处奔波救难
         公元前234年~公元前278年死亡:因肥累一战大破秦军而被封为武安君,却因功高震主遭谗而死
    


    2楼2010-04-10 22:23
    回复
      2025-05-26 11:31:16
      广告
      这一章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一位武安君,赵国的末代战神,李牧。  
            
           如果说前面几位名将在人格上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缺陷,那么赵武安君李牧,当真是一个在道德方面无可挑剔,响当当的英雄好汉。  
            
           一个残疾人,凭着一己之力,死死撑住那奄奄一息的弱赵,北击如狼匈奴,南阻似虎强秦,挽狂澜于既倒,摧敌锋于正锐,这样的好男儿,不是英雄,是什么?  
            
           可惜,赵国的当权者,除了一个李牧,其他全都是败家子。李牧,毕竟不可能用自己那只残疾的右手,阻挡住历史的车轮,他甚至不能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只能用口含剑自刺喉腔而死。  
            
           悲夫!  
            
           为何伟大的生命,往往都是悲剧?为何同样伟大的太史公,也无法体会英雄的壮美,竟不为李牧单独列传,而只在廉颇的本传中,顺带提几笔就算。难道在他的心目中,战神李牧只是一个普通的“良将”,连与老廉颇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吗?  
            
           悲夫!!
      


      3楼2010-04-10 22:24
      回复
        15楼
        【正文】1.北边干城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汉文帝刘恒  
              
             吾每思得廉颇、李牧镇抚四方,使便宜行事。——后秦高祖文桓皇帝姚兴  
              
             臣以安边之计,备在史策,李牧言其端,严尤申其要,大略举矣。——南朝宋御史中丞何承天  
              
              
              
             李牧有一个梦,他梦想有一天,赵国能够恢复赵武灵王时期的强大,将一切失去的国土从秦人手中夺回来,重振雄风,傲视天下。  
              
             他觉得这并不难,赵国的铁骑何等强大,赵国的将士何等勇猛,赵国的名将层出不穷,赵奢、廉颇、庞暖,哪一个比他秦国的白起蒙骜差。  
              
             可现实却偏偏残酷的令人心寒,长平一战,赵军四十万主力阵亡,兵力损失殆尽,赵国唯堪一战的,只有他手上的十几万代郡边防军而已,这是赵国手里最后一点儿家底了,不到生死存亡之刻,绝不可拿出来赌。
        


        4楼2010-04-10 22:24
        回复
          因为赵国北境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那就是匈奴。  
                
               匈奴部落是赵武灵王时期三胡的集大成之作,其可怕之处,半点不比强秦差,如果放任胡马南下,不但赵国危矣,华夏的诸侯都要遭殃,到时天下大乱,恐怕连强秦都无法收拾.
          基于此,赵国就算在三年邯郸保卫战的生死存亡之秋,也不敢轻易调李牧的北军南下,他们生抗死抗也要抗住。  
                
               好在秦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诸侯一合纵,秦军也就退了,赵国终于争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时间,现在最宝贵的是时间,李牧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匈奴,弥除边患,否则秦军再来,赵国的命运,必将危如累卵,压之则爆。  
                
               可是这一切,谈何容易,匈奴铁骑,来无影,去无踪,经常是打完了就跑,让你连他一根毫毛都抓不到,后世强汉可以追进草原席卷千里,赵国小小一个区域性国家,如何有这等实力。  
          所以李牧必须忍耐,忍得住要忍,忍不住也要忍。  
                
               好在赵孝成王对他还颇为信任,给了他很大的自主{百度}权,因为他毕竟是马服君赵奢的嫡系,平原君赵胜推荐的良材。  
               总的说来,赵孝成王和李牧的君臣关系还是不错的,看来这个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的君主,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昏庸,毕竟,将一个右胳膊有病伸不直的残疾军人当作北边长城,需要一点勇气,需要一点知人之明。  
                
               史书记载,李牧当时在边地,拥有很大的权力,大到可直接任免地方官员,甚至当地所有的税收均不用上缴国库,可直接入其幕府,充作军费。  
                
               有钱,就好办事。李牧治军,极为大方,每天都杀好几头牛,给军士享用。这且不算,他还亲自训练士兵骑马射箭,成绩优等的赏赐尤多,大家兵当的快活,自然训练愈加刻苦,都恨不得立刻冲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  
                
