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21,257贴子:74,454,204
  • 8回复贴,共1

浅谈南京保卫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文: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犹豫自己应该写一个什么样子的文章去说明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单纯的记述整场战役中发生的事件和时间节点就显得非常的无趣。并且缺乏一手历史材料又会显得我的文章非常缺乏可参考性,记述战事的书大概满世界都能找到,那些书籍显然要专业许多,也更加准确的记录了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南京是国民党时期中国的首都,是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权力机关、教育机关和军事机关核心集中的区域,显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了。对于中日双方而言,南京的控制权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国民党来说,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在南京,中国的首都,总统蒋介石最喜欢的古城,国民革命的发源地等等名称都是南京在中国政府心目中的地位的代名词。而反观日军,自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一直都在伺机寻找和攻击中国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对于重要城市进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掌控和破坏。但前期作战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军的战斗意志不断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战事推进而逐渐上升。在这种局面下,日军希望可以通过攻陷南京,这样一来,不仅控制了华南地区,还通过占领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心中最为重要的城市来彻底摧毁中国人心中的反抗斗志。在双方的这种观念之下,中日之间围绕南京城的一场血战已经不可避免了。(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下,日军在南京沦陷后的大屠杀除了是日军军纪涣散和报复中国人之外,还有一层目的就是震慑中国军队和政府,使他们放弃抵抗。因此,南京大屠杀从这一点来看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一场为了击毁中国抵抗意志的必然事件。)
南京战役的起点我认为是1937年11月三日,在上海战役刚刚结束,上海、苏州、杭州多个地区刚刚或正在沦陷的时候,日军京都第16师团(师团长就是臭名昭著的中岛今朝吾,此人在战后的南京审判中被判处死刑)在江苏省太仓市的长江沿岸登陆,进而向南京地区前进。一路上日军不断地烧杀抢掠,强取豪夺,事实上在战役开始前,日军就已经暴露出其凶狠的面目了。根据日军士兵东史郎日记中就有相关记载。
南京城的城防工作是蒋介石格外重视的,早在1936年全面战争爆发之前,蒋介石就邀请了德国将领法肯豪森为南京城防工作做一些建议。当时的南京城防司令是谷正伦,但是在战时因伤在后方养病。谷正伦的同僚提出的意见就是比较传统的思想,即建设尽量厚重的城墙和壕沟并在墙后放上步兵以阻击日军的装甲部队。但事实上,在我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也对他的战略构想提出质疑,毕竟无法运动的城墙必然会成为日军炮兵和空军的靶子,但是脆弱的城墙也无法阻拦150毫米以上的炮火的直射火力,而且在被摧毁后的重建极为困难,因此只是一堆好看却不实用的设计。法肯豪森建议的部署方式是建设大量的机枪阵地,步兵支撑点和雷区等设计。虽然对于敌方的装甲部队的效果不明显,但是这种灵活的设计可以在战斗时有着多用途的功能,并且被炮弹击毁后的重建也相对容易和快速。蒋介石对于法肯豪森的建议表示支持,随即动工,围绕南京建设了许多半永久的防御工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德国军官的战略思想是远超过当时大部分的中国军官的,特别是在防御战和运动战中,中国军官缺乏战略构想,缺乏协调能力和单兵素质地下等种种问题就全部暴露出来。也许在不了解军事的人看来,城墙和壕沟是隔绝敌人的天然屏障,因此只要把墙修的高一些,厚一些,把壕沟挖的工整一些就算完成,但实际上,这些看起来高大威猛的东西连普通榴弹炮的直射都不一定可以承受。
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了当时中国陆军对于装甲部队的看法,在步坦协同已经非常流行的时代,中国军队依旧无法理解步坦协同是什么。在大部分中国士兵看来,坦克不是有装甲吗?那怎么还需要我们去保护...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军队。装甲部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数量过少,为了保卫南京,蒋介石调来了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部队第200师,装备的坦克也就是从国外进口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在出现故障后连零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使用时的不便利是显而易见的。
在装甲部队的使用上同样存在争议,在大部分外国军队和军官的战斗部署中,坦克和重武器都是集中在一起使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展现坦克和大炮的威力,但是当第200师运动到前线时,却被像切牛肉一样切成很多块,分给作战部队,有的领到一个连,有的则只有一个排。因此师长杜聿明在电台中得知这种荒谬的战斗部署后大发雷霆,但是其实这些作战部队已经是当时中国军队最精锐的部队了。
南京城防司令谷正伦因病撤回后方养伤,接替他的是唐生智。唐生智在国民革命时期也是军阀代表人物之一,在忠蒋和反蒋之间多次徘徊,多次参与反蒋行动,为此气得蒋介石发誓“:必要杀死唐生智。”但最终还是忠诚于蒋介石。蒋介石也算是没有亏待他,给了他个一级上将,出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被任命为南京城防司令。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3-11 21:45回复
