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年在上海新年模型展上看到鸟屎站台摆了这艘素组的麦子,感叹 700 的船开模水平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果断某宝下单豪华版,回来一顿操作,舰桥曲溜拐弯的围栏搞的崩溃,留下来“硫酸脸”一样的胶痕,直接弃,这一躺就是 5 年,5 月份拍拍盒子上的灰继续挑战,拿出来一看前部舰桥二层甲板都香蕉了,放在储藏室冷热交替导致,赶紧拿出来胶带吹风机加几本大书压顶制服。经过三个月不断的跟自己做斗争,终于算是完工(后来入了船坞改+一些打印件)。制作过程有许多失误与遗憾,话说之前天上地上的都做过一些,也算是 SS() 论坛时期开始入坑的老模友了,依稀还记得当时热闹且大神云集的景象,之前完工的作品都懒得来贴吧发贴,这是第一次在贴吧上传作品,因为我发现做船的过程中很多的技巧和经验如果能够和各位大佬交流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会使快乐加倍,吧里的完工贴很多时候大家的评论都是一句句🐂X,巨佬一类以后就没有了,我总觉的少了些什么,作为坚持了将近快 20 年的爱好,我深知这个小众爱好能坚持下去有多么不易,更何况面临实际操作问题时能找到办法并且精进的更是凤毛菱角,所以这次制作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经验我都想总结分析一下,和吧里各位同好分享,讨论,而不仅仅是丢几张照片。下面开始正文,注:也许很多的问题是新手向的,大神们看了不要见笑,若有好办法更是希望能分享受教。
一、主体组装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
1.规划是顺利操作的基础:任何模型组装过程都需要规划安装,上色,改造等顺序,但是,但是,但是做船的话这一步可以说重要至极,且不说蚀刻片与原零件的替换这种大家一定会做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提前预判一些实际操作的干涉,会使得本预期进行的后续步骤难以进行,比如群里总有萌新会问是先装木甲板再喷涂还是后装等,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根据你实际做的船来定,比如马上准备开工的宗谷,必须类似与民用模型一样喷涂好很多的局部再组装,这次做麦子其实就是吃了一开始没有好好规划工序的亏,比如前部二层舰桥平台上的很多望远镜,罗盘一类导航观测设备都在一开始给我黏上了,没看配色其实并不是舰体甲板色,需要分色,直到上色时才发现,后来只能用非常别扭的姿势手涂,反复的补色遮盖涂到周围颜料的好多次才算结束,现在总结下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上色的方案对组装的影响:例如有迷彩要考虑蚀刻片是涂好了上还是不影响
操作过程的难易度,后续施工中是否容易碰伤:例如麦子的两舷登船梯,前后旗杆,这次是在船主体都上色完毕后再分开上色安装的
2.一定一定要多假组,早发现问题并处理:因为有大量的改件,木甲板一类,原来套件中的定位孔,安装位可能都被遮盖或者铲掉,我这次安装舰桥时候因为用了猎人的木甲板 (为啥另购木甲板一会儿说,又是一段血泪),上层建筑的安装槽位全部都被掩盖,直接粘上去用瞬间胶一类调整时间很短,会非常局促,在这种情况下亡羊补牢的办法是用胶棒在上层建筑内加定位杆,在用胶带把位置固定好以后,打贯穿上层建筑与甲板的孔,四根胶棒定位固定,这样后续上色完毕总装时就不用手忙脚乱,这是我注意到的,但是在另一个环节上还却疏漏了,就是第三层舰桥因为木甲板安装是有些许错位,导致向下安装时和下层建筑不能严丝合缝,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总装,要用劲都无处下手,只能作罢。
