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兵制承袭了秦朝兵制,富有浓厚的先秦军国主义色彩,汉初实施的是徭役征兵制,从23岁到56岁都要服兵役,又称戌役,分为更卒,每年抽出三天服兵役,但是可以出钱请人代替,或者正卒,义务服役两年,正卒的第一年往往是在所在郡国服役,第二年则前往京师或者边郡成为卫士或者戍卒。
全国军事长官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改由大将军执掌全国军事。汉朝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
中央军
南军:有卫兵、郎卫之分,统领卫兵的是卫尉,统领郎卫的是郎中令,是汉初的主力骑兵部队,后改称光禄勋,后逐渐发展成了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机构。卫兵的来源主要是内郡,一年一轮换,来回旅费吃穿用度由朝廷来负责。
北军:是由中尉统领的屯兵,主要来源是三辅地区。分五部,为中垒、屯骑、越骑、步兵、长水五校尉。主要兵源来自于三辅地区,也是一年一轮换。
另有一些非正规军:期门(虎贲)和羽林是皇家卫队。执金吾统帅的缇骑,一般是两百人,负责治安。
地方军
汉朝是郡国制,地方上主要由材官和骑士组成的郡兵,骑士大多为身手敏捷且有一定经济实力,材官则没有经济限制。地方的郡兵由太守掌兵权,郡尉负责领兵国兵由相掌兵权,中尉负责统兵,每年秋季都会举行都试。汉文帝时朝廷募兵徒边,设立军屯兵,这些都是边军,边军一般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事边郡良家子,为了封侯拜相主动参军。
军队编制
将军-校尉,军司马(部)-军侯(曲)-屯长-队长-什长
太守-都尉-县令-县尉-蔷夫-亭长
二十等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全国军事长官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改由大将军执掌全国军事。汉朝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
中央军
南军:有卫兵、郎卫之分,统领卫兵的是卫尉,统领郎卫的是郎中令,是汉初的主力骑兵部队,后改称光禄勋,后逐渐发展成了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机构。卫兵的来源主要是内郡,一年一轮换,来回旅费吃穿用度由朝廷来负责。
北军:是由中尉统领的屯兵,主要来源是三辅地区。分五部,为中垒、屯骑、越骑、步兵、长水五校尉。主要兵源来自于三辅地区,也是一年一轮换。
另有一些非正规军:期门(虎贲)和羽林是皇家卫队。执金吾统帅的缇骑,一般是两百人,负责治安。
地方军
汉朝是郡国制,地方上主要由材官和骑士组成的郡兵,骑士大多为身手敏捷且有一定经济实力,材官则没有经济限制。地方的郡兵由太守掌兵权,郡尉负责领兵国兵由相掌兵权,中尉负责统兵,每年秋季都会举行都试。汉文帝时朝廷募兵徒边,设立军屯兵,这些都是边军,边军一般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事边郡良家子,为了封侯拜相主动参军。
军队编制
将军-校尉,军司马(部)-军侯(曲)-屯长-队长-什长
太守-都尉-县令-县尉-蔷夫-亭长
二十等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