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风云4吧 关注:348,570贴子:10,746,937

回复:【纹章学】闲着没事聊聊俄罗斯帝国的盾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伯利亚王国,貂皮背景配以两只站立的黑貂,两只黑貂手握交叉放置的红色弓箭,箭尖朝下。这一形象源自1710年彼得大帝的法令,但正式规范化、并将其与俄罗斯其他王国盾徽并列放置则是根据1722年皮埃蒙特纹章学家弗朗西斯·德·桑蒂的建议决定的,此后一直沿用至1917年。此外,西伯利亚王国的盾徽是纯粹的“虚衔”,该形象几乎没有在帝国盾徽以外的地方出现过。黑貂也一直是西伯利亚地区的象征,至今仍有很多位于西伯利亚的行政单位在使用黑貂作为纹章。


IP属地:河南16楼2024-12-26 10:59
收起回复
    鉴于西伯利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太大,很多人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管理不了解,对西伯利亚王国的“管辖范围”很模糊,在此就简单说一下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行政管理。
    1598年,西伯利亚汗国末代大汗库楚汗的孙子阿尔斯兰·阿里被俄国人逮捕并送到卡西莫夫(EU4开局时梁赞旁边那块信绿的地),并被封为卡西莫夫汗,西伯利亚汗国自此完全被俄国征服。此后,原属西伯利亚汗国的领土划分给托博尔斯克军事管区管辖(注1),受喀山事务府(注2)节制,此时由于俄罗斯边界不断向东拓展,导致托博尔斯克军事管区边界并不明确,直至1629年,从中划分出了托木斯克军事管区,其东部边界才得以确定。
    由于西伯利亚事务发展迅速,俄国人认识到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西伯利亚地区,赋予其全权决定与西伯利亚有关的一切事务,于是在1637年,西伯利亚事务府从喀山事务府独立,全权负责西伯利亚地区行政、司法、军事、金融、贸易、采矿和其他问题,并在必要时负责与西伯利亚毗邻国家——清国以及蒙古诸部的外交关系。这种情况持续到1711年,俄罗斯行政机构改革,西伯利亚事务府的绝大多数职能被改组后的西伯利亚省接收,但事务府并没有被完全废止,仍保留了部分行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职能,直到1763年被彻底撤销。
    1708年,西伯利亚省成立,是俄罗斯帝国最初的8个省之一,此时的西伯利亚省面积十分庞大,囊括了现在俄罗斯乌拉尔联邦管区和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远东联邦管区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下辖维亚特卡、索利卡姆斯克(这两个二级省随后划归喀山省)和托博尔斯克3个二级省(注3)。
    此后随着该地区人口的增加,二级省也被进一步细分,而由于俄罗斯领土进一步东扩,西伯利亚省还包括了现今的雅库特共和国。
    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开展行政机构改革,西伯利亚省被不断拆分:1764年分离出伊尔库茨克省,1783年西伯利亚省改组为托博尔斯克省和科雷万省(注4),1804年托博尔斯克省拆分出托木斯克省,1805年伊尔库茨克省拆分出雅库茨克州,1822年托木斯克省拆分出叶尼塞省,1851年伊尔库茨克省拆分出外贝加尔州,1868年托博尔斯克省南部划给新成立的阿克莫林斯克省。至此,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地区的行政管理趋于稳定,很多省的边界至今还是俄罗斯行政区划划分的依据。

    1917年前的俄罗斯帝国行政区划,对应数字分别为:1.托博尔斯克省,2.叶尼塞省,3.托木斯克省,4.阿克莫林斯克州,5.伊尔库茨克省,6.雅库茨克州,7外贝加尔州
    注1:又译拉兹里亚德(俄语:разря́д),是俄罗斯帝国在新征服地区设立的以军事化管理为主的行政单位,通常起到过渡作用,18世纪初时,所有军事管区均已改制为省。
    注2:俄罗斯于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期间设置的一个地方机构,主要负责管辖当时俄罗斯东南部的领土。
    注3:俄罗斯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隶属于省,1775年废除。
    注4:1796年被伊尔库茨克省和托博尔斯克省拆分。