3.手抖是个大问题:做 700 船的大佬我觉得应该都是外科手术天生材料吧,但我肯定不是,说实话这个问题是比前两个问题更根本的问题,可能影响想要做船党的模友长期体验,毕竟蚀刻片的加工和安装太需要精准和稳定的操作了,有的人手稳我们只能羡慕,我们只能后天努力,我自己的感受是,手在用力和发力角度别扭的时候就异常剧烈,那么办法就是顺势而为,比如尽量调整模型本身的位置,包括高低和与你手的相对角度,我自己最舒服最稳定的姿势是手腕有着力点,且类似写字时的角度,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入了两类工具来改善:
-1 是万向台钳,对是万向,不是一般的模型台钳,目前只有喵酱家有(不是广告),其他的许多有球节的台钳应该是 135 度的前后左右锥形活动范围,不能满足我有时候几乎要放倒的安装要求,这个台钳能 180 度。
-2 是镊子,对怎么会是镊子,因为夹持力的大小还是会影响操控,我之前的镊子在做别的题材时并没有感觉到那么大的问题,多数都偏硬,容易引起夹持时抖动,另外也容易把零件捏变形,而且,精度也很成问题,在黏贴舷窗一类特别容易迸飞的零件时经常迸飞。。。所以这次算是升级了一套镊子,总结下来需要有三类指标要注意:夹持所需力道和镊子前端侧壁厚度,以及镊子本身的加工精度,力道和精度不赘言了,侧壁厚度影响镊子刚度,你用美容用的粉刺镊子精度和夹持力度都可能不错,但是因为前端过去薄可能一定会迸飞零件,且极其尖锐的头部不一定夹持的住一些平面零件,当然镊子的选择是有关手感的,高度个人化,需要自己尝试。
4.接着说木甲板的的一些糟心事儿:并不是想分享贴木甲板的过程,而是一个警示,就是18 年我就贴了鸟屎自己的木甲板,并把遮盖贴纸也贴上了,然后这次发现遮盖纸全部脱胶,胶层全部糊在木甲板表面,我试了一些方法比如除胶剂一类均不能无损除掉,因为当时船体已经有喷过漆,可能伤及零件,并且木纹缝隙中的部分基本除不掉,所以长期存放不要贴这改纸,所以只能全数撕掉后换了新的。。。
5.哎哟我去。。。:你有没有在组装时时不时出现一声杀猪叫,就是因为碰到了组装好的零件,700 的船全身黄金“甲”,脆弱无比,我曾经在一个老外博主的播客上看到他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要想避免不小心碰坏零件就让你的手在不操作的时候远离你的模型,我自己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不要用手直接拿已经有复杂蚀刻片的零件,曾经看到各种制作视频中都老是把舰桥一类黏在油漆瓶子上操作,当时没有注意,这次是结结实实教做人了,后半程的组装我老老实实的把零件用各种手边能找到的物件来固定零件,特别是舾装时候,此时已经是大后期,一旦碰坏你可能就要想问候祖先了,我找了块木板把船用遮盖带黏上了,即使这样中间还是出现了两次小事故碰掉了装好的栏杆,其实要减少这类事故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合理的安装姿势,避免你整个人因为要在周围已有零件的情况下安装一个细小零件过程中处在一个奇怪的姿势而引起的误操作,这里我用之前提到的台钳来施工时可以调整各种角度也有这个作用,毕竟其实很多事故往往是在操作时误伤别的零件。
6.改件不一定全上:这次因为用了船坞的改,上层建筑的一层全部给出了外壁蚀刻片,我制作了前部的,但后部我没有继续使用,因为发现包了一层铜皮会出现难以避免的与原件的间隙,从上面看会有缝隙,而且鸟屎原来的细节已经很丰富了,实际对比发现提升是有的,但是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量级,如果为了追求效果,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不用外墙铜皮,只用舷窗、通风口、谁迷们等零件会效果更好。


