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吧 关注:6贴子:31
  • 3回复贴,共1

为伤寒学家郑钦安正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者私淑仲景与郑氏学说多年,认为中医本不该分派,任何派别之分都是一种偏见。坊间自称火神派的人,他们所推崇的医家不外乎郑钦安、卢铸之、颜龙臣、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补小岚 、戴云波、唐步祺、彭重善、李可这些人。但这些擅用大剂量姜附的医家,有谁自称是火神派了?
郑钦安曾在自己的著作里反驳过“姜附先生”这个称呼;常用上百克炮附子治疗心衰重症的李可更是在采访时面对镜头直言:“我不是火神派,我常用石膏、大黄、黄连治病,只因现在阴寒重证太多,才会使用大量姜附,火神派太过了,中医有八法,温法只是八法之一,我算古中医派,伤寒学派”。卢铸之曾言:“我们辩证后该扶阳就扶阳,该滋阴就滋阴,忠于伤寒论,不能叫派。不过叫火神总比叫瘟神好,老百姓爱这么叫就这么叫吧,但不要给自己安个什么派的帽子,要把这帽子摘了。我们是在治病上认真研究阴阳的问题,郑钦安老师前两本书都是在讲如何准确的辨别阴阳,辨别阴阳后该怎么办,他是把过去千年以来误辩阴阳的错误理论纠正了,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你们如果再加一个派别之称,那就狭隘了”。认真读过上述诸位医家的著作,就知道他们都是以仲景心法为主,在治病时非常强调阴阳辩证、三阴三阳辩证。在他们眼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才是医学的基础与核心,只是他们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病人大多属阴盛阳衰重症,所以才会经常使用姜、桂、附等药物治病,但都是基于辨证施治,并不是外界妖魔化的那样,说他们只知扶阳,不懂滋阴。


1楼2023-11-02 19:34回复
    郑钦安擅用姜附,但绝非滥用,而是在准确辨证,确认患者属阴寒之急证、重症,方用之。郑氏原话:“不知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郑氏所著的《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里面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讲“阴虚火旺”的治法,如白虎汤、独参汤、当归六黄汤、大小承气汤、六味地黄汤这类方剂他经常在书中提到,不知今人为何视而不见,给先生强扣一个扶阳火神的帽子?
    再说“阳主阴从”这个理论,很多人认为是“火神派”发明,但并不是,早期医书就有这样的说法,内经素问也有类似的理论。张隐庵和他徒弟高世栻更是这个理论的提倡者之一,他们认为阳主气,阴主血,气为主,血为辅。气统摄一身之津血。阴血暴脱,阳气若存,不至于丧命,还有救。若阳气一脱,阴血虽充,也必定危在旦夕。笔者在实践中,认为这个理论比较正确,见过一些病危亡阳心衰的病人,投以大剂量姜附也是生死参半,不一定能救回。但如果是患阳明病,邪热即使来得猛烈,只要辩证无误,或用清法,或用下法,甚至可以与输液结合,都比较容易治愈,预后也较好,没有阴盛阳衰的病人处理起来麻烦,阴盛阳衰的病人预后普遍较差。


    2楼2023-11-02 19:40
    回复
      2025-07-24 03:03: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笔者认为虽然要重视阴阳平衡,但阳还是主导阴的,阴阳在人体内的工作机制就是阳主阴从没错。虽然阴阳在理论上的权重可以各占50%,但临证治病时一定要重视阳气
      (上述特指急症、重症、外感,不包括虚劳,虚劳要重视脾胃中气和阴血津液,慎用热药)
      阳行一寸,阴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停一刻。阳为阴之主,元阳与元阴在人身同步运行,但占主导地位的却是阳气。读伤寒论就能发现仲景在治病的时候非常重视坎阳和中气,即使用寒凉药,通常也会搭配炙甘草和大枣。在伤寒论里面,桂枝、附子、干姜的出镜率非常高,温法占了全书的2/3,仲景本人就是最擅长使用姜、桂、附的医家。
      但要注意一点:伤寒论主要适合拿来处理外感、急症、重症、怪病,所以药物偏性大一些没关系。如果是调养慢性虚损,病人身体处于平稳的消耗状态,脏腑气血皆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就不能只顾阳气了,必须要重视脾胃中气、养血、润阴,久服热药必伤人。
      《素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以说坎中真阳与脾胃中气是人身的立命之本。伤寒论原文:凡病,阴阳自合者,必自愈。郑钦安: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陈修园:良医之救人,是能分清阴阳,庸医之杀人,是错认了阴阳。经方三阴三阳的体系是基于阴阳展开的。阴阳最为重要,也很容易辩错。


      3楼2023-11-02 19:42
      回复
        后记:
        现在坊间自称火神派只知用热药的人属于学歪了,是火神邪道,代表就是刘XX,卢XX。但因为当代人阳气虚弱、阴寒内盛者较多,所以瞎猫碰死耗子的概率很大,用于急症、重症,有效率也不低。学者们要明白,坊间的火神派是个走火入魔的产物,只因碰巧撞上了一个阳气普遍不足的时代,应运而生。但某些不知变通,视姜附为蛇蝎的医者,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下自己的思维是否太死板?是否对热药的偏见太重?要牢记当热则热,当凉则凉的思想。
        祝味菊先生曾言:“吾非不用寒凉,今人体质浇薄,宜温者多,可清者少。浅薄之流,讥吾有偏,非知我者也。秦汉体格,去古已远,今人禀赋更薄,斫伤更甚,虚多实少,彰彰然也。壮实之人,能受清药;虚怯之体,只宜温养。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如果有一天世人不再滥用抗生素,不再滥用苦寒药,不再贪饮寒凉,注意保暖,那么姜附就会失去市场,自然不需要这东西了。


        4楼2023-11-02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