    IP属地:河南17楼2024-12-26 11:00
    收起回复
      2025-07-26 09:42: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阿斯特拉罕汗国,蔚蓝色背景配以一顶金色王冠,王冠下方是一把横向放置的拥有金色刀柄的东方弯刀。阿斯特拉罕汗国于1556年并入俄罗斯时,这座城市是俄罗斯的边境要塞之一,弯刀象征着对伏尔加河和王冠的守护,其东方造型暗示了俄罗斯面临的危险和敌人来自何处。此造型最早于1712年出现在阿斯特拉罕步兵团的旗帜上,现在的阿斯特拉罕州和阿斯特拉罕市仍在使用。
      盾徽顶部是“阿斯特拉罕王冠”,是1627为米哈伊尔沙皇制作的。不过,这一王冠在很长时间里错误的被人认为是费奥多尔三世为了纪念俄罗斯征服阿斯特拉罕和特穆塔拉坎而制作的,因此以讹传讹将其称为“阿斯特拉罕王冠”。直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历史学家才确定其真实出处,但该王冠仍被将错就错地沿用了“阿斯特拉罕王冠”的称呼,并与阿斯特拉罕盾徽搭配使用。


      IP属地:河南18楼2024-12-26 15:45
      回复
        9个王国级盾徽更新完毕,正好没什么人看,剩下的公国级盾徽就慢慢更了


        IP属地:河南19楼2024-12-26 16:01
        回复
          东北地区盾徽(Гербы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х Областей)
          由于这些地区通常有着较久远的历史,因此就分开来慢慢说。


          IP属地:河南20楼2024-12-26 16:22
          回复
            正中间是彼尔姆公国的盾徽,该国于1472年被莫斯科大公国征服,并于1505年被彻底吞并。彼尔姆盾徽以红色为底,上面是一只银色行走的熊,背上背着一本金色的福音书,上面有一个带有4道光芒的银色十字架。熊象征着该地区森林中繁多的动物种类,银色外表象征着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金属、盐、大理石等。同时,熊在当地科米人心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科米人为这种动物谱写了许多故事、歌曲和传说;福音书象征着东正教对此地带来的启蒙和教化;末端呈喇叭形的十字架和4道光芒代表了太阳,象征着俄罗斯对此地的保护和胜利。这一形象早在阿列克谢沙皇时代或1711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但正式得到确立,成为盾徽是在1783年。苏联时期,该纹章中的宗教要素被删除,直到1993年恢复原有样式,不过十字架周边的4道光芒被删除。

            上图分别是现在和苏联时期彼尔姆的盾徽


            IP属地:河南21楼2024-12-26 16:23
            回复
              左上角是维亚特卡公国盾徽,维亚特卡地区于1489年并入俄罗斯,其盾徽也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盾徽之一:在金色背景下,一只手从蓝色的云彩中向右伸出,穿着哄色的衣服,拿着红色的弓和箭,左上角有一个在4个末端带球的红色十字架。对于维亚特卡纹章的含义有几种假设,接受度最高的是弓象征着当地居民的主要职业狩猎。该纹章与其他13个俄罗斯纹章一起被纳入1557年伊凡雷帝的盾徽中,但当时只有弓箭,并没有云彩和十字架,这两个要素的出现大致出现在1626年,完全形成于1712年,并在1780年得到正式确立。苏联时期,维亚特卡省和维亚特卡市分别被改名为基洛夫州和基洛夫市(注1),盾徽样式也遭到更改,苏联解体后恢复原本样式,但基洛夫的名称得以保留。

              上图分别是现在和苏联时期基洛夫(维亚特卡)的盾徽
              注1:为纪念谢尔盖·米罗诺维奇·柯斯特里科夫,基洛夫为其本名,列宁格勒州委书记,他的遇刺直接导致了苏联大清洗,但至今真相仍不明晰。


              IP属地:河南22楼2024-12-27 09:57
              收起回复
                右上角是伏尔加保加利亚盾徽,绿色的背景配以行走的白色羔羊,羊手持十字架,十字架上挂有绘制着十字的红色旌旗。众所周知,伏尔加保加利亚原本是在伏尔加河中游的游牧国家,蒙古人入侵时将其完全摧毁,后来在其原址上建立起喀山汗国。喀山汗国被俄罗斯人消灭后,伏尔加保加利亚的头衔也随之落入沙皇的手中。1490时,伏尔加保加利亚的纹章仍是一直狮子,16世纪时,楚瓦什人(伏尔加保加利亚人的后代)开始大规模皈依东正教,其纹章也逐渐被羔羊所替代。带着十字架的羔羊象征着受难,带着旗帜的羔羊则象征了复活,同时,羔羊也代表了新的皈依者。原伏尔加保加利亚的土地现在属于鞑靼斯坦共和国和楚瓦什共和国,该纹章现今在这两地均已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纹章在传播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的谬误,1672年出版的《沙皇的头衔》(俄语:Царский титулярник)(注1)一书中,将纹章中的羔羊误认为了豹子,这是因为当时图像的绘制质量极差,使得羔羊身上卷曲的毛皮被当成了斑点,这一问题在18世纪末才得以勘误。