二、关于张线
1.确定张线方案:这次制作找到了很多大神所说的红皮书,我不确定但应该就是这本,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考证资料,其中拉线部分非常详细,但是一看拉线的布局图脑子都炸了,从何下手?虽然书中图例已经非常具体,但是要确定线的起始位置有时候还是很难辨别,需要针对多个角度的图例来对比,然后我用不同颜色的线重新描了一遍要张的线,其实这一顿操作下来几本也记住了,当然还是有个别线看不清,有的不是太显眼的就干脆偷懒没拉,有的就自己发挥了,其实有些位置很难完全按照实际,因为缺少一些结构或者太难操作,至少我这个段位还不能完全复现。


另外直到了位置还需要规划张线顺序,版主大大发过一个教程,其中提到先中间再两边,先横再纵(好像是这么说的),我这次发现其实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麦子后桅杆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旗线,同时有其他线从中穿越,所以我是大致遵从后中前,同时先中间再两边,从上倒下的顺序来,说时候最后从结果来看,分析研究张线图的时间是最久的,张线花了两晚,
2.但这其中有个磨人妖精最终我也没有制服,就是麦子的长波短波天线,就是带三角形的那两组,花了很久来做实验,一共迭代了三轮,
第一轮:直接用拉线拼接,精度堪忧,线头感人,最重要的是,一剪线头时特别容易损坏连接处,说到这里,我发现最好用的剪线工具是单刃剪钳,此前试了双刃金牌,水贴剪刀,裁缝剪线头用的剪子都很容易使得张线扭转,脱胶。回归正题,为了制作这第一组天线,还搞了一个简易的治具,这个方案别的都不好,但有一点:能保持两条纵向天线的水平。

第二轮:既然精度不足能否不要拼接呢,至少解决那个三角形的问题,顺着这个想法我动起了给张线整形的的主意,虽然记忆合金线不会轻易变形,但是扛不住笔刀,我一开始没经验试图用笔刀来切断时造成过弯折,所以就在切割垫上故意压张线形成到一定的角度,所以方案是这样,两头三角形支架和中间两条平行的线分别由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从而来减少接头,按照这个想法操作后,三角形支架部分问题不大,但是中间长方形部分就有问题了,经常出现弯折后不在一个平面的情况,在最终的成品上我再努力也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看着没有那么严重就采用了这一组实验成果,对还有一个问题,三角形部分与举行部分相连处过粗失真。