               然而李牧忍术一流,明明军队的士气已臻极致,他却好神在在,只命令大家小心把守好烽火台,同时派出大量侦察兵打探敌情,匈奴人来了,所有军民就立刻收拾东西退入城中固守,谁敢抗命跑出去打群架,立斩不赦。  
                
               如此数年,李牧都当缩头乌龟,一看到胡马,就点燃烽火台,大家统统躲起来,观赏匈奴人在城下骂娘。
          


          5楼2010-04-10 22:25
          回复
            2.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那苦难的祖{百度}国  
                  
                
                 长平、邯郸之战后的赵孝成王,活得很累,很辛苦。风雨飘摇的赵国,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抗衡了,自保,他也只能自保而已。  
                  
                 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尉百起的继任者将军摎攻赵,取赵二十馀县,斩首并俘虏赵军九万之众。  
                  
                 赵孝成王十一年,秦昭襄王取周九鼎,东周朝灭亡。  
                  
                 赵孝成王十二年,秦国尉将军摎又大举伐魏,取吴城。韩桓惠王朝秦,魏亦举国听令于秦。至此,三晋联盟彻底瓦解,赵国独木难支,面对强秦的步步紧逼,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赵孝成王十三年,楚为避秦、韩、魏兵锋,被迫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从此再不敢与秦一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相栗腹以“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为由,劝说燕王喜伐赵,燕王深以为然,起兵多至六十余万,进犯赵西北境(六国这个时候还在内讧,糊涂!),赵王拜廉颇、李牧为将,逆击之,大败燕军,斩杀燕相栗腹,俘虏燕将乐乘,并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燕王喜大窘,赶紧低头认错,派人求和。  
                  
                 赵孝成王开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国,那寡人可就赚大发了,赵中兴有望矣。  
                  
                 中兴个屁,赵国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国内布防空虚,秦国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吗?  
                  
                 赵孝成王十七年(公元前248年),秦国尉将军摎的继任者蒙敖趁燕赵交战,大举伐赵,连拔赵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孝成王傻了。  
                  
                 算了算了别做什么中兴梦了,还是赶快与燕议和退兵回去守老家吧。于是,燕割让五城与赵议和,孝成王应允,就此退兵,之后又封燕国降将乐乘为武襄君,与廉颇同掌军政。至此,赵燕战争暂告一个段落。  
                  
                 最终,赵国还是得不偿失,得了五座燕城,却丢了三十七座赵城,净赔三十二座城。  
                  
                 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赵国的顶梁柱平原君赵胜也去世了,孝成王悲怆欲绝,从此一病不起。  
                  
                 在赵孝成王病入膏肓的同时,秦昭襄王的孙子秦庄襄王、从前的那个嬴异人也病了,一年后,公元前247年五月二十六日,秦庄襄王卒,一个冉冉升起的帝星秦王嬴政,终于君临天下。  
                  
                 秦国的帝星日隆,赵国的天空却乌云惨淡,赵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狼又来了,秦国尉蒙骜大举攻赵,赵故都晋阳(今山西太原)沦陷。  
                  
              
              
                 这件事对赵孝成王的打击太大了,晋阳乃赵氏起家之地,赵简子与赵襄子曾依托其打败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与知氏。  
                  
               
            因晋阳{百度}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与象征意义,被称为赵之柱国。
            


            8楼2010-04-10 22:26
            回复
                   赵悼襄王比他老爹还要不堪。赵孝成王虽然接连决策失误,怎么说还是一辈子扑在工作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赵偃小子则是一身的坏毛病,既好色又宠奸,尤其喜欢一个叫郭开的佞臣,两人是臭味相投,就差磕头拜把子了。  
                    
                   这就叫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郭开一点儿本事没有,偏偏“聚财”、“拍马屁”、“陷害忠良”三样功夫一流,李牧为人老实,不爱跟他计较,廉颇却是越老脾气越大,动不动就跟郭开过去去。小人的心自然都是小肚鸡肠的,郭开衔怨在心,就跟悼襄王说:“廉颇已老,不任事,留之无用,不如由武襄君代之。”  
                    
                   赵悼襄王对这个脾气火爆的三代老臣也没啥好感,当下一纸命令,夺了廉颇的军权,让更听话的燕国降将武襄君乐乘去代替他。  
                    
                   廉颇无端被免官,爆脾气又犯了,他怒气冲冲,竟然带着兵去攻打乐乘,同室操戈起来。(果然是个暴脾气)乐乘一见情况不妙,赶紧逃回了燕国,可是这样一来廉颇在赵国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收拾包袱投奔魏国。  
                    
                   奸臣郭开一句话就让赵国少了两个良将,远在关中的秦王嬴政与吕不韦眼中一亮。  
                    
                   独木难支,平原君、廉颇、乐乘相继离开,李牧现在还真成了独木难支了。邯郸的落日下,李牧孤单的站在城楼之上,长声叹道:  
                    
                   ——该拿什么来拯救你啊,我那风雨飘摇的祖国!  
                    
