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他人行为预判进行预判对该行为的强化,这个是我昨天才发现的,前提铺垫老大是喜欢玩手机的,老二也由于吃饭费劲给她看过花园宝宝也是喜欢手机的,她找不到视频播放但会找到拍照界面反复拍照玩。
情景再现:妈妈在看拼多多,老二依偎在旁边,找到机会拿到了妈妈手机在哪扒拉,老大看到了要过来抢,老大经常抢老二玩具

因为她晓得老二手里东西是很容易抢的,而这个时候老二发现姐姐要过来抢,她预判到姐姐行为和自己被抢的结果,也预判到手机在妈妈手里会比较安全姐姐会放弃,也就是她通过换位思考在姐姐身上预判到两种可能发生的结果于是二宝遍将手机快速移交到妈妈手里并用语言提示妈妈给,这时姐姐看到手机在妈妈手中便放弃抢的行为。当姐姐走后二宝有突然把妈妈的手机抢走,在此行为得到意料之中的进展因此该行为进行了强化。也就说孩子在面对姐姐带来的行为隐患她会第一时间考虑找妈妈来解决。
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细小的社会性行为,其实都是本能驱使所以我们很难在生活中发现并提炼出来。而就是这些许许多多细小的社会性生活行为。组成了我们相互融合成一个社会整体。
强化物
普系儿童在鼓励其认知和行为得到预期,后老师和家长也会给予强化物鼓励该正向行为多次出现。
而普通儿童的强化物确更高级而且往往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强化。
也就是说普通儿童即使你不管他,他自己通过观察学习也会与同龄人同步。
这也是普系儿童为什么行为会随着年龄越来越落后,而冰箱妈妈理论不成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