    在另一边的长江边上,由于缺少渡轮,200师的装甲部队都只能停在江边准备安装炸弹就地炸毁,几个装甲兵在旁边看着安在坦克上的炸药心如刀绞,这是中国极为宝贵的坦克,却几乎没有什么使用就要被自己炸毁了。几个装甲兵相视一眼,对着安装炸弹的工兵说:“我们不走了。”
    随即开着坦克返回了南京城,在12月9日“不走了”这三个字带给人们无限的悲壮。后来,还真的有对这辆坦克的记载:在南京城沦陷后,在一队日军(约二十人)在搜索到南京城中央地区的时候,有一辆看起来已经报废的坦克停在路边,车上着着火,看起来已经报废许久了。日军看到后也没有在意,就从坦克身边走过。但当他们刚刚走过去,坦克的炮塔竟然缓慢的转动起来(这是一辆没有火炮的坦克,主武器就是重机枪)在日军毫无准备时突然开火,几十个日军随即全部毙命。随即,这辆坦克很快就被日军击毁,坦克内的士兵在打光全部子弹后牺牲了。没人知道这位士兵是谁,但他轻轻转动炮塔的咔嚓声却在历史的银河中不断地震荡,那声音震耳欲聋。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日军开始南京大屠杀后第二还是第三天,一个勇敢中国士兵在晚上,潜入了日军小队长和中队长睡觉的屋子内,用手枪杀死了十七或是十八个小队长和中队长。第二日早上,日军在屋子里找到了十几具日军军官的尸体。为了报复中国人,日军在第二天杀死了四五十个中国平民。
    后面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三十万中国百姓被日军杀死,南京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后来很多人讨论究竟谁应该为南京惨剧承担责任呢?唐生智显然就是最好的人选了。蒋介石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处罚唐生智,毕竟当时南京城防司令的职务本来就没有合适人选,唐生智算是在危急时刻主动站出来的,蒋介石对他还有些感激。同时,在战斗开始前,蒋介石也没有想到日军的残暴程度,因此还是放过了唐生智。唐生智在此时也十分懂事的提交了辞呈,希望回家种地,蒋介石当即应允。
    此役之后,国民政府的政府被日军所占领,随即扶持了伪政府汪精卫的南京政府,但是这个政府并不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武汉在1938年沦陷,但是那个战场的故事和南京则完全不同了。但是,事实上,中国军队的抵抗斗志并没有因为南京的沦陷而消失,反而极大的激发了中国军民对于消灭侵略者的意志。
    在南京被围前,南京的各大高等院校的学生和后勤部队就将保存在南京城内的历史文物,珍惜古迹,珍惜动植物甚至包括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标本经过陆路运往中国内地,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能看到这些单薄的学生背着沉重的包裹翻山越岭,走过崇山峻岭,带着中华文化的瑰宝,逃离战火与硝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还有一所大学的学生和教授逃难至中国西南在云南昆明组建了一所战时大学,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接下来,我想通过日本人的性格分析,来研究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这种惨剧发生。首先,我们要承认日本军队对中国平民百姓的屠杀是带有战略意图的,是为了打击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所做的杀戮,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接下来,我要讨论的是一些其他的因素。
    第一就是日本人的上下级的绝对服从理念。在日军中,甚至在日本普通平民的家庭里都是一样的,下级对上级是绝对服从和崇拜的,认为对方是自己的强大的存在,无论上级有什么要求,下级都需要无条件的服从和遵守。相反,上级也将这种现象认为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双方对于这种事情都是默认的。在南京,或是在中国,日军中最普通的士兵就是将自己当成了中国俘虏和平民的上级,因此自己对于中国人的处置是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平民就是日军士兵的下级,在日本士兵眼中,下级需要绝对服从上级,自然杀害也就很合理了。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完全,例如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松井石根曾对负责南京战役的军官下令释放十三万中国俘虏和平民,军官当即应允。但在第六师团再次询问如何处理俘虏时,得到的回复依旧是“攻击”。这种现象在高层比较频繁,但在中低层比较罕见。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二二六”兵变。
    第二就是日本人的性格存在一种奇特的矛盾,我认为是一种群体效应。当如果只有一个日本人或日本士兵以一个个体的形式出现时,他们是胆怯的,害怕的,非常老实且约束自己的。但是当他们以群体出现的时候,这种胆怯就荡然无存了,而展现出来的的则是无畏和凶狠。毕竟即使再后来被追究行为责任,也可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归结为日本军队的所作所为,个体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这种认知也给予了日本士兵杀人的勇气,提供了原谅自己的理由。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3-11 21:47
    回复
      2025-07-17 03:43:39
      广告
      写的很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19 12:38
      回复
        有个问题,国民政府不是迁都去的重庆吗?当时重庆作为陪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19 12:43
        回复
          史书只记载了37年迁都重庆啊,46年还都南京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6-19 12:44
          回复
            支持原创,写的不错。纠正一点,中岛今朝吾并没有被判处死刑,战争结束没多久就因为尿毒症和肝硬化死去从而逃脱了来华审判。
            中岛在汤山作战时被一颗炮弹炸伤,后来华中方面军参谋长冢田攻代表军方前去慰问他时,中岛阴郁的说了句,我已为这座城市设想了一种命运。
            看到这这句话时后背都感到一阵阵发凉。。。


            IP属地:江苏12楼2024-06-19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