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2,134贴子:477,368
  • 15回复贴,共1

转五代北宋时期苏逢吉家族墓志再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缙、史林鹰原文载《唐史论丛》第三十四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2-26 21:37回复
    苏逢吉是陕西武功人,在五代后汉时曾任宰相,于后汉、后周易代之际自杀身亡。其人在新旧《五代史》中均有传记,然传世文献对他颇有恶评,特别是他在后汉乾祐元年(948)主导之诛杀李崧一事,尤为后世诟病[1]。近年来,随着苏逢吉及其长子苏昌嗣、苏昌嗣之曾孙女苏淑的墓志相继刊布[2],引起了学术界一定关注,先后对这三方墓志进行了考释以及论证[3]。然而,以上学界的有关研究,均未能将三人之墓志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实属遗憾。此外笔者结合史料文献,细考墓志内容后,发现三方墓志中反映的苏氏家族世系和苏昌嗣、苏淑的婚姻等诸问题,以及入宋之后苏氏家族的发展轨迹,尚有待继续深化讨论之处。有鉴于此,笔者特撰此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择苏氏家族此三人墓志之要者析而与他史综论之,同时以此俟正于方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2-26 21:37
    回复
      2025-07-19 08:48:29
      广告
      一、苏氏家族的世系与婚姻(一)苏氏家族的籍贯与世系新旧《五代史》中,关于苏逢吉籍贯的记载分别是“长安人”[4]或“京兆长安人”[5],而苏逢吉的墓志则称其为“京兆武功人”,又有“家世武功”,“以远祖松楸先在京兆”之语,可知苏逢吉实是关中武功人。其子苏昌嗣的墓志称苏昌嗣为:“长安武功郡人也”,并称苏氏祖先“武持节于汉庭,不辱君命;瓌保衡于唐室,大宣帝猷。”[6]明言苏逢吉家族系出自于中古大族武功苏氏。又,《旧五代史》言苏逢吉父苏悦“初仕蜀”,可知苏逢吉一支可能在唐末入蜀,后自蜀地返回中原为官 [7]。据苏氏父子墓志,苏逢吉与其妻武氏在后周显德二年(955)合葬于“洛阳北原金谷乡尹之里”,苏昌嗣与妻李氏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合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谷乡奉先里,祔于先茔”。因此,至葬于元丰三年(1080)的苏昌嗣曾孙苏淑墓志,即称“其先洛阳人”,丝毫不提及家族乃中古大族武功苏氏之后。并且苏淑墓志中,对于自曾祖父苏昌嗣伊始的祖先官职有简单叙述,没有刻意对门第或者族属血统着墨很多,体现出宋代以后宗族谱牒的编修原则的变化[8]。而有关苏逢吉的家族世系,新旧《五代史•苏逢吉传》记载有其父苏悦及庶兄某,苏逢吉墓志则将家族谱系追述至其曾祖父苏滌:“皇任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累赠太保滌,大王父也。”此处“滌”字,因苏逢吉墓志的原石在此处略有斑驳漫漶,给辨识带来一定难度,所以收录该志的诸书大多未对此进行释读,仅做“累赠太保□”[9]。吴建华释为“特”,即认为苏逢吉之曾祖父为苏特[10]。但笔者经研读墓志拓片,仔细辨认残字字形,再根据志文提及其曾祖的官职,考诸相关史料,以为苏逢吉的曾祖父乃是苏滌。苏逢吉墓志的志文载曾祖父的官职为:“皇任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新唐书•艺文志》中《穆宗实录》下注:“(苏)滌,字玄献,(苏)冕子也,荆南节度使、吏部尚书。”[11]苏滌的仕宦活动,在唐文宗大和年间至唐宣宗大中年间俱有记录[12]。再据《元和姓纂》,苏滌有子苏粹和苏沖[13],兄弟二人是郑颢的门生,“苏员外粹与母弟沖俱郑都尉颢门生。”[14]郑颢在大中二年(848)被授予驸马都尉,卒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15]。据此推断,苏沖当生活在唐宣宗大中时期及之后,苏逢吉墓志又言苏沖曾任考功郎中,而唐尚书省题名石刻也保存有苏沖之名[16]。由此可知,苏逢吉墓志所述家族谱系基本可信。此外据墓志,苏逢吉卒于后汉乾佑三年(950),时年42岁,所以苏逢吉当生于后梁开平二年(908),上距其祖父苏沖的活动时间大概四十余年,按照家族中每代人间隔20年左右来估算,将苏逢吉之父苏悦加入其间,这一谱系就基本可以成立,也就是说苏逢吉实际出自于唐代武功苏氏,家族远祖可追溯至苏愉一支[17]。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2-26 21:38