                    
                    
                   赵悼襄王虽然好色宠奸,总算还有一些进取心,赵国的地盘在他老爹的手里急剧缩小,这让他很揪心。  
                    
                   地盘小,收的赋税就少,收的赋税少,赵国就没有钱给他花天酒地,这是赵悼襄王所无法容忍的。  
                    
                   那么怎么办?去攻打秦国收复失地么,他不敢;去攻打燕国报从前燕侵赵之仇么,他还是不敢,因为他怕重蹈覆辙,秦国趁机又来攻赵,那可就糟了。  
                    
                   关键的关键,还在于秦国的态度,人家不批准,赵国动都不敢动。  
                    
                   从前的军事强国,而今竟混到此等地步,窝囊啊!  
                    
                   那么秦国的态度究竟如何呢?秦国权相吕不韦原来的构想,是派人去联合燕国,与其夹击赵国,这,就是秦之基本国策——远交近攻了,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小小的插曲,打乱了所有一切,秦国的天才儿童甘罗,让事情变得微妙起来。  
                    
                       原来,吕不韦本欲派大臣张唐相燕,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河间本为赵地,后被秦国抢了去封给吕不韦),张唐不肯行。他的理由是:“臣屡次伐赵,赵深怨臣,悬赏百里之地求臣项上人头。今往燕,必经赵过,臣不可往。” 吕不韦正无奈,他的小门客、秦一代名将甘茂的孙子,十二岁的天才儿童甘罗跑了来,说:“这好办,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10楼2010-04-10 22:26
              回复
                      
                     战国时代,交通落后,各国之间能容车乘通过的大道甚少(所以秦始皇统一后建了大量的驰道),若是没有信符,张唐插翅也偷渡不到燕国去。所以甘罗才自告奋勇,要去为张唐说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可是吕不韦听了这话后却怒叱道:“小子何能,可为我秦使耶?汝欲使诸侯笑我大秦无人乎?”  
                      
                     是啊,堂堂大秦,却派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儿出使赵国,的确会被天下人笑掉大牙,也难怪吕不韦会生气。  
                     可甘罗毫不退缩,他小眼一瞪,胆大包天,竟跟权势熏天的吕大相国顶起嘴来:“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奈何轻量天下士,遽以颜色相加哉?”  
                      
                     吕不韦大奇,嘿嘿,小子嘴巴厉害啊,好,就派你去了。  
                      
                      
                     甘罗乃以秦使臣的身份入赵访问。吕不韦交给甘罗的外交任务很明确,向赵王打个招呼,保障张唐平安经过赵国即可。可是甘罗天纵奇才,觉得压根用不着张唐,他自己就可以把燕赵搞定了。于是在赵国君臣诧异的眼光下,甘罗扬起稚气未脱的小脸,说道:“大王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  
                      
                     赵悼襄王强忍内心的狂笑,认真地回答说:“闻之。”  
                      
                     “闻张唐之相燕欤?”  
                      
                     “亦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秦之亲燕,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之地也。今大王不如割五城献秦,以广河间。秦所望即遂,则归燕太子丹,止张唐之行,绝燕之好,而与赵为欢。王以强赵攻弱燕,而秦不为救。此其所得,岂止五城而已哉?”  
                      
                     赵悼襄王大惊,看来寡人轻看这小家伙了,居然狮子一开口就要了我五座城池!可是没办法,秦人不开口,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大举攻燕,怎么办,给吧!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于是赵悼襄王只好开开心心的奉上五城地图,又赐甘罗黄金百镒,白璧二双,感谢他趁火打劫的高尚情操。  
                      
                     有了秦国的保证,赵悼襄王就可大胆行动了,于是他一纸调令,命李牧即刻率北军大举攻燕。  
                      
                     李牧狂晕,现在赵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不是燕国,想办法联燕抗秦才是正道,怎么能轻易与燕国开战?这不是鹬蚌相争,让渔翁得利吗?大王你糊涂啊,居然被一个小屁孩耍得团团转,白送人五座城还以为占了便宜,你个败家玩意!  
                      
