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里面的沙陀夫最让我震撼的一点,就是这个大学生最后一夜的忏悔,他深刻的反省了自己的过错,看到回来的妻子泪流满面,然后一夜之间,他的孩子出生了,他怀着重新做人的态度和读者陷入一种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的兴奋之中,然后第二天他被同志们一起谋杀沉入湖底,孩子嗷嗷待哺。
我认为RDR2的结局也收到了与之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去追求了救赎,但也并不一定得到救赎,亚瑟最终没有阻止帮派走向灭亡的结局,惨死在悬崖边,若不是查尔斯,都没有人给他收尸。

Redemption一词,其实也有“挽回,补偿”的意思,民间翻译时翻译为了救赎(RDR2的游戏名没有官方译名,游戏中出现都是直接写出英文),在游戏台词中也没有直接提到过Redemption一词,我认为这里的“Redemption”,可能也有一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迷途知返的意味在(可以参考《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Redemption的含义),在第六章中,亚瑟态度的变化,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在文明的车轮之下,达奇所追求的西部式不法之徒的自由终将不复存在,帮派也终将走向覆灭,他想要帮助其他帮派成员——它所关心的人——脱离这只将倾之舟,亚瑟在第六章的主线内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
至于捐款等等方面做的好事,其实亚瑟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并非在第六章追求Redemption的时候才如此,因为亚瑟从来是只抢富人或者黑吃黑的,向来是帮助弱者的并且极度反对欺压弱者的行为(第一章中提到达奇不得已用残忍的方式杀死了一个女孩,为此亚瑟就一直感到过不去),他在范德林德帮接受的教育也一直如此,亚瑟很小就加入了达奇帮,并且受其养育和教导,但现在亚瑟的观点已经和达奇不尽相同。当然还是有很多相同的观点,例如对“文明社会”的厌恶和对权势之人的鄙视,但最大的不同在于达奇在坚持抗争,亚瑟已经接受“时代远去”的事实,活在当下,真正地为他身边的人考虑,并争取到最好的结果。这种观点差异为游戏后期达奇和亚瑟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在早期,亚瑟就体现出了他是一个属于旧西部时代的人,他身上独有的气质让他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他也展现出了非常多样的性格。除开玩家在进行开放世界探索时可以进行的各种选择,在给定的剧本内亚瑟的人格也有多样化的体现,他可以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去安慰一个失落的孩子,也可以在抢劫任务中杀戮不少警察。这看起来有些人格分裂,但R星给这个人物的设定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人格多样性:他受过一个犯罪组织的特殊教育;他对帮派,对他的“家人”极为忠诚;他对自己的行为不太在意因为他已经接受了“时代远去”的事实。亚瑟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性格,但有着永恒的品质去支撑起这个人物。就像巫师系列里的杰洛特,他会随着玩家做出不同的选择,体现不同的性格,但他有着永恒不变的品质——疼爱女儿的父亲,来支撑起人物的分量,多样的性格发展也能给予玩家代入理解的空间。很多人将亚瑟·摩根视为电子游戏史上最好的游戏主角之一,其中有许多的原因。例如开放世界体验促进了玩家和主角的磨合和代入,永恒品质和性格发展空间的同时存在不仅支撑起人物的分量,也能给予空间令玩家代入体会。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亚瑟的气质和“命数已定,时代远去”的游戏气质的完美契合——他是一个属于旧时代的人,他是一个被犯罪组织教育长大并注定只能是一个法外之徒的人,他终究注定是要远去,正是因为这样,在游戏的后期,他决定要成为不一样的人,为他的“家人”争取未来,向命运抗争的过程才令人动容,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最后一章中“救赎”一层含义。而范德林德帮整体也算得上是一个盗亦有道劫富济贫的家族,有他们所追求的信念,而非单纯为了钱聚在一起,可以参考一下古典名著《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形象,就能够更好理解这部分剧情了。
至于争议最大的修女支线,有人质疑说:“亚瑟干了这么多犯罪的事,怎么捐个钱捐个食物帮忙救俩人就成了好人了,这太白左双标了吧?”,这个就是理解偏差了,这里其实是编剧试图把亚瑟这个人物立体化的过程,编剧在整体上一直是在客观地展现这个故事的,如在第二章突袭奥德里斯科帮营地的路上,基兰说你们和奥德里斯克帮没什么不同,约翰还反驳你不了解这个帮派,基兰还说你们也不了解奥德里斯克帮呢,你们和他们真的没什么不同,约翰一时反驳不了,第六章后面亚瑟对约翰还反思过:“我们真的和那些奥德里斯克帮的混蛋有什么不同吗?”,这里就是人物看待视角的问题了,比如最后哈维尔坚定站在达奇一边,一部分原因就是当他看到达奇时,达奇都是一个正面形象,他没有看到达奇拿勃朗特喂鳄鱼,他只看到了达奇在瓜马岛出生入死救他等等的正面形象。而在这里同样的,这句话是修女之口说出来的,因为修女只看到了亚瑟在做正面的、帮助他人的事,这是从修女的视角对亚瑟的刻画,亚瑟也会反驳说不不不你还不了解我之类的话,这说明编剧也是在从整体上客观地展现故事,只不过会借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物罢了,人家编剧可没直接盖棺定论说亚瑟就是好人了,是修女之口说的,亚瑟也会反驳,编剧只是呈现故事,剩下的留给玩家去感受,绝对不会主观的刻画一个人,你看看gta5最后,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人特讨厌崔佛,有人特讨厌迈克,然而也有人都喜欢,杀谁,杀或不杀,全看你自己。这种多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也是不少文学作品中都会应用到的,如波特的《韦瑟罗尔奶奶的背弃》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等,都使人物的刻画更加客观、生动、立体和全面,在RDR2中亦如是。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好人”和“坏人”这种简单粗暴的人物定性方式,在R星的绝大多数游戏里面,都是完全行不通的。
