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犹豫自己应该写一个什么样子的文章去说明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单纯的记述整场战役中发生的事件和时间节点就显得非常的无趣。并且缺乏一手历史材料又会显得我的文章非常缺乏可参考性,记述战事的书大概满世界都能找到,那些书籍显然要专业许多,也更加准确的记录了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南京是国民党时期中国的首都,是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权力机关、教育机关和军事机关核心集中的区域,显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了。对于中日双方而言,南京的控制权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国民党来说,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在南京,中国的首都,总统蒋介石最喜欢的古城,国民革命的发源地等等名称都是南京在中国政府心目中的地位的代名词。而反观日军,自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一直都在伺机寻找和攻击中国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对于重要城市进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掌控和破坏。但前期作战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军的战斗意志不断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战事推进而逐渐上升。在这种局面下,日军希望可以通过攻陷南京,这样一来,不仅控制了华南地区,还通过占领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心中最为重要的城市来彻底摧毁中国人心中的反抗斗志。在双方的这种观念之下,中日之间围绕南京城的一场血战已经不可避免了。(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下,日军在南京沦陷后的大屠杀除了是日军军纪涣散和报复中国人之外,还有一层目的就是震慑中国军队和政府,使他们放弃抵抗。因此,南京大屠杀从这一点来看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一场为了击毁中国抵抗意志的必然事件。)
南京战役的起点我认为是1937年11月三日,在上海战役刚刚结束,上海、苏州、杭州多个地区刚刚或正在沦陷的时候,日军京都第16师团(师团长就是臭名昭著的中岛今朝吾,此人在战后的南京审判中被判处死刑)在江苏省太仓市的长江沿岸登陆,进而向南京地区前进。一路上日军不断地烧杀抢掠,强取豪夺,事实上在战役开始前,日军就已经暴露出其凶狠的面目了。根据日军士兵东史郎日记中就有相关记载。
南京城的城防工作是蒋介石格外重视的,早在1936年全面战争爆发之前,蒋介石就邀请了德国将领法肯豪森为南京城防工作做一些建议。当时的南京城防司令是谷正伦,但是在战时因伤在后方养病。谷正伦的同僚提出的意见就是比较传统的思想,即建设尽量厚重的城墙和壕沟并在墙后放上步兵以阻击日军的装甲部队。但事实上,在我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也对他的战略构想提出质疑,毕竟无法运动的城墙必然会成为日军炮兵和空军的靶子,但是脆弱的城墙也无法阻拦150毫米以上的炮火的直射火力,而且在被摧毁后的重建极为困难,因此只是一堆好看却不实用的设计。法肯豪森建议的部署方式是建设大量的机枪阵地,步兵支撑点和雷区等设计。虽然对于敌方的装甲部队的效果不明显,但是这种灵活的设计可以在战斗时有着多用途的功能,并且被炮弹击毁后的重建也相对容易和快速。蒋介石对于法肯豪森的建议表示支持,随即动工,围绕南京建设了许多半永久的防御工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德国军官的战略思想是远超过当时大部分的中国军官的,特别是在防御战和运动战中,中国军官缺乏战略构想,缺乏协调能力和单兵素质地下等种种问题就全部暴露出来。也许在不了解军事的人看来,城墙和壕沟是隔绝敌人的天然屏障,因此只要把墙修的高一些,厚一些,把壕沟挖的工整一些就算完成,但实际上,这些看起来高大威猛的东西连普通榴弹炮的直射都不一定可以承受。
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了当时中国陆军对于装甲部队的看法,在步坦协同已经非常流行的时代,中国军队依旧无法理解步坦协同是什么。在大部分中国士兵看来,坦克不是有装甲吗?那怎么还需要我们去保护...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军队。装甲部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数量过少,为了保卫南京,蒋介石调来了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部队第200师,装备的坦克也就是从国外进口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在出现故障后连零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使用时的不便利是显而易见的。
在装甲部队的使用上同样存在争议,在大部分外国军队和军官的战斗部署中,坦克和重武器都是集中在一起使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展现坦克和大炮的威力,但是当第200师运动到前线时,却被像切牛肉一样切成很多块,分给作战部队,有的领到一个连,有的则只有一个排。因此师长杜聿明在电台中得知这种荒谬的战斗部署后大发雷霆,但是其实这些作战部队已经是当时中国军队最精锐的部队了。
