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901,785贴子:12,214,614

浅谈两汉三国兵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汉兵制承袭了秦朝兵制,富有浓厚的先秦军国主义色彩,汉初实施的是徭役征兵制,从23岁到56岁都要服兵役,又称戌役,分为更卒,每年抽出三天服兵役,但是可以出钱请人代替,或者正卒,义务服役两年,正卒的第一年往往是在所在郡国服役,第二年则前往京师或者边郡成为卫士或者戍卒。
全国军事长官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改由大将军执掌全国军事。汉朝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
中央军
南军:有卫兵、郎卫之分,统领卫兵的是卫尉,统领郎卫的是郎中令,是汉初的主力骑兵部队,后改称光禄勋,后逐渐发展成了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机构。卫兵的来源主要是内郡,一年一轮换,来回旅费吃穿用度由朝廷来负责。
北军:是由中尉统领的屯兵,主要来源是三辅地区。分五部,为中垒、屯骑、越骑、步兵、长水五校尉。主要兵源来自于三辅地区,也是一年一轮换。
另有一些非正规军:期门(虎贲)和羽林是皇家卫队。执金吾统帅的缇骑,一般是两百人,负责治安。
地方军
汉朝是郡国制,地方上主要由材官和骑士组成的郡兵,骑士大多为身手敏捷且有一定经济实力,材官则没有经济限制。地方的郡兵由太守掌兵权,郡尉负责领兵国兵由相掌兵权,中尉负责统兵,每年秋季都会举行都试。汉文帝时朝廷募兵徒边,设立军屯兵,这些都是边军,边军一般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事边郡良家子,为了封侯拜相主动参军。
军队编制
将军-校尉,军司马(部)-军侯(曲)-屯长-队长-什长
太守-都尉-县令-县尉-蔷夫-亭长
二十等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7-01 00:02回复
    汉武帝时期,为了应对长年对外族的征讨,进行了一系列的兵制改革:
    -出现了期门羽林这类收纳了三辅、六郡良家子和战争孤儿的天子亲兵。
    -分了中尉的权
    -北军扩编为三辅汉人的五校尉和胡人的二校尉,均为两千石。
    -由于长年战乱导致以良家子为主力的兵源严重不足,转而进行了募兵制。
    -军功爵的严重破坏导致
    -淘汰战车和骑兵的崛起
    -设立骠骑将军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7-01 00:36
    收起回复
      2025-07-20 10:28:30
      广告
      汉光武帝改革
      -罢郡国都尉,集权于太守-相
      -废都试,罢郡国兵
      -废除戍卒制度
      -废除运漕关隘都尉驻兵
      -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设立屯兵
      -以夷制夷
      -刑徒充边
      -募兵制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7-01 00:49
      回复
        东汉在军制上大体是延续了西汉的建制,中央军依旧由卫尉统领宫廷卫士,但已经没有南军之实了,虎贲羽林则成为了世袭的贵族兵。而在北军方面,一部分就是执金吾所部的治安队,而主力则从七校尉精简成五校尉,规模也从西汉的几万人到现在的五千左右,来源也从西汉的三辅变成了现在的京师洛阳及周边,他们除了要守卫京师还要负责出征的任务。按照王朗的上疏京师兵力大概万人左右且战斗力低下。不过考虑到是东汉末年的数据,可能在前中期还是会有波动的,仅供参考。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7-01 04:52
        回复
          在光武帝省兵减政的策略下不光中央军的规模有所减少,对地方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在动乱之后经济遭到破坏,无法支持庞大的军队,所以光武帝进行了加强中央军,削弱地方军的措施,打算走精兵路线,虽然在初期的确有利于恢复经济生产,但是这也导致西汉时庞大的郡国兵不复存在,地方军缺乏训练,大多都是临时招募,战斗力和兵源素质大不如前。当地方上遇上了事往往需要中央和各方支援,但是常常都来不及支援,为此,东汉在地方上设立了长期屯兵营,有名的有黎阳营,长安营,雍营,度辽营...但这些屯兵养兵的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汉时的地方军制开销了。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7-01 05:10
          回复
            而除了这些营兵以外,还有一批非制度的,根据各地兵源给养,由刺史或者太守自发建立的地方军,随着地方战乱频发和虎符制的崩坏,让这些地方军渐渐变成了地方长官的私兵。这也是地方上刺史、太守权利过度集中导致的。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7-01 05:20
            回复
              边军则是主要以屯田兵,刑徒兵,少数民族兵组成,但由于水土流失,东汉时期的屯田规模要小于西汉时期,至于少数民族有名的有羌、匈奴、乌桓、板盾蛮...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7-01 05:23
              回复
                在官制上,东汉沿用了西汉的制度。
                常设的将军除了前后左右卫车骑骠骑大将军以外其他将军都不常设,往往在战争结束后就撤销,而常设的是中郎将和校尉。地方上有建武元年设立的州牧,后改为刺史,权利大于西汉时期,而之下的郡县地方长官是军政合一的,所以郡守往往掌兵,但是有时候会暂时设立郡尉。而刺史掌兵属于东汉中后期才逐渐发生。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7-01 05:33
                回复
                  2025-07-20 10:22:30
                  广告
                  自两汉以来,征兵制由于人口户籍减少、土地兼并、战乱频发而日渐崩坏形同虚设,而募兵制又有着兵源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训练等种种弊端,这促使了世兵制的诞生。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7-01 05:55
                  收起回复
                    世兵制简而言之就是世袭军户制,平时需要屯田,训练,出征,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职业军人了,而他们由于特殊的户籍往往是集中居住,不允许和其他户籍通婚。在初期,由于战争需要,军户还是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但随着三国鼎立,地位逐渐下滑。除了世兵制,还有都督制,是由地方豪强或者中央政府委派的地方军政一把手,晋初逐渐发展为以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诸军者地位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地位最低。持节亦分为三级,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7-01 06:10
                    回复
                      但是有了东汉的前车之鉴面对都督制也做出了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质子、任免权、补给...并设立了一定的监察机制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7-01 06:17
                      回复
                        在官制上,变成了中郎满地走,将军多如狗的情况,杂号将军从战时设立变成了常设。


                        IP属地:意大利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7-01 06:29
                        回复
                          你这不精致啊,具体的内容(官职、管辖范围、权利范围、等级制度、带兵数量)基本上什么没说,说的都是大方向。以今天吧友的知识库来说,等于没说。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7-01 08:46
                          收起回复
                            《晋书·职官志第十四》【符节御史,秦符玺令之职也。汉因之,位次御史中丞。至魏,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及泰始九年,武帝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焉。】
                            到司马炎时代仍然有管兵符的地方。


                            IP属地:辽宁15楼2023-07-01 13: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