我认为RDR2的结局也收到了与之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去追求了救赎,但也并不一定得到救赎,亚瑟最终没有阻止帮派走向灭亡的结局,惨死在悬崖边,若不是查尔斯,都没有人给他收尸。

Redemption一词,其实也有“挽回,补偿”的意思,民间翻译时翻译为了救赎(RDR2的游戏名没有官方译名,游戏中出现都是直接写出英文),在游戏台词中也没有直接提到过Redemption一词,我认为这里的“Redemption”,可能也有一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迷途知返的意味在(可以参考《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Redemption的含义),在第六章中,亚瑟态度的变化,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在文明的车轮之下,达奇所追求的西部式不法之徒的自由终将不复存在,帮派也终将走向覆灭,他想要帮助其他帮派成员——它所关心的人——脱离这只将倾之舟,亚瑟在第六章的主线内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
至于捐款等等方面做的好事,其实亚瑟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并非在第六章追求Redemption的时候才如此,因为亚瑟从来是只抢富人或者黑吃黑的,向来是帮助弱者的并且极度反对欺压弱者的行为(第一章中提到达奇不得已用残忍的方式杀死了一个女孩,为此亚瑟就一直感到过不去),他在范德林德帮接受的教育也一直如此,亚瑟很小就加入了达奇帮,并且受其养育和教导,但现在亚瑟的观点已经和达奇不尽相同。当然还是有很多相同的观点,例如对“文明社会”的厌恶和对权势之人的鄙视,但最大的不同在于达奇在坚持抗争,亚瑟已经接受“时代远去”的事实,活在当下,真正地为他身边的人考虑,并争取到最好的结果。这种观点差异为游戏后期达奇和亚瑟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在早期,亚瑟就体现出了他是一个属于旧西部时代的人,他身上独有的气质让他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他也展现出了非常多样的性格。除开玩家在进行开放世界探索时可以进行的各种选择,在给定的剧本内亚瑟的人格也有多样化的体现,他可以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去安慰一个失落的孩子,也可以在抢劫任务中杀戮不少警察。这看起来有些人格分裂,但R星给这个人物的设定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人格多样性:他受过一个犯罪组织的特殊教育;他对帮派,对他的“家人”极为忠诚;他对自己的行为不太在意因为他已经接受了“时代远去”的事实。亚瑟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性格,但有着永恒的品质去支撑起这个人物。就像巫师系列里的杰洛特,他会随着玩家做出不同的选择,体现不同的性格,但他有着永恒不变的品质——疼爱女儿的父亲,来支撑起人物的分量,多样的性格发展也能给予玩家代入理解的空间。很多人将亚瑟·摩根视为电子游戏史上最好的游戏主角之一,其中有许多的原因。例如开放世界体验促进了玩家和主角的磨合和代入,永恒品质和性格发展空间的同时存在不仅支撑起人物的分量,也能给予空间令玩家代入体会。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亚瑟的气质和“命数已定,时代远去”的游戏气质的完美契合——他是一个属于旧时代的人,他是一个被犯罪组织教育长大并注定只能是一个法外之徒的人,他终究注定是要远去,正是因为这样,在游戏的后期,他决定要成为不一样的人,为他的“家人”争取未来,向命运抗争的过程才令人动容,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最后一章中“救赎”一层含义。而范德林德帮整体也算得上是一个盗亦有道劫富济贫的家族,有他们所追求的信念,而非单纯为了钱聚在一起,可以参考一下古典名著《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形象,就能够更好理解这部分剧情了。
至于争议最大的修女支线,有人质疑说:“亚瑟干了这么多犯罪的事,怎么捐个钱捐个食物帮忙救俩人就成了好人了,这太白左双标了吧?”,这个就是理解偏差了,这里其实是编剧试图把亚瑟这个人物立体化的过程,编剧在整体上一直是在客观地展现这个故事的,如在第二章突袭奥德里斯科帮营地的路上,基兰说你们和奥德里斯克帮没什么不同,约翰还反驳你不了解这个帮派,基兰还说你们也不了解奥德里斯克帮呢,你们和他们真的没什么不同,约翰一时反驳不了,第六章后面亚瑟对约翰还反思过:“我们真的和那些奥德里斯克帮的混蛋有什么不同吗?”,这里就是人物看待视角的问题了,比如最后哈维尔坚定站在达奇一边,一部分原因就是当他看到达奇时,达奇都是一个正面形象,他没有看到达奇拿勃朗特喂鳄鱼,他只看到了达奇在瓜马岛出生入死救他等等的正面形象。而在这里同样的,这句话是修女之口说出来的,因为修女只看到了亚瑟在做正面的、帮助他人的事,这是从修女的视角对亚瑟的刻画,亚瑟也会反驳说不不不你还不了解我之类的话,这说明编剧也是在从整体上客观地展现故事,只不过会借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物罢了,人家编剧可没直接盖棺定论说亚瑟就是好人了,是修女之口说的,亚瑟也会反驳,编剧只是呈现故事,剩下的留给玩家去感受,绝对不会主观的刻画一个人,你看看gta5最后,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人特讨厌崔佛,有人特讨厌迈克,然而也有人都喜欢,杀谁,杀或不杀,全看你自己。这种多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也是不少文学作品中都会应用到的,如波特的《韦瑟罗尔奶奶的背弃》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等,都使人物的刻画更加客观、生动、立体和全面,在RDR2中亦如是。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好人”和“坏人”这种简单粗暴的人物定性方式,在R星的绝大多数游戏里面,都是完全行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