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您好!
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而被尊奉为药王神。古人以百草为药物寻找治病养生的方法,成为我国中医药食同源的学科发展基础。西周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了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治的基础。中医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即是对这一时期我国中医药理论发展的总结,它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南阳人张仲景深研古典医籍,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墓及祠也因此被誉为我国的中医祖庭。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对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贡献。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病毒全球流行的疫情中,中医药疗法对抗击疫情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世界上也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认可和接受。中医药文化如果能够申遗成功,不但能够彰显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也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但是,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各种古籍文献等不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范围。张仲景墓及祠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条件,但是尚未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录。目前,国内已经列入申遗预备名录的有近60项,涉及南阳的“万里茶道”项目位列其中,但每年只能推荐1项,申遗竞争异常激烈。我们将积极研究“中医祖庭”申遗的可行性,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并听取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您对中医药文化事业的关注及对申遗工作的良好提议,我们深表谢意!并希望您继续关注并支持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