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啊,丰臣有近600万石领土,是秀吉直辖领土200万石左右。日本是层层分封的。这个要搞清楚。
丰臣的家臣封土普遍较低,最高的如加藤清正25万石,福岛正则,小西行长20万,石田三成19万。
而丰臣的亲族封土本来很高,如小早川秀秋52万,丰臣秀长110万石等等。
你所说的五十万石诸侯落下了小早川秀秋52万,佐竹义宣54万,而最上只有20多万。
后来德川的分封方法是学习的丰臣,而不是学习的信长。家臣封土很少,亲族大量封土。
家臣和亲族封在日本中部,以及一些强大诸侯旁侧去监视,这都是学习丰臣的。
从分封方式来说,丰臣的问题其实不大。
丰臣的根本问题首先是秀吉得天下的方式太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效果了。之前强大的诸侯大多保有本领招降了。如德川这样本来死活不想投降的,秀吉先后把妹妹母亲派去做人质,算是求德川投降了。这些大诸侯实力未损,自然未来可期。
而秀吉在统一日本后,用来稳定政权的时间和精力用的太少。反而飘了去打朝鲜。如果秀吉不打朝鲜,安心的拔钉子,削弱诸侯们,情况很可能会不一样。
而且打朝鲜削弱了大量终于丰臣的诸侯,和一些西国的诸侯。比如小西,岛津,宇喜多,加藤,立花等。这些人忠于丰臣的诸侯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客观上也削弱了丰臣。而立花,岛津等本来也不是什么不安定因素,削弱了对丰臣政权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如此,反而使东国诸侯变相加强了。也算后来关原会战西军失败的一个重要伏笔了。
即使如此,丰臣还有希望,那就是只要所谓的文治派和武断派不反目,丰臣还是不太可能被德川颠覆。毕竟文治派的领袖石田,长束,增田,小西,前田玄以,大谷等以及武断派的加藤,福岛等都对丰臣忠诚度很高,而石田和加藤福岛三人如果齐心,则几乎所有丰臣家臣都能团结起来。那就别说一个德川了,再给他个伊达最上,德川也打不赢。
但是文治派和武断派一直不合,终于在朝鲜彻底决裂。这里面在战前秀吉就没有解决好他们的纷争,后来决裂时候又都在朝鲜,秀吉也就解决不了了。可是如果秀吉早点来好好调节,或者不打朝鲜,后来的决裂很有可能是能避免的。
这也是秀吉的一个根本劣势——没有自己的宿代家臣。不然不至于对立分裂到如此程度。
很多人喜欢说秀长死的太早,秀赖年纪太小。这些确实都是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解决其他问题来解决,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
实际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秀吉活着时候灭了德川家康,秀赖的政权就很可能延续下来。其他的强力诸侯都是庸庸碌碌无能之人。即使有贼心,也成不了事的。
秀吉本想依赖亲族,所以给予秀秋,秀次,秀胜,秀保大量领土,但是有了秀赖以后秀吉自己疑神疑鬼,导致这些人很多早夭,活着的只怕对秀吉恨多于亲情了。
秀吉想用五奉行来制衡五大老,可是五奉行的年龄,实力,地位都不足。明显是一厢情愿。
秀吉的家臣团封土的数量庞大,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三类,尾张同事,尾张宁宁派,近江茶茶派。三个话事人就是前田利家,宁宁,茶茶。只要这三人能合作,丰臣的家臣团就能团结,就足矣对抗哪怕其他三大老联手反叛。但是毫无疑问宁宁被愈发冷落边缘了。利家和茶茶的交流也根本不够。
秀吉留下这么个烂摊子,不败亡才怪了。可以说本来丰臣的制度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丰臣没有更加努力的稳定政权,秀吉反而开始各种胡搞,到秀吉死的时候,再来讨论结构已经没有意义了,就没有什么结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