南京城防司令谷正伦因病撤回后方养伤,接替他的是唐生智。唐生智在国民革命时期也是军阀代表人物之一,在忠蒋和反蒋之间多次徘徊,多次参与反蒋行动,为此气得蒋介石发誓“:必要杀死唐生智。”但最终还是忠诚于蒋介石。蒋介石也算是没有亏待他,给了他个一级上将,出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被任命为南京城防司令。
南京是国民党时期中国的首都,是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权力机关、教育机关和军事机关核心集中的区域,显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了。对于中日双方而言,南京的控制权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国民党来说,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在南京,中国的首都,总统蒋介石最喜欢的古城,国民革命的发源地等等名称都是南京在中国政府心目中的地位的代名词。而反观日军,自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一直都在伺机寻找和攻击中国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对于重要城市进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掌控和破坏。但前期作战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军的战斗意志不断没有减少,反而随着战事推进而逐渐上升。在这种局面下,日军希望可以通过攻陷南京,这样一来,不仅控制了华南地区,还通过占领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心中最为重要的城市来彻底摧毁中国人心中的反抗斗志。在双方的这种观念之下,中日之间围绕南京城的一场血战已经不可避免了。(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下,日军在南京沦陷后的大屠杀除了是日军军纪涣散和报复中国人之外,还有一层目的就是震慑中国军队和政府,使他们放弃抵抗。因此,南京大屠杀从这一点来看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一场为了击毁中国抵抗意志的必然事件。)
南京战役的起点我认为是1937年11月三日,在上海战役刚刚结束,上海、苏州、杭州多个地区刚刚或正在沦陷的时候,日军京都第16师团(师团长就是臭名昭著的中岛今朝吾,此人在战后的南京审判中被判处死刑)在江苏省太仓市的长江沿岸登陆,进而向南京地区前进。一路上日军不断地烧杀抢掠,强取豪夺,事实上在战役开始前,日军就已经暴露出其凶狠的面目了。根据日军士兵东史郎日记中就有相关记载。
南京城的城防工作是蒋介石格外重视的,早在1936年全面战争爆发之前,蒋介石就邀请了德国将领法肯豪森为南京城防工作做一些建议。当时的南京城防司令是谷正伦,但是在战时因伤在后方养病。谷正伦的同僚提出的意见就是比较传统的思想,即建设尽量厚重的城墙和壕沟并在墙后放上步兵以阻击日军的装甲部队。但事实上,在我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也对他的战略构想提出质疑,毕竟无法运动的城墙必然会成为日军炮兵和空军的靶子,但是脆弱的城墙也无法阻拦150毫米以上的炮火的直射火力,而且在被摧毁后的重建极为困难,因此只是一堆好看却不实用的设计。法肯豪森建议的部署方式是建设大量的机枪阵地,步兵支撑点和雷区等设计。虽然对于敌方的装甲部队的效果不明显,但是这种灵活的设计可以在战斗时有着多用途的功能,并且被炮弹击毁后的重建也相对容易和快速。蒋介石对于法肯豪森的建议表示支持,随即动工,围绕南京建设了许多半永久的防御工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德国军官的战略思想是远超过当时大部分的中国军官的,特别是在防御战和运动战中,中国军官缺乏战略构想,缺乏协调能力和单兵素质地下等种种问题就全部暴露出来。也许在不了解军事的人看来,城墙和壕沟是隔绝敌人的天然屏障,因此只要把墙修的高一些,厚一些,把壕沟挖的工整一些就算完成,但实际上,这些看起来高大威猛的东西连普通榴弹炮的直射都不一定可以承受。
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了当时中国陆军对于装甲部队的看法,在步坦协同已经非常流行的时代,中国军队依旧无法理解步坦协同是什么。在大部分中国士兵看来,坦克不是有装甲吗?那怎么还需要我们去保护...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军队。装甲部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数量过少,为了保卫南京,蒋介石调来了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部队第200师,装备的坦克也就是从国外进口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在出现故障后连零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使用时的不便利是显而易见的。
在装甲部队的使用上同样存在争议,在大部分外国军队和军官的战斗部署中,坦克和重武器都是集中在一起使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展现坦克和大炮的威力,但是当第200师运动到前线时,却被像切牛肉一样切成很多块,分给作战部队,有的领到一个连,有的则只有一个排。因此师长杜聿明在电台中得知这种荒谬的战斗部署后大发雷霆,但是其实这些作战部队已经是当时中国军队最精锐的部队了。
南京城防司令谷正伦因病撤回后方养伤,接替他的是唐生智。唐生智在国民革命时期也是军阀代表人物之一,在忠蒋和反蒋之间多次徘徊,多次参与反蒋行动,为此气得蒋介石发誓“:必要杀死唐生智。”但最终还是忠诚于蒋介石。蒋介石也算是没有亏待他,给了他个一级上将,出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被任命为南京城防司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