                     可是君命不可违,李牧嘴巴都说干了,赵王就是一根筋,没办法,打吧!  
                      
                     于是在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大将李牧领兵,进攻燕国,先拔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又拔上谷(今张家口一带)三十城,赵扩地百里。  
                      
                     李牧在前线打的辛辛苦苦,赵悼襄王这败家玩意儿却一点儿不珍惜,数百里地盘还没捂热乎就立刻跟秦国分起赃来——上谷30城,赵得19,秦得11——赵悼襄王掰着手指头一算,19-5=14,哇赛,寡人赚了!  
                      
                     赚是赚了,不过赵国赚的是辛苦钱,秦国却是空手套白狼,做的无本生意,不费一兵一卒,净赚河间五城,又得上谷十一城,还搞得燕赵罅隙愈深,这都是智慧反斗星小甘罗的功劳,秦王乃大喜,即封甘罗为上卿。今传甘罗十二岁拜相的光辉事迹,就是打这儿来的。
                


                11楼2010-04-10 22:26
                回复
                  2025-05-26 11:25:16
                  广告
                  3.一蟹不如一蟹  
                        
                        
                        
                       接下来的几年,赵悼襄王的日子突然变得好过起来,因为秦国内部突然出了不少乱子,无暇跟他过不去了。  
                        
                       赵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十月,秦国发生蝗灾,乌压压的蝗虫遮天蔽日,全国瘟{百度}疫流行,秦死者众。  
                        
                       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天有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主西方有大将死。果然,秦之名将蒙骜死,六国额手称庆。  
                        
                       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矫率军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兵败后叛秦归赵。之后,秦国又连续发生大灾,大批百姓逃出关中求食。  
                        
                       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38年),秦国四月飞霜,天气骤然酷寒,秦国百姓冻死无数。这一年,秦王嬴政已年满二十一周岁,遂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佩上了象征君权的宝剑。不久,秦太后赵姬的姘头长信侯嫪毐造反,兵败,嬴政车裂嫪毐,灭其族。  
                        
                       说也奇怪,秦始皇继位之初,出了这么多大灾与内乱,秦国居然没有元气大伤,还有蒸蒸日上的趋势,我不能不说,秦之根基深厚,确实不是六国能比的。  
                        
                       赵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击败政敌秦相吕不韦,正式收回所有大权。秦国的乱子终告结束,六国的末日也快了。可赵悼襄王懵然不知自己末日来临,还屁颠屁颠的跑去咸阳置酒祝贺,搞得他老人家好像跟秦王关系多铁似的。  
                      
                       秦王嬴政一看老冤家来了,立马摆出一幅伪善的面孔,大宴赵王,宣称秦赵永世交好,永不加兵。  
                        
                       这种三岁小孩儿都不会相信的鬼话赵悼襄王居然大为受用,回去就跟李牧说:“秦王者,好人也!”  
                        
                       李牧狂晕,秦王是好人,我就是圣人了,你个败家玩意儿!  
                        
                        
                        
                       赵悼襄王还是不以为然,他觉得秦王嬴政总归是年少,应该比老奸巨猾的吕不韦要好与多了吧。于是他不假思索,在第二年(公元前236年)又派庞暖、李牧为将,率军大举进攻燕国,取狸阳城。可赵攻燕之兵未罢,秦军就出尔反尔攻来了。  
                        
                       这是秦王嬴政亲政以来的第一仗,也是秦统一天下的首战,可谓意义非凡。在此之前,嬴政这个超级早熟的政治天才已将帝国内部整合完毕,上上下下都是自己人了,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再加上一个国师级的人物尉缭子,可谓雄姿英发,气吞万里如虎。  
                        
                       基于此,秦王嬴政将秦军中的重量级人物全给派上了,主将王翦,次将桓齮、末将杨端和,三路大军,总共三十万,齐攻赵国在彰水南岸的最后一座堡垒——邺。  
                        
                       兵临城下,赵悼襄王才彻底慌神了,赶紧要把庞暖、李牧从北边儿掉回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王翦不愧为秦自白起之后的最强战神,仅仅十八日,阏与、橑阳、邺城、安阳等重镇全部易手,天下为之震惊!  
                        
                       一个不小心,漳水以南的赵属城池就全没了,赵悼襄王悔恨交加,连骂秦王不讲信用,终于一口气没上来,竟活活的给气死了!
                  