第三轮:要解决扭转问题咋整,我想到了三角形部分用蚀刻片中的栏杆来制作,中间平行线改为张线拼接,这样最终的成品凑活,但是两根平行线的平行度还是不太理想。

最终采用二三轮方案将就上了,若有大神有好方法真心希望指点,毕竟 700 比例下要做到工整需要合理的操作方式才能稳定的克服这个问题。
三、涂装与考证
上面提到这次找了一本靠谱的资料,我不是考证党,但是有些零件的安装位置和形态自己凭空设想实在困难,所以还是会尽量参考考证资料,即使这样还是装错了前部救生船吊臂,应该在防浪板前而不是后,另外这次选择了 1941 年 5.24 日时的低可视度涂装,但是前后万字旗我还是给上了,两个灰灰的色块不好看。另外要吐槽一下船坞的说明书,有时候有照片有时候没有,为了偷懒一张照片上密密麻麻指出了好多零件的安装位,有时实在看不清,这个救生船吊臂就是在安装时没有清楚的图示,给搞错了。另外这次想实验一下爬虫的一些技法在麦子上的表现,配色自己调,总体还凑活但是上层建筑部分我认为还是过深。絮叨了很多,真心希望能和大家针对制作的技巧经验多多交流,下面放成品照,这条麦子着实历经磨难,但也痛并快乐,后续准备开工宗谷,一艘小众的科考船。
一、主体组装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
1.规划是顺利操作的基础:任何模型组装过程都需要规划安装,上色,改造等顺序,但是,但是,但是做船的话这一步可以说重要至极,且不说蚀刻片与原零件的替换这种大家一定会做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提前预判一些实际操作的干涉,会使得本预期进行的后续步骤难以进行,比如群里总有萌新会问是先装木甲板再喷涂还是后装等,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根据你实际做的船来定,比如马上准备开工的宗谷,必须类似与民用模型一样喷涂好很多的局部再组装,这次做麦子其实就是吃了一开始没有好好规划工序的亏,比如前部二层舰桥平台上的很多望远镜,罗盘一类导航观测设备都在一开始给我黏上了,没看配色其实并不是舰体甲板色,需要分色,直到上色时才发现,后来只能用非常别扭的姿势手涂,反复的补色遮盖涂到周围颜料的好多次才算结束,现在总结下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上色的方案对组装的影响:例如有迷彩要考虑蚀刻片是涂好了上还是不影响
操作过程的难易度,后续施工中是否容易碰伤:例如麦子的两舷登船梯,前后旗杆,这次是在船主体都上色完毕后再分开上色安装的
2.一定一定要多假组,早发现问题并处理:因为有大量的改件,木甲板一类,原来套件中的定位孔,安装位可能都被遮盖或者铲掉,我这次安装舰桥时候因为用了猎人的木甲板 (为啥另购木甲板一会儿说,又是一段血泪),上层建筑的安装槽位全部都被掩盖,直接粘上去用瞬间胶一类调整时间很短,会非常局促,在这种情况下亡羊补牢的办法是用胶棒在上层建筑内加定位杆,在用胶带把位置固定好以后,打贯穿上层建筑与甲板的孔,四根胶棒定位固定,这样后续上色完毕总装时就不用手忙脚乱,这是我注意到的,但是在另一个环节上还却疏漏了,就是第三层舰桥因为木甲板安装是有些许错位,导致向下安装时和下层建筑不能严丝合缝,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总装,要用劲都无处下手,只能作罢。
3.手抖是个大问题:做 700 船的大佬我觉得应该都是外科手术天生材料吧,但我肯定不是,说实话这个问题是比前两个问题更根本的问题,可能影响想要做船党的模友长期体验,毕竟蚀刻片的加工和安装太需要精准和稳定的操作了,有的人手稳我们只能羡慕,我们只能后天努力,我自己的感受是,手在用力和发力角度别扭的时候就异常剧烈,那么办法就是顺势而为,比如尽量调整模型本身的位置,包括高低和与你手的相对角度,我自己最舒服最稳定的姿势是手腕有着力点,且类似写字时的角度,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入了两类工具来改善:
-1 是万向台钳,对是万向,不是一般的模型台钳,目前只有喵酱家有(不是广告),其他的许多有球节的台钳应该是 135 度的前后左右锥形活动范围,不能满足我有时候几乎要放倒的安装要求,这个台钳能 180 度。
-2 是镊子,对怎么会是镊子,因为夹持力的大小还是会影响操控,我之前的镊子在做别的题材时并没有感觉到那么大的问题,多数都偏硬,容易引起夹持时抖动,另外也容易把零件捏变形,而且,精度也很成问题,在黏贴舷窗一类特别容易迸飞的零件时经常迸飞。。。所以这次算是升级了一套镊子,总结下来需要有三类指标要注意:夹持所需力道和镊子前端侧壁厚度,以及镊子本身的加工精度,力道和精度不赘言了,侧壁厚度影响镊子刚度,你用美容用的粉刺镊子精度和夹持力度都可能不错,但是因为前端过去薄可能一定会迸飞零件,且极其尖锐的头部不一定夹持的住一些平面零件,当然镊子的选择是有关手感的,高度个人化,需要自己尝试。
4.接着说木甲板的的一些糟心事儿:并不是想分享贴木甲板的过程,而是一个警示,就是18 年我就贴了鸟屎自己的木甲板,并把遮盖贴纸也贴上了,然后这次发现遮盖纸全部脱胶,胶层全部糊在木甲板表面,我试了一些方法比如除胶剂一类均不能无损除掉,因为当时船体已经有喷过漆,可能伤及零件,并且木纹缝隙中的部分基本除不掉,所以长期存放不要贴这改纸,所以只能全数撕掉后换了新的。。。
5.哎哟我去。。。:你有没有在组装时时不时出现一声杀猪叫,就是因为碰到了组装好的零件,700 的船全身黄金“甲”,脆弱无比,我曾经在一个老外博主的播客上看到他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要想避免不小心碰坏零件就让你的手在不操作的时候远离你的模型,我自己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不要用手直接拿已经有复杂蚀刻片的零件,曾经看到各种制作视频中都老是把舰桥一类黏在油漆瓶子上操作,当时没有注意,这次是结结实实教做人了,后半程的组装我老老实实的把零件用各种手边能找到的物件来固定零件,特别是舾装时候,此时已经是大后期,一旦碰坏你可能就要想问候祖先了,我找了块木板把船用遮盖带黏上了,即使这样中间还是出现了两次小事故碰掉了装好的栏杆,其实要减少这类事故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合理的安装姿势,避免你整个人因为要在周围已有零件的情况下安装一个细小零件过程中处在一个奇怪的姿势而引起的误操作,这里我用之前提到的台钳来施工时可以调整各种角度也有这个作用,毕竟其实很多事故往往是在操作时误伤别的零件。
6.改件不一定全上:这次因为用了船坞的改,上层建筑的一层全部给出了外壁蚀刻片,我制作了前部的,但后部我没有继续使用,因为发现包了一层铜皮会出现难以避免的与原件的间隙,从上面看会有缝隙,而且鸟屎原来的细节已经很丰富了,实际对比发现提升是有的,但是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量级,如果为了追求效果,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不用外墙铜皮,只用舷窗、通风口、谁迷们等零件会效果更好。