                上图为《沙皇的头衔》中绘制的伏尔加保加利亚纹章,要我说这也确实不像只羊
                注1:全称为《大主权书或俄罗斯君主的根源》(俄语:Больша́я госуда́рева кни́га и́ли Ко́рень росси́йскихгосуда́рей),是在沙皇阿列克谢的命令下编制的插图书,绘有大量俄罗斯君主的肖像和俄罗斯各地的盾徽。


                IP属地:河南23楼2024-12-27 15:39
                回复
                  2025-07-26 09:36: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左下角为鄂毕多尔斯克公国盾徽,银色背景配以黑色的行走狐狸。该形象最早出现于1672年《沙皇的头衔》中,并于1731年获得官方的正式确认。鄂毕多尔斯克顾名思义,指鄂毕河出海口周边的地域,大致为今日汉特-曼西自治区西北部地区,地处是汉特人(旧称奥斯恰克人)和曼西人(旧称沃古尔人)的家园。此地原住民长期以来以酋邦的形式存在,没能形成国家型社会,大约在1500年时,鄂毕多尔斯克诸酋长承认了莫斯科大公国对此地的宗主权,伊凡三世也开始自称鄂毕多尔斯克亲王。此后,俄罗斯人一直对此地采取松散的羁縻统治,直到1760后才开始进行直接管理,并大规模推行东正教。
                  鄂毕多尔斯克地区的统治中心是俄罗斯人于1595年建立的鄂毕多尔斯基要塞,此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了鄂毕多尔斯克市,1933年,随着苏联民族自治政策的推行,鄂毕多尔斯克根据当地语言改名为萨列哈尔德,意为“半岛上的房子”。而鄂毕多尔斯克公国盾徽至今仍是萨列哈尔德市的纹章。

                  上图为今日萨列哈尔德市纹章


                  IP属地:河南24楼2024-12-28 10:52
                  回复
                    右下角是孔迪亚公国盾徽,绿色背景上,站着一位头戴橡树叶花环、身穿橡树叶裙子,手持大棒的野人。孔迪亚公国位于孔达河和额尔齐斯河交汇处的地区,是金帐汗国崩溃后形成的几个曼西人部落联盟之一。1590年前后,俄罗斯人征服了孔迪亚公国,并将孔迪亚亲王的称谓加入到自己的头衔中,但在18世纪后半叶前,皇帝对此地都以羁縻统治为主。或许是出于文明发展程度的原因,此地相关文献较少,神圣罗马帝国男爵奥古斯丁·冯·迈尔贝格(Augustin von Mayerberg)在1661年奉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之名出使莫斯科时,这样描述孔迪亚:“孔迪亚与鄂毕多尔斯克相邻,领土由森林和河流组成,当地居民几乎都是游牧猎手,以动物的肉为食。他们杀死动物,并向莫斯科的君主进贡各种毛皮。”
                    孔迪亚盾徽形象最早出现于1672年《沙皇的头衔》中,这种森林野人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德国和丹麦的纹章中,象征着难以穿越的野生森林或野蛮人统治的地区。西伯利亚的森林丝毫不逊色于斯堪的纳维亚和德意志地区的森林,因此森林野人毫无疑问地也是象征着该地区的荒无人烟。实际上,俄罗斯人从科米人口中得知的曼西人旧称沃古尔人(俄语:вогулы),推测就是“陌生人、野人”的含义。不管怎么样,这一形象通常被解读为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含义,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森林野人的形象增加了很多新的阐释,比如芬兰人有时会将其与大力神联系起来。
                    或许是出于乌拉尔语系的亲缘关系,孔迪亚纹章的原型通常被认为是拉普兰盾徽,甚至在早期也和瑞典的拉普兰省盾徽一样,背景是银色,野人的皮肤是红色。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始,孔迪亚盾徽的背景逐渐从银色变为绿色,并于1857年正式确认为帝国盾徽中的样式。
                    孔迪亚公国的核心地区位于现今的汉特-曼西自治区的孔达区,孔迪亚公国的盾徽现已完全不使用,但在1995年汉特-曼西自治区选举盾徽时,曾有人设计出包涵森林野人形象在内的盾徽,最后遗憾落选。




