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结构,广义上指宇宙中天体由小到大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结构体,微观上包括粒子,宏观上从小行星到宇宙都可以囊括进去。但我们汪吧里通常使用的是为了定义星系团以上的大尺度结构的空白的狭义的宇宙结构。这个宇宙结构分为实结构和虚结构。
实结构,是指内部天体有引力关系,受引力约束而形成的大于星系团的天体系统,以室女座超星系团为起点,尺度超过一亿光年(实际上有比它小的超星系团,但不是我们所在的超星系团,讨论价值不大),最大的实结构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在长蛇和半人马座有一个巨引源,其引力吸引约束着整个尺度达5.2亿光年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也是我们已发现的最大的实结构,比它更大的,没有引力关系的虚结构了。
虚结构,指内部没有引力关系,不是引力约束形成的而是由人为定义出的超级天体系统。分为纤维体(宇宙长城)和空洞。可观测宇宙整体物质分布是均匀的,但局部分布有疏有密(看我发在下面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分布稀疏的地方就形成了空洞,分布密集的区域就形成了纤维体(星系长城)。比如牧夫座空洞直径2.5亿光年,kbc空洞(存疑)直径20亿光年。纤维体有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长度10亿光年,史隆长城长度13.7亿光年,最大的纤维体武仙-北冕座长城长度超过100亿光年。最大的虚结构是什么呢?你们没猜错,是以我们观测者为中心,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
所以,宇宙结构这个量级应该回归其天文学名词的本意,从毁灭室女座超星系团(一亿光年)到毁灭可观测宇宙(930亿光年)都可以算作宇宙结构量级。看到一些人说可观测宇宙才是宇宙结构,宇宙结构从可观测宇宙到宇宙大爆炸我就笑了,可观测宇宙才是宇宙结构,哪在其之下的一大堆层次算什么呢?被吧友吃了吗?算了我发一个从地球到宇宙的天体和天体系统大小参考系吧。
地球 ⊆ 地月系 ⊆ 内太阳系 ⊆ 太阳圈 ⊆ 奥尔特云⊆太阳系⊆ 本星际云 ⊆ 本地泡 ⊆ 古尔德带 ⊆ 猎户臂 ⊆ 银河系 ⊆ 银河系次集团 ⊆ 本星系群 ⊆ 室女座超星系团 ⊆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 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可疑 –讨论] ⊆ 武仙-北冕座长城[可疑 –讨论]⊆ 可观测宇宙 ⊆ 宇宙
那么在星系和宇宙结构之间还有两个尴尬的等级星系群和星系团(星系群100个星系以下,星系团100个以上)
该放在那个量级呢?姑且认为比较合适的量级是超星系级,他们和星系级没有显著差距,又明显够不着宇宙结构,所以认定为超星系级比较合适,注意,本帖中的星系指河系。

实结构,是指内部天体有引力关系,受引力约束而形成的大于星系团的天体系统,以室女座超星系团为起点,尺度超过一亿光年(实际上有比它小的超星系团,但不是我们所在的超星系团,讨论价值不大),最大的实结构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在长蛇和半人马座有一个巨引源,其引力吸引约束着整个尺度达5.2亿光年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也是我们已发现的最大的实结构,比它更大的,没有引力关系的虚结构了。
虚结构,指内部没有引力关系,不是引力约束形成的而是由人为定义出的超级天体系统。分为纤维体(宇宙长城)和空洞。可观测宇宙整体物质分布是均匀的,但局部分布有疏有密(看我发在下面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分布稀疏的地方就形成了空洞,分布密集的区域就形成了纤维体(星系长城)。比如牧夫座空洞直径2.5亿光年,kbc空洞(存疑)直径20亿光年。纤维体有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长度10亿光年,史隆长城长度13.7亿光年,最大的纤维体武仙-北冕座长城长度超过100亿光年。最大的虚结构是什么呢?你们没猜错,是以我们观测者为中心,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
所以,宇宙结构这个量级应该回归其天文学名词的本意,从毁灭室女座超星系团(一亿光年)到毁灭可观测宇宙(930亿光年)都可以算作宇宙结构量级。看到一些人说可观测宇宙才是宇宙结构,宇宙结构从可观测宇宙到宇宙大爆炸我就笑了,可观测宇宙才是宇宙结构,哪在其之下的一大堆层次算什么呢?被吧友吃了吗?算了我发一个从地球到宇宙的天体和天体系统大小参考系吧。
地球 ⊆ 地月系 ⊆ 内太阳系 ⊆ 太阳圈 ⊆ 奥尔特云⊆太阳系⊆ 本星际云 ⊆ 本地泡 ⊆ 古尔德带 ⊆ 猎户臂 ⊆ 银河系 ⊆ 银河系次集团 ⊆ 本星系群 ⊆ 室女座超星系团 ⊆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 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可疑 –讨论] ⊆ 武仙-北冕座长城[可疑 –讨论]⊆ 可观测宇宙 ⊆ 宇宙
那么在星系和宇宙结构之间还有两个尴尬的等级星系群和星系团(星系群100个星系以下,星系团100个以上)
该放在那个量级呢?姑且认为比较合适的量级是超星系级,他们和星系级没有显著差距,又明显够不着宇宙结构,所以认定为超星系级比较合适,注意,本帖中的星系指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