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文艺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捡煤核”的描写,用以刻画某些人或是生活贫困,或是生活简朴,或是艰苦朴素的背景。我的故乡是个煤矿,留在我的记忆中的情景不是捡煤核,而是“捡煤”。
故乡是一个以斜井采煤为主的煤矿,在从地下开采煤炭的同时也把煤炭的伴生物,各种石头挖掘出来了,工人们把它们称为“渣石”,把它们从煤炭中分离出来另外堆积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座“山”,煤矿的人通常把它称之为“渣山”,意为“渣石堆成的山”。这些渣石中常常会有一些挑不干净,或者是和石头相连的煤炭,就一并倾倒到渣山上了,这些煤也就成了一些人捡拾的对象。这种情况在煤矿久而有之,甚至和煤矿是共生的。这大概和煤矿工人的节俭和贫困有关系吧。
故乡的煤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大规模的开采形成于“伪满”时期,那时候资本家在矿区的北边建立了几个规模不是很大的井口,生产量不大“渣山”自然也不大,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妇孺拎着土篮子梭巡其上,捡拾那些被遗落的煤炭,以贴补家用。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最为壮观的“渣山”是三五九井的渣山,坐落在吉长铁路的边上,比它北边的鹰窝山还要高,还要壮观,是煤矿的地标。
那时候正是煤矿的兴旺时期,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各个井口都开足马力生产,每天都生产大量的煤炭,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渣石倾倒到渣山上,其中夹杂的煤炭自然也多,于是这个渣山也就成了捡煤的人趋之若鹜的地方,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人在陡峭的渣山上攀爬。
在渣山上捡煤是一个挺危险的活儿,经常会被滚落的渣石伤到的。我们周围很有一些人因为捡煤而受伤,甚至致残的人,因此,最初煤矿是不允许在渣山捡煤的。
刚刚解放的时候煤矿还设有“矿务连”的机构,具体的职能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项职能我是知道的,那就是禁止人们在渣山捡煤。
我小时候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某一天矿务连的人抓了一个捡煤的老妇人,由于老妇人属于“累犯”,这个人就把她的土篮子踹破了,惹得老妇人呼天抢地的哭闹,恰在此时被路过此地的,驻扎在附近的解放军战士看见了,就为老妇人鸣不平,结果矿务连和解放军发生了冲突,自然是以矿务连的失败告终,以后矿务连解散了也就没有专人管理在渣山捡煤的事儿了。
捡煤的人最初的目的当然是补贴家用,但是随着煤矿生产步入正轨,矿里为煤矿职工提高了收入,实行了多项福利待遇,每个月矿里的职工都发放“工薪煤”,捡煤的人自然少了,捡来的煤也就不再是自己用了,很多人就把煤运到临近的九台镇上去,卖给镇上的居民,这些一块一块捡出来的煤质量好,分量足,价格也便宜,很受九台人的青睐,因此在一个时期里这种行为几乎形成了一种职业,很是养活了一些人。听说,我的一位没有上山下乡的同学就是以此为生的,不仅照样的娶妻生子,而且还比我们多了好几年的工龄。
我在煤矿生活了十八年,我没到渣山上捡过煤,却在马路上扫过煤面子。那是1968年的冬天,天非常的冷,由于搞“运动”,矿里的生产也不正常。我的父亲被“造反派”扣上“反军黑干将”、“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关进了“牛棚”,工资被停发了,工薪煤自然也停发了。我从集体户回家探亲,家里十分寒冷,我决定去渣山上捡煤,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让,我只好去马路上扫那些运煤的车颠落的煤渣、煤面子。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煤矿破产了,捡煤的人自然也就无煤可捡了。不过捡煤的这个“往事”却流传下来,成为描写煤矿生活的“背景”和远去的故乡一起成为我心中的念想。时时想起颇感亲切。
2022年12月4日 于北湖
故乡是一个以斜井采煤为主的煤矿,在从地下开采煤炭的同时也把煤炭的伴生物,各种石头挖掘出来了,工人们把它们称为“渣石”,把它们从煤炭中分离出来另外堆积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座“山”,煤矿的人通常把它称之为“渣山”,意为“渣石堆成的山”。这些渣石中常常会有一些挑不干净,或者是和石头相连的煤炭,就一并倾倒到渣山上了,这些煤也就成了一些人捡拾的对象。这种情况在煤矿久而有之,甚至和煤矿是共生的。这大概和煤矿工人的节俭和贫困有关系吧。
故乡的煤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大规模的开采形成于“伪满”时期,那时候资本家在矿区的北边建立了几个规模不是很大的井口,生产量不大“渣山”自然也不大,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妇孺拎着土篮子梭巡其上,捡拾那些被遗落的煤炭,以贴补家用。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最为壮观的“渣山”是三五九井的渣山,坐落在吉长铁路的边上,比它北边的鹰窝山还要高,还要壮观,是煤矿的地标。
那时候正是煤矿的兴旺时期,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各个井口都开足马力生产,每天都生产大量的煤炭,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渣石倾倒到渣山上,其中夹杂的煤炭自然也多,于是这个渣山也就成了捡煤的人趋之若鹜的地方,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人在陡峭的渣山上攀爬。
在渣山上捡煤是一个挺危险的活儿,经常会被滚落的渣石伤到的。我们周围很有一些人因为捡煤而受伤,甚至致残的人,因此,最初煤矿是不允许在渣山捡煤的。
刚刚解放的时候煤矿还设有“矿务连”的机构,具体的职能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项职能我是知道的,那就是禁止人们在渣山捡煤。
我小时候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某一天矿务连的人抓了一个捡煤的老妇人,由于老妇人属于“累犯”,这个人就把她的土篮子踹破了,惹得老妇人呼天抢地的哭闹,恰在此时被路过此地的,驻扎在附近的解放军战士看见了,就为老妇人鸣不平,结果矿务连和解放军发生了冲突,自然是以矿务连的失败告终,以后矿务连解散了也就没有专人管理在渣山捡煤的事儿了。
捡煤的人最初的目的当然是补贴家用,但是随着煤矿生产步入正轨,矿里为煤矿职工提高了收入,实行了多项福利待遇,每个月矿里的职工都发放“工薪煤”,捡煤的人自然少了,捡来的煤也就不再是自己用了,很多人就把煤运到临近的九台镇上去,卖给镇上的居民,这些一块一块捡出来的煤质量好,分量足,价格也便宜,很受九台人的青睐,因此在一个时期里这种行为几乎形成了一种职业,很是养活了一些人。听说,我的一位没有上山下乡的同学就是以此为生的,不仅照样的娶妻生子,而且还比我们多了好几年的工龄。
我在煤矿生活了十八年,我没到渣山上捡过煤,却在马路上扫过煤面子。那是1968年的冬天,天非常的冷,由于搞“运动”,矿里的生产也不正常。我的父亲被“造反派”扣上“反军黑干将”、“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关进了“牛棚”,工资被停发了,工薪煤自然也停发了。我从集体户回家探亲,家里十分寒冷,我决定去渣山上捡煤,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让,我只好去马路上扫那些运煤的车颠落的煤渣、煤面子。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煤矿破产了,捡煤的人自然也就无煤可捡了。不过捡煤的这个“往事”却流传下来,成为描写煤矿生活的“背景”和远去的故乡一起成为我心中的念想。时时想起颇感亲切。
2022年12月4日 于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