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研究
城市轨道作为城市发展的引导轴和组团联系的强纽带,承担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优化的功能,支撑和稳定城市“一湾两廊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同时,城市轨道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承担城市公共交通的主骨架作用。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吻合程度、客流规模形成难易程度以及交通走廊适应性的分析,建议“十四五”期间启动1号线和S1号线建设前期研究工作,对其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制式、建设形式、设站位置等具体建设控制要素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开展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对站点周边用地进行优化,为推动连云港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1)积极推进轨道1号线和S1号线建设前期工作
1)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
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城市轨道骨干线,起点为临洪西路站,沿铁北路、郁州路、朝阳路、花果山大道、金海大道、北崮山路、滨海大道,终点为墟沟站,全长42.3公里,沿线站点31个,线路形态为S型,串联海州组团、连云港铁路客运枢纽、郁州路商业片区,朝阳路行政中心、高新区组团中心、开发区管委会、滨海新区、连云新城片区,是城市实现多组团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同步完善连云自贸区与新城连接的通道,建成北固山南路。
2)城市轨道交通S1号线
S1号线为城市南北向市域线,起点为连云港火车站客运枢纽,沿盐河路布设,终点为花果山机场综合枢纽,全长24.5公里,沿线站点7个,串联两大枢纽及海州中部南北向交通。
(2)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
强化其他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是扩大站点辐射范围、提高城市轨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没有考虑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情况下, 靠单一吸引步行方式的客流乘坐轨道交通, 服务半径大约在800米左右;考虑了与自行车、接运公交等方式衔接后, 可以将辐射范围扩大到3公里左右。

图4-1 轨道交通衔接一体化示意图
为了保证衔接一体化在后期能顺利落地,建议未雨绸缪,提前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衔接规划研究,为后续建设预留土地空间。
城市轨道作为城市发展的引导轴和组团联系的强纽带,承担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优化的功能,支撑和稳定城市“一湾两廊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同时,城市轨道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承担城市公共交通的主骨架作用。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吻合程度、客流规模形成难易程度以及交通走廊适应性的分析,建议“十四五”期间启动1号线和S1号线建设前期研究工作,对其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制式、建设形式、设站位置等具体建设控制要素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开展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对站点周边用地进行优化,为推动连云港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1)积极推进轨道1号线和S1号线建设前期工作
1)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
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城市轨道骨干线,起点为临洪西路站,沿铁北路、郁州路、朝阳路、花果山大道、金海大道、北崮山路、滨海大道,终点为墟沟站,全长42.3公里,沿线站点31个,线路形态为S型,串联海州组团、连云港铁路客运枢纽、郁州路商业片区,朝阳路行政中心、高新区组团中心、开发区管委会、滨海新区、连云新城片区,是城市实现多组团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同步完善连云自贸区与新城连接的通道,建成北固山南路。
2)城市轨道交通S1号线
S1号线为城市南北向市域线,起点为连云港火车站客运枢纽,沿盐河路布设,终点为花果山机场综合枢纽,全长24.5公里,沿线站点7个,串联两大枢纽及海州中部南北向交通。
(2)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
强化其他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是扩大站点辐射范围、提高城市轨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没有考虑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情况下, 靠单一吸引步行方式的客流乘坐轨道交通, 服务半径大约在800米左右;考虑了与自行车、接运公交等方式衔接后, 可以将辐射范围扩大到3公里左右。

图4-1 轨道交通衔接一体化示意图
为了保证衔接一体化在后期能顺利落地,建议未雨绸缪,提前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衔接规划研究,为后续建设预留土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