      回复
        二、苏氏家族的婚姻《旧五代史•苏逢吉传》记载苏逢吉有妻武氏,而其墓志则言先娶荥阳郑氏,郑氏卒后,再娶太原武氏。据苏昌嗣墓志,苏昌嗣是“司空相之长子”,即苏逢吉墓志中所言之长子“黑哥”。苏昌嗣卒于开宝八年(975),享年39岁,由此推断苏昌嗣生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其父苏逢吉卒时(后汉乾佑三年,950),苏昌嗣时年14岁,尚未成年,仅“荫叙国子监丞”[18]。而其父死后,苏氏家族的生活一落千丈,“困于食贫”,苏昌嗣不得不参加“诠选”,入仕为官,历任耀州三原县和简州杨安县的县尉之职。大概由于苏昌嗣为官的能力不错,此后他又先后任筠州高安和凤翔府麟游县令,正是在麟游县令任上,苏昌嗣娶妻陇西李氏,即李炳之女,宋初名相李沆之姐[19]。李氏卒于天禧四年(1020),享年82岁,据此当生于后晋天福三年(938)。而且,苏家与李家的关系似乎在苏逢吉时代既已建立,宋人有记载苏昌嗣在后汉和后周易代之时,“藏李沆相家免祸”[20]。
        吴建华先生认为《苏逢吉墓志铭》为其门吏所撰,“故多有曲笔回护之辞”,认为新旧五代史相关记载更为接近历史事实[22]。诚然,在传世史料中,苏逢吉的历史形象颇有差评:“然(苏)逢吉为人贪诈无行,喜为杀戮。”[23]“逢吉尤贪财货”等语[24]。但是,苏逢吉长子苏昌嗣在宋初娶得李沆之姐为妻,尽管当时李沆尚未中举,位列显宦,李氏家族还未步入鼎盛时期,但李炳本人“儒学之外,雅好《易》象、《老》、《庄》之书,复能践其言而行其道”,属志向高洁的人物,“惟教诲诸子,早夜无倦。”[25]并对李沆有评价:“此儿异日必至公辅”[26]。如果说在宋初时人的认知中,苏逢吉的形象即如后世般如此低劣,那么李炳怎么可能将女儿嫁给苏昌嗣呢?而且在苏昌嗣早卒后,李氏很可能依于母家,苏氏子嗣的仕途很可能得到了舅舅李沆的襄助。因此,结合苏氏父子的墓志,可以对苏逢吉历史形象的形成有更深入的认知。据苏昌嗣墓志,李氏与苏昌嗣育有四子三女,四子“皆进士擢第,政事文学,冠暎士林”,三女也皆有婚配,关于苏氏家族女性的婚姻状况,可参见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2-26 21:39
        回复
          赶上直播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2-26 21:39
          收起回复
            苏昌嗣与李氏的三个女儿的联姻对象都是北宋中下层官员,可见尽管在苏逢吉死后,苏氏家族已经无法维系原有的地位,但苏昌嗣通过与李沆家族的联姻,依托于李沆的政治地位,使家族依然能够在仕宦门第维持一定的名望,如李沆卒后,苏昌嗣之子苏昂,荫补为“同进士出身”[28]。苏淑墓志撰写于元丰三年(1080),署名“通直郎充集贤校理蔡京撰并书”,蔡京时年34岁,正是任“通直郎、集贤殿校理”[29],虽然此时蔡京尚未身居相位,飞黄腾达,但也在政坛崭露头角。蔡京之所以能够为苏淑撰写墓志,当与苏淑之夫是北宋后期新党名臣蔡确的哥哥蔡砺有关[30]。蔡京与蔡确的私交比较密切,“元丰末,大臣议所立,(蔡)京附蔡确”[31],蔡确之子蔡渭又是冯京女婿 [32],因此蔡砺请蔡京为己妻撰写墓志,就是顺理成章了。据苏淑墓志,苏淑卒于熙宁十年(1077),时年40岁,如此苏淑当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按照宋代女性平均婚龄在18岁左右的情况来看 [33],苏淑可能在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嫁给蔡砺,其时蔡氏家族尚未贵显。蔡确之父蔡黄裳以太子右赞善大夫(通直郎,正八品[34])致仕,“卜居于陈,力教二子持正(蔡确)与硕,苦贫困,饘粥不继。”[35]而蔡确至嘉祐四年(1059)中进士科,其弟蔡硕于治平二年(1065)登进士科[36]。此后,蔡氏家族伴随蔡确的仕宦发达以及蔡京的斡旋,才最终“贵震当世”。因此,苏淑嫁于蔡砺之时,蔡黄裳也属于致仕的北宋下层官吏,与苏淑之父苏谏(大理寺丞,无职事,为无出身的文官迁转官阶[37])的地位相当,比较符合门当户对的原则。此外,苏谏之所以选择蔡砺为婿,应该也是注重蔡氏家族的未来发展,认为蔡家子弟能够具有较好的政治前途。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2-26 21:39
            回复
              三、入宋后苏氏家族的仕宦轨迹苏逢吉在后汉时期位居相位,可以说是苏氏家族最辉煌的时刻,随着苏逢吉的自杀,王朝更迭,入宋之后,苏氏家族已经无法维持以往的荣耀。不过,新的王朝带来的是新的机遇,经历了后周时的沉寂后,自苏昌嗣始,正如苏昌嗣墓志所言,其四子“皆进士擢第”[38],苏氏家族又一步步踏入了宦海生涯,以下就是对北宋时期苏氏家族成员的官职统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2-26 21:40