                  12楼2010-04-10 22:27
                  回复
                          
                         有人说了:“老将廉颇在楚,常思用赵人,不如召其回赵。”  
                          
                         败家迁摇头,廉颇老家伙都八十多岁了,且自魏奔楚这几年是一场胜仗没打,此无用之回头草,好马且不吃,寡人岂能食乎?  
                          
                         有人又说了:“不如召回李牧,此良将也。”  
                          
                         败家迁又摇头,李牧与寡人之母有宿怨,寡人甚恶之,还是让他继续在代郡吃西北风吧!  
                          
                         群臣又推荐了几个人,败家迁一一否决。最后郭开说话了:“臣有一人,名扈辄,此人仪表非凡,有万夫不当之勇,王可用之!”  
                          
                         败家迁大喜,还是太傅甚至我心,寡人就是喜欢帅哥和猛男啊,廉颇李牧这些老家伙,统统给我滚一边儿去!  
                          
                         群臣个个傻眼,败家迁果然名不虚传,用人“不拘一格”,出手就是不凡,佩服佩服!  
                          
                         于是扈辄领着十万大军,急赴武城解围,正中秦军埋伏。赵军疲惫之旅,哪里是秦虎狼之师的对手,结果秦大败赵军于武城,杀扈辄,斩首十万。  
                          
                         消息传到邯郸,举城大悲,败家迁万分惊惧,赵好不容易凑活出的十万主力一朝丧尽,秦军若再攻,为之奈何?  
                          
                         群臣无语,你个败家玩意儿,比你老爸还会败,一上台就败了我赵国十万大军,国中壮年,几乎殆尽,秦军再来,你自去战场上杀敌去,我们不管!  
                          
                         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败家迁却想起李牧来了,对呀,慌什么,寡人还没输光呢!代郡李牧不是还有十万边兵吗?此危急存亡之秋,就别管啥代郡了,赶紧掉回来守老家吧!  
                          
                         于是败家迁急遣使者,持大将军印,五百里加急,速召李牧回都。  
                          
                         这是赵国最后一点儿筹码了,要么翻本,要么输光裤子,一切就看李牧的本事了。


                    14楼2010-04-10 22:28
                    回复
                           李牧接过大将军印,心内沉重似铅,如今天下大势,秦已成并吞之局,韩魏皆听命于秦,山东之脊已断,燕赵不合,齐麻木不仁,楚自顾不暇,放眼天下,六国人才凋零,唯自己这支边兵堪与秦一战,己若败,秦则再无阻遏,六国之亡,即成定局矣。  
                            
                           这正是天下存亡,系于李牧一身,这位战国时代六国最后一位战神,能否以区区数万代郡边防军,挡住大秦帝国并吞天下的泰山压顶之势,力挽狂澜,就在此一举了!  
                            
                           事在危急,李牧不敢拖延,他即刻选车千五百乘,骑万三千匹,精兵五万余人,随自己南下勤王;另留车三百乘,骑三千,兵万人守代。  
                            
                           一时间,赵国的南长城上空,山雨欲来风满楼,战国史上最强的两支铁军,眼见着就要正面对决了!  
                            
                            
                            
                           同一时刻,咸阳城内,秦王嬴政冷冷的看着廷下李斯、尉缭、王翦三位重臣,发出他那独有的带着气喘及嘶哑的豺声道:“诸君以为李牧其人如何?”  
                            
                           尉缭的心内一阵止不住的狂跳,这一位大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明明才二十出头,可是他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声调,都让人战栗不已,当年风光无比的嫪毐、吕不韦,一个个都被他轻松无比的除掉了,下一个倒霉者,会是谁呢?  
                            
                           嬴政的细长的眼睛划破空气,直视在尉缭的身上,发出锐利如鬼魅般的精芒:“子尝在魏,与李牧有旧,世传此人用兵如神,其言可信乎?”  
                            
                           尉缭一个颤栗,匍匐在地,言道:“李牧者,天下名将也,其把握战机之能,恐怕还在武安君白起之上,此人用兵,无穷如天地、不竭若江海,放之肆意汪洋,收之步步精绝,往往于不经意之间,秒杀敌于一招之内。大王恕臣直言,桓齮虽勇,却绝非李牧敌手。”  
                            
                           这时王翦插嘴道:“子之言过矣,武安君天下无敌,李牧何人,可与其相提并论哉!”  
                            
                           嬴政突然暴怒道:“咄!李牧大破匈奴,斩首十万,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汝仗微功,轻敌若此,岂不闻白起自裁之剑尚在乎?”  
                            