二、关于张线
1.确定张线方案:这次制作找到了很多大神所说的红皮书,我不确定但应该就是这本,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考证资料,其中拉线部分非常详细,但是一看拉线的布局图脑子都炸了,从何下手?虽然书中图例已经非常具体,但是要确定线的起始位置有时候还是很难辨别,需要针对多个角度的图例来对比,然后我用不同颜色的线重新描了一遍要张的线,其实这一顿操作下来几本也记住了,当然还是有个别线看不清,有的不是太显眼的就干脆偷懒没拉,有的就自己发挥了,其实有些位置很难完全按照实际,因为缺少一些结构或者太难操作,至少我这个段位还不能完全复现。


另外直到了位置还需要规划张线顺序,版主大大发过一个教程,其中提到先中间再两边,先横再纵(好像是这么说的),我这次发现其实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麦子后桅杆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旗线,同时有其他线从中穿越,所以我是大致遵从后中前,同时先中间再两边,从上倒下的顺序来,说时候最后从结果来看,分析研究张线图的时间是最久的,张线花了两晚,
2.但这其中有个磨人妖精最终我也没有制服,就是麦子的长波短波天线,就是带三角形的那两组,花了很久来做实验,一共迭代了三轮,
第一轮:直接用拉线拼接,精度堪忧,线头感人,最重要的是,一剪线头时特别容易损坏连接处,说到这里,我发现最好用的剪线工具是单刃剪钳,此前试了双刃金牌,水贴剪刀,裁缝剪线头用的剪子都很容易使得张线扭转,脱胶。回归正题,为了制作这第一组天线,还搞了一个简易的治具,这个方案别的都不好,但有一点:能保持两条纵向天线的水平。

第二轮:既然精度不足能否不要拼接呢,至少解决那个三角形的问题,顺着这个想法我动起了给张线整形的的主意,虽然记忆合金线不会轻易变形,但是扛不住笔刀,我一开始没经验试图用笔刀来切断时造成过弯折,所以就在切割垫上故意压张线形成到一定的角度,所以方案是这样,两头三角形支架和中间两条平行的线分别由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从而来减少接头,按照这个想法操作后,三角形支架部分问题不大,但是中间长方形部分就有问题了,经常出现弯折后不在一个平面的情况,在最终的成品上我再努力也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看着没有那么严重就采用了这一组实验成果,对还有一个问题,三角形部分与举行部分相连处过粗失真。

第三轮:要解决扭转问题咋整,我想到了三角形部分用蚀刻片中的栏杆来制作,中间平行线改为张线拼接,这样最终的成品凑活,但是两根平行线的平行度还是不太理想。

最终采用二三轮方案将就上了,若有大神有好方法真心希望指点,毕竟 700 比例下要做到工整需要合理的操作方式才能稳定的克服这个问题。
三、涂装与考证
上面提到这次找了一本靠谱的资料,我不是考证党,但是有些零件的安装位置和形态自己凭空设想实在困难,所以还是会尽量参考考证资料,即使这样还是装错了前部救生船吊臂,应该在防浪板前而不是后,另外这次选择了 1941 年 5.24 日时的低可视度涂装,但是前后万字旗我还是给上了,两个灰灰的色块不好看。另外要吐槽一下船坞的说明书,有时候有照片有时候没有,为了偷懒一张照片上密密麻麻指出了好多零件的安装位,有时实在看不清,这个救生船吊臂就是在安装时没有清楚的图示,给搞错了。另外这次想实验一下爬虫的一些技法在麦子上的表现,配色自己调,总体还凑活但是上层建筑部分我认为还是过深。絮叨了很多,真心希望能和大家针对制作的技巧经验多多交流,下面放成品照,这条麦子着实历经磨难,但也痛并快乐,后续准备开工宗谷,一艘小众的科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