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arXiv平台上张贴两篇论文,声称发现常压室温超导体。
论文摘要(DeepL翻译)
论文1: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在常压下工作的室温超导体(Tc 超过 400 K,127 oC),其结构为改性铅磷灰石(LK-99)。临界温度(Tc)、零电阻率、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和迈斯纳效应证明了 LK-99 的超导性。LK-99 的超导性源于轻微的体积收缩(0.48%)造成的微小结构变形,而非温度和压力等外部因素。收缩是由 Pb(2)-phosphate 绝缘网络中的 Cu2+ 取代 Pb2+(2) 离子引起的,并产生应力。它同时转移到圆柱形柱的 Pb(1) 上,导致圆柱形柱界面变形,从而在界面上形成超导量子阱 (SQW)。热容量结果表明,新模型适用于解释 LK-99 的超导性。LK-99 的独特结构使得微小的扭曲结构在界面中得以保持,这是 LK-99 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保持和显示超导性的最重要因素。
论文2:利用固态方法合成了一种名为 LK-99 的材料,它是一种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成分为 Pb10-xCux(PO4)6O(0.9<x<1.1)。该材料在超导临界温度 Tc 以上显示出 Pb(6s1) 的欧姆金属特性,在 Tc 以下的室温和大气压力下显示出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的悬浮现象。LK-99 样品的 Tc 超过 126.85∘C(400 K)。我们分析认为,这种材料之所以可能具有室温超导性,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通过用铜替代铅实现绝缘体-金属转变而产生的体积收缩;二是由于在 Tc 时超导凝结,一维(D)链(沿 c 轴的 Pb2-O1/2-Pb2)结构变形而增强的现场排斥库仑相互作用。我们用一维 BR-BCS 理论讨论了室温 Tc 的机理。
论文链接
The Firs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
Superconductor Pb$_{10-x}$Cu$_x$(PO$_4$)$_{6O}$ showing levit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mechanism
论文摘要(DeepL翻译)
论文1: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在常压下工作的室温超导体(Tc 超过 400 K,127 oC),其结构为改性铅磷灰石(LK-99)。临界温度(Tc)、零电阻率、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和迈斯纳效应证明了 LK-99 的超导性。LK-99 的超导性源于轻微的体积收缩(0.48%)造成的微小结构变形,而非温度和压力等外部因素。收缩是由 Pb(2)-phosphate 绝缘网络中的 Cu2+ 取代 Pb2+(2) 离子引起的,并产生应力。它同时转移到圆柱形柱的 Pb(1) 上,导致圆柱形柱界面变形,从而在界面上形成超导量子阱 (SQW)。热容量结果表明,新模型适用于解释 LK-99 的超导性。LK-99 的独特结构使得微小的扭曲结构在界面中得以保持,这是 LK-99 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保持和显示超导性的最重要因素。
论文2:利用固态方法合成了一种名为 LK-99 的材料,它是一种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成分为 Pb10-xCux(PO4)6O(0.9<x<1.1)。该材料在超导临界温度 Tc 以上显示出 Pb(6s1) 的欧姆金属特性,在 Tc 以下的室温和大气压力下显示出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的悬浮现象。LK-99 样品的 Tc 超过 126.85∘C(400 K)。我们分析认为,这种材料之所以可能具有室温超导性,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通过用铜替代铅实现绝缘体-金属转变而产生的体积收缩;二是由于在 Tc 时超导凝结,一维(D)链(沿 c 轴的 Pb2-O1/2-Pb2)结构变形而增强的现场排斥库仑相互作用。我们用一维 BR-BCS 理论讨论了室温 Tc 的机理。
论文链接
The Firs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
Superconductor Pb$_{10-x}$Cu$_x$(PO$_4$)$_{6O}$ showing levit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