                           一时间,秦王嬴政的豺声声震屋瓦,粉墙摇曳,廷内大臣纷纷匍匐在地,颤栗无语。  
                            
                           良久,嬴政不言,群臣不语,庙堂上的空气冷凝成冰。  
                            
                           终于,还是嬴政最信任的廷尉李斯打破僵局,鼓足勇气道:“李牧虽能,赵止其一良臣也,此人一去,赵则满朝庸才,灭之只在朝夕耳。臣有一弟子,名曰顿弱,辩才无双,有纵横天下之能,大王若肯以万金之资,遣其往赵游说,施长平之故技,则大事必济也。”  
                            
                           李斯言毕,廷内群臣面面相觑,区区一个李牧,竟要耗我大秦万金么,这未免也太贵了点儿吧!  
                            
                           李斯又言道:“李牧一去则赵亡,赵一亡,则六国再无抵抗之力,适时,秦即富有天下,区区万金又有何足道哉!”  
                            
                           秦王嬴政大笑道:“子之言大善,寡人即付顿弱黄金五万斤往赵,恣其所用,如何?”
                      


                      15楼2010-04-10 22:29
                      回复
                        4.武安君重生  
                              
                              
                              
                             秦廷这边还在庙算,另外一边桓齮与李牧已经交上手了,赵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3年),秦国“名将”桓齮率大军十万,从上党出发,西出太行山,避开赵国防备严密的南长城,奇袭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二城,欲对邯郸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消息传到邯郸,败家迁大恐,急命李牧出师相救。  
                              
                             李牧把当年他跟赵孝成王说的那番话又搬了出来:“秦乘累胜之威,其锋甚锐,未易挫也。愿假臣便宜,无拘文法,方敢受命。”  
                              
                             败家迁现在怕的要死,哪里还敢不答应,随便吧随便吧,只要你能保住邯郸,你咋搞都行啊。  
                              
                             李牧于是拜命而行,急行军至宜安筑垒坚守,与秦军对峙。  
                              
                             老招式了,李牧每日杀牛享卒,训练骑射,任秦军怎么来攻,我自不动如山。  
                              
                             桓齮猛攻了数日,一无所获,心里头犯嘀咕了,怎么赵国人都是属乌龟的么,从前廉颇是这样,而今李牧又是这样,难道他们都只会使这一招的么?  
                              
                             这时有副将提醒桓齮说,当年李牧大破匈奴,刚开始也是这样,先示敌以弱,再出城诱敌,伏而歼之,将军千万要小心哪!  
                              
                             桓齮不耐烦的说,这个我自然知道,当年武安君对付赵括,也是用的这一招,不新鲜!  
                              
                             副将又说,那将军有何破解之道么?  
                              
                             桓齮撑着下巴苦思起来,秦远道而来,若久攻不下,士气必颓,即使我早有防备,不中李牧诱敌之计,此战也必陷入僵持之中,到时粮草不继,这仗就没法打了。  
                              
                             怎么办,怎么办呢?他要诱我的敌,诱我的敌……  
                              
                             哈哈,有办法啦!李牧不是想坚守待机诱我的敌吗?那我就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个反诱!  
                              
                             副将傻了,反诱,这啥名词?  
                              
                             桓齮大笑,学着点儿吧小子,我现在就分兵去攻打肥累(河北晋县),肥累乃邯郸的东边门户,拔之则可直抵邯郸城下,你想想,李牧他能不来救么?李牧一出来,事情就好办了,你看看地图啊,从西到东,依次是彰水、肥累、邯郸,我们只要先渡过彰水,死命围攻肥累,李牧若来救,也必涉彰水,这时候我军再在彰水设伏,待赵师半渡之时,中间击之,必可大胜。赵师溃逃,我军从后掩杀,李牧必当全军覆没!哈哈,我桓齮果然是个天才,简直比我大秦的战神武安君还要足智多谋呀!  
                              
                             副将赶紧拍马屁,是呀是呀,此战过后,桓将军你就是我大秦的新一代战神了,封侯封君,指日可待!  
                        


                        16楼2010-04-10 22:29
                        回复
                                
                               其实这算啥惊天奇招啊,孙子兵法曰“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此寻常伎俩,地球人都知道,桓齮还以为自己多高明,愚不可及!  
                               秦军分兵一半去攻肥累,李牧属下诸将纷纷提议派兵前往支援。李牧却道:“彼攻而我救,是致敌于人也,兵家所忌。吾非赵括,岂能中此诱敌之计耶?”  
                                