              回复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宋代,苏逢吉的之孙大多是出任北宋中下层官员,即便苏昌嗣墓志称其妻李氏“封宁晋县太君,由子贵也”,但宋制,官员叙封母为县太君,官阶为正五品上的朝奉大夫即可[39]。而李氏卒时,四子中官阶最高的苏为是从五品下的都官郎中,并不符合制度,李氏能够得到封赠,或许与其为李沆之姐不无关系。且就笔者目前所见史料,苏昌嗣诸子除去墓志的记载之外,苏昂在《宋史•李沆传》中稍有提及,仅苏为在传世史料中留下了吉光片羽。《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大中祥符二年(1009)有:“又诏内外群臣非休暇无得群饮废职。时都官员外郎、知湖州苏为率官属涉溪载乐诣道场山祈雨,会饮。暮归,舟重而侧,判官刘继能及乐妓二人溺死,余人仅免,为被谴厘务,遂下诏申警焉。”[40]《宋朝事实类苑》称:“苏为酷嗜吟咏,知湖州日,有诗数十首”[41],并评价苏为是诗坛“后来之著声者”。[42]今《全宋诗》收录其诗九首 [43]。入宋以后,虽然苏氏家族摆脱了后周时期“鲜安业”的局面,也通过无意间与李沆家族的联姻,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政治资源。但是苏昌嗣的早卒,不能不说对家族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苏昌嗣墓志中可以看到,其四子多在地方为官,未能踏入北宋的中央政府。从四子的婚姻来分析,可能当时苏氏并未能与宋初的一些世家大族结为姻亲,至苏昌嗣之孙,仅有二人出仕。且苏谏是三班奉职和大理寺丞这样的寄禄官,很难对家族的发展产生助推力。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2-26 21:40
                回复
                  2025-07-19 08:42:29
                  广告
                  结 语王善军先生认为:“所谓唐宋之际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并非意味着他们的后裔从此就长期沦为平民百姓。”[44]从这个角度来看,苏逢吉家族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苏逢吉一系出自中古大族武功苏氏,在苏逢吉死于五代的权力斗争后,苏氏家族并未沉寂,借助新王朝的建立,家族成员纷纷入仕,位居北宋中下级官吏之列。但是,苏氏家族似乎对北宋时日益勃兴的科举考试,显得有些不适。譬如苏昂系因舅父李沆卒后,获赐“同进士出身”,墓志所见苏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在科举方面也并无建树。这在士人纷纷凭借科举成为高门大族的宋代,家族当然无法实现向上流动。如此,苏氏家族在新形势下的社会竞争中,就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浮沉,很难再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2-26 21:41
                  回复
                    表 遗漏了


                    IP属地:天津10楼2023-02-26 21:47
                    收起回复
                      对的少了张苏逢吉家族女性婚姻状况的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2-26 22:00
                      回复

                        苏逢吉家族世系图


                        IP属地:天津12楼2023-02-27 09:44
                        回复

                          苏逢吉、苏场嗣子女


                          IP属地:天津13楼2023-02-27 09:54
                          回复

                            苏逢吉子孙仕宦情况


                            IP属地:天津14楼2023-02-27 0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