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天使吧 关注:6贴子:130
  • 0回复贴,共1

腕踝针在急性肾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急性肾绞痛在临床泌外科中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急症,主要是因结石对患者的泌尿系统管道造成刺激后引起的,具有起病急、疼痛剧烈以及消化道反应严重等特点。若不及时采取有效且正确的干预措施,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发生休克,这不仅会增大临床治疗难度,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目前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急性肾绞痛患者,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起效速度慢、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治疗疗效。并且在肾绞痛的发作期间,常伴随着剧烈疼痛,患者容易表现出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导致临床治疗受到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作为组成祖国医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包含针刺、艾灸等措施,具有独特的操作手法以及疗效,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故此,本文选取60例急性肾绞痛患者,探析应用腕踝针中医护理技术后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急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4例,女6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1.24±2.33)岁;结石部位:左肾有9例、右肾有10例、输尿管有11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41.19±2.28)岁;结石部位:左肾有8例、右肾有9例、输尿管有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对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②均符合急性肾绞痛相关诊断标准;③均经B超或CT等影像学确诊为急性肾绞痛;④均无本研究应用方法禁忌证。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者;③合并器质性疾病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在本次研究开始前7d内未曾服用活血消炎止痛等药物;⑥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完善;⑦依从性较高,配合度不高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含:(1)遵医用药。(2)健康宣教,如:向患者讲解应用药物名称、种类、服用剂量等,并强调遵医用药的重要性;采用发放资料、视频等方式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具体治疗方法、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等。(3)心理干预,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对急性肾绞痛患者来说,常会表现出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在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患者的心态变化,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以稳定的心态完成治疗。(4)加强病情观察,肾绞痛的发作急促,通常情况无明确诱因,并且伴随着剧烈疼痛;应及时明确病因,程度和部位,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血尿,脱水,发热等症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腕踝针中医护理技术护理。(1)选针与定位:采用直径为0.25mm、长度为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对患者进行治疗,选取下5穴位(外踝上3寸,与胫骨后侧缘靠近)、下2穴位(内踝上3寸,与胫骨后侧缘靠近);必要情况下,还可选取下6穴位(外踝上3寸,与跟骨内侧缘靠近)与下1穴位(外踝上3寸,与根骨内侧缘靠近)。(2)针刺方法:在施针过程中,患者采取卧位或是坐位,叮嘱患者全身放松,先选取患侧穴位(下5与下2,常规消毒)。实施者用左手固定穴点上面、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指与中指在上持针,针体与皮肤表面呈30°从上快速刺入皮下,轻捻针柄,使针体沿着患者的皮肤浅层进针,直至针体末端(露出针身2mm)。(3)调针:①患者若出现酸、麻、肿等感觉,则提示针刺到筋膜下层,需退针重刺。留针时间2h,留针期间不得对患者再行针;2h后效果若不显著,则需加针下6、下1穴位,30~60min内起效。在经过上述治疗后,还需告知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应当以清淡饮食为主,禁食辛辣刺激等食物,结合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1.3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总分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严重)和止痛起效时间。(2)对比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将治疗疗效分为3个等级。若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且各项生命体征均趋于正常水平,即为治愈;若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即为有效;若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为发生明显变化,或者有恶化趋势即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3)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胸闷心悸、面红口干。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与止痛起效时间比较护理前,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止痛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急性肾绞痛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急性肾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指的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肾盂或是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疾病;疾病发生后患者可表现出以突发性腰腹部剧烈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且部分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情况。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休克,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急性肾绞痛患者来讲,疾病发作后的疼痛症状可对患者的情绪以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故此临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其关键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或是接触肾盂或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西药作为临床治疗急性肾绞痛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镇痛镇静的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同时在配合常规护理,以此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上述方法起效速度缓慢,且需要多次给药,在治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腹胀,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尿潴留,在长时间的药物作用下,极易引起成瘾性,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不利于患者康复。
中医护理技术则是将中医的传统疗法应用至护理工作中,其中主要包括了针刺,推拿,点穴等方法,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因此,被广泛应用至临床护理中。在我国中医学中,将急性肾绞痛归属于“腹痛”“淋病”等范畴,并认为疾病发生是因肾虚、血瘀与湿热引起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在于脏腑虚损,从而导致肾阳虚弱,而标实主要在于湿热,气滞血瘀等。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饮食不当,身体素质下降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均能够诱发。而气血不通,就容易引起血脉瘀阻,从而使患者出现疼痛感,所以在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为为主。

腕踝针治疗方法属于针刺的一种,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止痛起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分析可能为:腕踝针是从《内经》中皮部理论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特殊的针刺方法,这一针法经过了反复实践,具有操作减半、效果显著、无创伤等优点,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对急性肾绞痛患者实施腕踝针的过程中,能在固定针后10min左右便能起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可有效缩短患者的疼痛时间;且针刺穴位后,作用时间长(约24h左右),应用后不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严重影响,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除此以外,在使用腕踝针治疗,能够对局部神经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从而对皮肤感受器电位差冲动进行有效调节,能够使患者的感觉增强,进而达到缓解局部痉挛的作用效果,促进局部血液流通,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可看出,腕踝针中医护理技术用于急性肾绞痛治疗中,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综上所述,对急性肾绞痛患者应用腕踝针中医护理技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IP属地:北京1楼2023-01-11 10: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