                               于是李牧拒绝支援肥累,命令守卫肥累的赵军坚守不出,桓齮欺城内赵军兵少,日夜攻城不止,肥累危在旦夕。  
                                
                               败家迁闻此,大惊失色,数度下诏催促,命李牧急往救肥,终于,李牧出垒了,却不是去救肥,而是兵分三路,趁夜直捣秦军大本营!  
                                
                               秦军大营没有主帅,且兵力空虚,又见赵兵于垒中多日坚壁不出,早放松了警惕,当赵军突然神兵天降,营中顿时乱作一团,遂大溃败,士卒死伤无算。终有逃出的,往肥累报信而去。  
                                
                               打仗就是斗智啊,李牧这一招将计就计,把握最佳战机,不动则已,一动则雷霆万钧,直接端掉桓齮的老窝,其用兵之妙,妙到毫颠。  
                                
                               那边厢桓齮听说老窝被抄,粮草辎重损失殆尽,大惊失色——好李牧!我桓齮一辈子耍猴,这次反被猴给耍了,如今搞的是一无粮草,二无后路,为之奈何?  
                                
                               没什么奈何不奈何了,桓齮这一只孤军,被夹在肥累与李牧军之间,除了回头跟李牧拼命,别无他途。  
                                
                               于是桓齮一咬牙,李牧老贼,我跟你拼了,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也别你死我亡了,死的就是你桓齮。李牧攻破秦军大本营后,早在彰水岸边张下了口袋,就等着桓齮往里面跳了。  
                                
                               真笑死人,本来是桓齮打算给李牧来个半渡击之的,最后却搞成李牧给他来了个半渡击之。秦军回师方渡漳水之时,赵军突然伏兵四出,万箭齐发,火光冲天,秦军阵脚大乱,践踏而死者不知其数。桓齮长叹一声,大势已去矣,我毕竟不是武安君,李牧也不是赵括,那该死的战神还是留给别人来当吧,我先保住小命再说。  
                                
                               桓齮于是一声令下,放弃漳水之中的数万秦军,带着尚未渡河的一万残军仓惶逃窜。  
                                
                               晚了,屡建奇功的赵国铁骑再次出动,飞渡彰水,两翼并进,朝秦败军左右包抄而来。  
                                
                               桓齮一看惨了,要被包围了,现在我成赵括第二了,哎哟妈呀,赶快突围!  
                                
                               结局呢可想而知,秦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名将”桓齮仅以身免,他不敢再回秦国,也无颜再见咸阳父老,只好改名换姓,称“樊于期”,一路狂奔,逃奔燕国去迄。  
                                
                               据专家考证,李牧的这位手下败将后来的下场十分悲惨。按照秦律,“败军之将且投敌者,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男女公于官(鬻卖家属为官奴隶)”。所以桓齮这边一逃跑,秦王嬴政就抄杀籍没了他的“父母亲族”,并悬赏“金千斤、臣万家”购求其头颅。结果荆轲大侠见这家伙的脑袋挺值钱,就骗了他的脑袋,作为见面礼去刺杀秦王了。此千古悲歌,大家都熟知,不提。
                          


                          17楼2010-04-10 22:29
                          回复
                                 5. 番吾之战  
                                  
                                 肥累之战后,秦王嬴政暂停了对赵国的用兵,因为  
                                  
                                 第一:肥累大捷后赵国军民抗秦的士气高涨,在尚未制定出对付李牧的万全之策之前,绝不可仓猝攻赵。  
                                  
                                 第二:目前并吞韩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韩国一下,对其他五国的震慑力是不可估量的。秦王嬴政与李斯早已拟好统一天下的通篇大计,那就是先灭韩,再灭赵魏燕,最后灭楚齐,由近及远,由易及难。  
                                  
                                 赵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3年),韩王安为求“安”,派公子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子乃是法家集大成者,天纵奇才,秦王见之大喜,封其为客卿,欲以大用。  
                                  
                                 韩非入秦之后,给秦王提出了一整套的君权理论体系,他认为,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国君,需“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在他的描绘下,国君几乎成了无形无体又无处不在,在冥冥之中操纵着生杀予夺大权的至上神。这一套鼓吹君权至上理论简直太对嬴政脾气了,史书记载的是三个字,“王悦之”。  
                                  
