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牛车”复活 “木牛流马”现世
“三国迷”王洪军经过数十年思考、沉淀,结合历史典籍,深入考证,大胆创新,终于成功再现诸葛亮创制的“木牛流马”。整车全木结构,相关构件都是木制,组合结构采用汉代普遍流行使用的榫铆工艺,包括连接、转向、驱动及附件均为木器所做,没有任何铁质器物。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当年在北伐曹魏期间为解决从山区险道上往前线运送粮草而创制的运输工具。《制木牛流马法》一文是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时,选用的陈寿所编著的《蜀相诸葛亮集》中的文章,这是有关“木牛流马”最早、最详细的珍贵史料。
王洪军原籍河南省郸城县,现为北京金巢快捷酒店法人,北京河南企业商会会员,自幼热衷于发明创造,曾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科技奖项。他制作的“木牛流马”不仅构思巧妙,外形惟妙惟肖,而且构造简单大方,注重实用,可谓独具匠心,形神兼备。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脚踏式无链条传动四轮车,既颠覆了“腿派”木牛所固有的缺点,即对能量的低利用率和转弯的困难;又解决了“轮派”木牛在步行时的震动较大,使木质结构使用寿命不长,震动使人的手和肩容易劳累等问题,完全符合“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的设计初衷,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据载,木牛流马的型制为:“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助,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鞭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介绍流马的制造方法中指出,流马有前轴和后轴,只有装轮子的才叫轴,一个轴装两个轮子,因此,流马应该有4个轮子,木牛至少有两个,绝对不可能是独轮车。
不论是全面的仿造,还是抽象的制造,总得要符合历史文献的描述与基本原理构造。其实,历史上的木牛流马也只是利用了人力的力学器具,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道路上运输粮食。
王洪军制作的木牛是由人力踏动的木质运输工具,自重约50公斤,载重不低于300公斤。利用轴承传动原理省力,足部压力在0-75公斤左右有规律地变化。前端为雕刻的牛头形象,方形的牛腹分成前后两部分组合起来,由联动轴链接而成;前部为转向、载重部分,长1.5米;后方是驱动、骑乘和操作台,长1米;轮子两侧外部镶嵌有牛腿、牛足,后轮两边各有一个脚踏板;方向控制把手在中间部位,骑乘者可以通过双手扶持前行或者转向。
它能在崎岖的路面上通行,通过制动离合与脚部控制进退,运行速度如流动的快马且转弯灵活、稳定性较好。经过路面实验,确实前后进退自如、转向灵活,行进轻快,爬坡通过障碍时稳定、无阻滞现象。在木板铺成的古栈道上,脚踏圆轮式木牛的省力、载重、速度等优越性是手推式所不能相比的,“腿派”木牛更无法相提并论,这是脚踏圆轮式木牛能真正称作“木牛流马”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千七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木牛流马”失传,使之成为中华古代科技史上一个谜案,明知道它曾经存在,但不知是何样物也?因此,从古至今引起史学界和民间关注。为了制作更加接近原型、具备实际使用价值的“木牛流马”,王洪军深研典籍、穷究史志,苦心思虑数十载,耗费两个多月的心血终于使“木牛流马”再现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