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高考刚结束,我所毕业的学校就是在网上被网友称作是“高考地狱”的衡水二中。确实,我也曾经这么评价它,但高三一年尤其是高考这三天,衡水二中为我们做的一切工作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得我对这个“压榨”了我3年的地狱产生了强烈的留恋和不舍。
考前半个月,我因为连续几次的模拟考考得都不理想而郁郁寡欢、备考也没有动力,刚好那时,我的数学老师寇老师找上了我,我本以为他会拿我几次考得跟shit一样的数学成绩说事,然后数落我一番,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她仅仅只是再开始觉得我这次模拟考不该考这么点分,接着就询问我最近的状态,我一时组织不好语言一直没来得及表述出来,她一把拍在我肩膀上,说一直都在关注我和班上一个同样看上去也很踏实的同学,非常看好我俩,接着用一种充满希望的的眼神盯着我,那眼神说实话比我亲妈都亲切:“我给你说啊,你只要努力到最后,绝对能上一个好一本,我相信你!”当时我突然就感受到寇老师对我强大期许,这在当时实属给了我强大的力量:即使我不相信自己,我的老师们依旧相信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
进到六月份,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主任、干事、校长都穿上了我们学校特定的“红色战袍”陪着我们一起上操,甚至还被要求和我们一起跑操;老师们也早早地把办公桌搬到教室外廊,方便同学们及时解决问题;教室外的天花板上纵横交错地牵起一道道红绳,上面挂着我们老师亲手给每一位学生写的祝福和鼓舞以及一些班主任自己准备的吉祥物......当时我看见整个知盛楼内过节似的喜庆画面,心里顿时就诞生了一种高考的仪式感,整个人都被这积极的环境给调动了起来,从那以后,我给我每一个遇见的朋友、认识的同学都会给他们挥挥拳,说声:“高考加油!”当时的我几乎不敢相信我还能变得那么积极。
6月3号晚上,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尽情释放压力的机会:学校把全校高三师生聚集在一起围在操场中间像篝火晚会一样尽情唱歌、呐喊,也算是高中三年唯一一次校内的狂欢了。
6月5号晚上,我们开始布置考场,所有教室都用不了了,我们把我们最后的装备搬到了临时教室——思源堂二楼(也就是衡水二中开联欢晚会的那个地方),那将成为我们高考备考的最后阵地。同时,我们班主任还把我们的准考证发给了我们,让我们记下自己高考三天的考场号和考场位置,方便第二天的适应考场。三个年级主任和我们的高三主管校长给我们开了我们高中生涯最后一次班会,虽然我们都能听出来他们有在鼓吹我们,但不可否认确实有用。我们校长当时说的一段话:“我们高考会给大家发红袋子,大家在红袋子上写上自己班主任的名字和电话,这样就算丢了,我们也能给你找到。准考证和身份证丢了也没事,只要找到一个老师,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一定给你解决!可以补办,你不用担心,考你的就行!”我觉得这番话不夸张的说:比亲爹亲娘都让你觉得放心。
6月6号一天,我们是拿着提前准备好的卷子到我们高考的对应考场去做题,一方面是熟悉考场,用我们校长的话说就是:“培养感情”,另一方面,就是先让我们踩好点,别到时候因为找错考场影响状态和心情。大家最后在找完自己选科的考场后就回到临时教室复习高考第一天的语文和数学,晚自习后每个班还分了西瓜和香蕉。
6月7~8号,我们早上照常跑操,不一样的是,给我们举班旗的人不再是班上的同学而是换成了我们的班主任或者语文数学老师,散操后我们每个人还分到了一个由本班老师亲自做的茶叶蛋(每天早上都有)。随后就是早饭、早读、发准考证,8点到操场动员,由我们一级部主任教语文的郝主任给我们动员,看着四五十岁的主任为了调动我们的热情,像个二十几的小伙子一样激情澎湃,那一刻,我真的感动到了。后面三天,只要是步入考场之前,学这科的学生都会围在操场中间,听取任课组长或者年级主任亦或是校长的动员。啊对了,我们进入考场之前还会统一分发一瓶矿泉水、一瓶红牛(往年有,今年让自己准备红牛),矿泉水是那种小瓶的,主要是怕你喝多了老上厕所。高考期间每天晚上也同样会分西瓜和香蕉。
6月9号,我是学物化地的,由于上午我们化学和地理要一下子全考完,一直考到12:15,学校怕我们到时候饿着考不下去,特地在我们考完化学时给我们分面包、火腿,再在操场阴凉处歇一会,最后动员一下就前往地理考场。
6月9号,我是学物化地的,由于上午我们化学和地理要一下子全考完,一直考到12:15,学校怕我们到时候饿着考不下去,特地在我们考完化学时给我们分面包、火腿,再在操场阴凉处歇一会,最后动员一下就前往地理考场。
最后总结一下,我在高中三年曾因为衡水二中严苛的制度不止一次地骂过它,但高考备考期间我才认识到:正是因为这种严苛的制度才使得我们学校的老师和主任们能够那么敬业、对于一切突发事故考虑得极其周到、对于同学们如此用心......唉,再怎么怀念那也是一段回忆了,那段衡水二中的岁月成为了过去,同时那段青春的日子也回不来了。最后用一句衡水二中操场的话结束这篇文章吧:“青春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一种精神状态。”愿之后的我的心也能像在二中一样活得那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