                                 可惜,韩非毕竟不能为秦所用,因为他是韩国国君的儿子,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韩国的根本利益,所以他屡次上书,要求秦王存韩灭赵,其理由是:“今释赵之患,而灭内臣之韩(韩长期入贡于秦,形同内臣,故云),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则诸侯都将齿冷,而明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必要性了)。”  
                                  
                                 韩非的这个观点似乎不错,却从根本上阻碍到了秦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这是秦国统治层所不能容忍的。要知道,当年三家分晋,若不是韩氏临阵的时候反戈一击,强大的知氏决不会被三家灭掉,如今到了生死存亡之秋,韩国又想玩这一招了。  
                                  
                                 然而,嬴政可不是自大愚蠢的知伯,此前车之鉴,岂能再蹈乎?  
                                  
                                 于是李斯对秦王嬴政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韩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常情也。王不可用之。”  
                                  
                                 秦王嬴政点头,道:“子之言是,然则逐之乎?”  
                                  
                                 李斯冷笑一声,道:“韩非有才,纵之还国,卒为秦患,不如杀之,以恫吓韩王,并剪其翼。”(好一个狠人)  
                                  
                                 秦王以为然,乃囚韩非于云阳,李斯使人送毒药于非,令早自杀。韩非长叹一声,以冠缨自勒其喉而死。法家之一代宗师就这么悄然陨落了,悲夫!  
                                  
                                  
                                  
                                 韩非一死,韩王安大惧,秦杀韩使,看来嬴政灭韩的心是坚如磐石了,这时候有大臣劝韩王称臣于秦,以保社稷。  
                                  
                                 韩王安无奈,只好向秦国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19楼2010-04-10 22:30
                            回复
                              2025-05-26 11:19:16
                              广告
                                    
                                   就在秦王嬴政加紧统一六国步伐的同时,顿弱也开始在邯郸城内积极活动开了。  
                                    
                                   他要找的第一个人,就是郭开。郭开贪财无行,又得赵王宠信,正是最好的一个突破口。  
                                   可是顿弱不认识郭开啊,怎么办,没关系,钱可通神吗,何况一个郭开。结果顿弱一出手就是一万金!郭开虽好聚财,却也未曾一次见过如此大的数目,赶紧对仆人说,别傻楞着了,赶快叫财神爷进来啊。  
                                    
                                   顿弱一见郭开,开门见山就问:“子以为李牧此人如何?”  
                                    
                                   郭开曰:“国之良将也。”  
                                    
                                   顿弱一笑:“诚如子所言,然牧可西御秦而存赵几年乎?”  
                                    
                                   郭开迟疑道:“这个……”  
                                    
                                   顿弱又笑:“李牧年已五十矣,还可为将几年?彼倘遭不测,赵尚有何人可御秦乎?”  
                                    
                                   “这个……”  
                                    
                                   “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故赵有李牧,期年而亡;若无李牧,则不过半年耳。当适时,子将如何自处?”(孟贲、乌获,都是秦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力士)  
                                    
                                   “吾将于齐、楚之间,择一国而托身焉。”  
                                    
                                   顿弱摇头道“子之言差矣。秦有并吞天下之势,齐、楚犹韩、赵也。为君计,不如托身于秦。秦王恢宏大度,屈己下贤,于人无所不容。”  
                                    
                                   郭开大惊,急起道:“汝何人也!”  
                                    
                                   顿弱大笑:“吾乃何人,足下还不知么?此一万黄金,非我之物,实乃秦王赠子也。”  
                                    
                                   郭开愕然:“秦王所赠?此是为何?”  
                                    
                                   “秦王知君能得赵权,故命吾交欢于子,君若使赵亡,秦当以上卿授子。赵之美田宅,惟君所欲。”  
                                    
                                   郭开心内念头急转,赵国肯定是没救了,早晚而已,不如趁此机会投靠秦国,为秦国立它几个大功,如此吾之富贵犹可不失也……好,就这么办!  
                                    
                                   于是郭开侧席再拜曰:“真如此,开受秦王厚赠,若不用心图报,即非人类。”(你本来就不是人,猪狗而已!(猪狗莫见怪))  
                                    
                                   顿弱大喜,忙道:“秦王欲攻赵,心忧李牧之能,子可为秦去之乎?”  
                                    
                                   郭开沉思良久,道:“肥累一战,李牧之威名,如日中天,去之恐非易事。秦可再来攻赵,李牧倘稍有小败,吾则有言矣!”
                              


                              20楼2010-04-10 2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