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吧 关注:91贴子:879
  • 0回复贴,共1

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谈潘姓——居于水边草木茂盛之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潘姓为中国第三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苏和浙江。当今潘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总人口大约大约有687万。
得姓始祖季孙,姬姓,名荀,周文王之孙,毕公高(姬高)幼子。武王伐纣时,姬高立下战功,被封于毕(今咸阳市北),史称毕公高。武王去世后,毕公高同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联合辅政。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地(今陕西省兴平市),拱卫镐京。成王时,季孙被升迁为荥阳侯,潘邑升为潘国,并建庙立宗于荥阳,子孙世袭。春秋时期,潘国被楚国所灭。潘国遗民遂以国为氏,季孙被尊为潘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潘有两个来源:其一,潘是一种米汁,就是淘米水,可以沐头。这种米汁十分适合于洗头,可以去污,还带香味。古时擅长制作潘的氏族被称为潘氏族,潘就是他们的氏族原始图腾,所居住的地方称为潘地,潘地必定近水,河名自然就称潘字古文潘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潘的本义被忽略,其通用的意义专指河名、地名和姓。北方地区带潘字的河流和地名应是古潘人迁移时曾经驻留过的地方。其二,潘是番的演化字。番是一种兽足。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番字从采从田,田像兽张开的掌形,田还表示兽足着地的土地之义。
古文中确实也有足部的蹈,同番。番有pon和fan两音,说明最早的番应出自南方。最早的番人应是崇拜足的氏族,并以之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和氏族之名后来,番人中有建立了城堡的分支,遂在番字边加邑成为鄱,这支氏族也成了鄱氏族;居于水边且草又茂盛的分支,遂在番字上加加水成为藩氏族;而多数居于水边的人群则添水部称潘,河名为潘水,族人成为潘氏族,以潘命名居地。由于潘氏族比其他番氏族强大并且发展快,最终建立潘国,形成了南方著名的潘姓近代考古也发现了这一神秘的关系,在河南固始地区古潘国地出土的文物中的铭文刻的是番字,而非潘字。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潘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姚姓、姬姓和芈姓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邻近山东郵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的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舜建都潘,故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姚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人之中。姚姓潘氏的历史近31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未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所吞并。姬姓潘氏的历史至少有2800年。晋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应是这支潘氏之后。
第三支源自芈姓。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邑名为氏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字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芈姓潘氏是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当代潘姓多认潘崇为其族之始祖。芈姓潘氏历史至少有26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北方的民族中,东汉武都氐族有潘姓,南北朝鲜卑族破多罗氏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洲八旗姓也有潘姓。南方的民族中,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了一部分成为壮、瑶、苗、伍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南方汉族,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人有直接的关系,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22-05-28 22: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