                    上图依次分别为:瑞典拉普兰省纹章、芬兰拉普兰区纹章、落选的汉特-曼西自治区纹章、现今的汉特-曼西自治区纹章


                    IP属地:河南25楼2024-12-28 16:23
                    回复
                      补充一点关于喀山纹章的内容
                      喀山纹章中的黑龙名叫Зилант,通常翻译为济兰特,这一形象源于鞑靼人的传说。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济兰特的名字毫无疑问来自于鞑靼语елан/yılan,蛇的意思(哈萨克语жылан/jılan、阿塞拜疆语ilan、维语يىلان/yilan,均为“蛇”)。
                      济兰特可以追溯到古突厥民族的神话,有说法这是一条维持世界善恶均衡的蛇。历史学家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俄语:НиколайСтепанович Гумилёв)认为,该词源自古突厥人聚居的阿尔泰山脉山谷地区。同样能为此佐证的是,位于阿拉善盟的吉兰泰盐池通常被认为与济兰特是同源词,此地也是吉兰泰龙属的命名源头(学名:Chilantaisaurus)。
                      在俄罗斯早期绘制的纹章中能看到,济兰特有着鸟的身体和蛇的尾巴,事实上这是蛇怪(Cockatrice)的形象,很可能是俄罗斯人混淆了其概念导致的。根据考古发现,鞑靼人所绘制的济兰特更接近“长着翅膀的狗”,可能是源自蒙古人之前伏尔加保加利亚地区的狗崇拜,当时的伏尔加保加利亚人把狗当做守护神或是抵抗邪恶的护身符。
                      虽然源自古突厥神话,且关于济兰特的传说大多都相互矛盾,但在16世纪之前,鞑靼人对济兰特的形象总体持负面态度,金帐汗国及其后继者也从未将其作为纹章或标志使用过。简单来说,是伊凡四世在征服喀山之后,才按照欧洲传统将其当做象征加入到纹章中,可以说这一形象完全是俄罗斯人的发明,只是套用了济兰特的模糊概念。

                      现代喀山的纹章,可以看出已经没那么像鸡了。


                      IP属地:河南26楼2025-01-02 17:04
                      回复
                        接下来轮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地区盾徽(Гербы Княжеств и Областей Белорусскихи Литовских)了,查重率最高的一集。


                        IP属地:河南27楼2025-01-13 10:36
                        回复
                          正中央是立陶宛大公国盾徽,在红色背景下,骑白马的骑士右手举起利剑,左手持盾,盾上印有东正教十字。立陶宛的盾徽是有名的“柏康理亚”(俄语:Погоня,白俄罗斯语:Пагоня,立陶宛语:Vytis),这一形象虽然早在13世纪就有出现,但在立陶宛地区的正式使用通常被认为是1366 年, 当时,它是格迪米尼兹王朝的立陶宛大公阿尔吉尔达斯的纹章的一部分。大约在15世纪时,已被普遍被认为是立陶宛的国家象征,并于1566年的《立陶宛大公国法规》正式得以确立。与此同时,“柏康理亚”的名称也得以确定,该名称源于波兰语“追逐、追击”(pogonia,立陶宛语vytis为相同含义),阐述了盾徽中骑士的行为,追击敌人的骑士在立陶宛人看来,是保护祖国免受敌人侵害的象征。此外,由于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注1),柏康理亚在白俄罗斯地区也广泛运用,很多出自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地区的贵族也将其纳入家族的纹章中,如特鲁别茨科伊家族、霍万斯基家族等。目前,立陶宛共和国仍在以柏康理亚作为国徽。
                          比较有趣的是,盾徽中骑士手持的盾牌上印的东西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变动,最早的时候,盾牌上印的是格迪米尼兹之柱,这是格迪米尼兹家族的象征;卢布林联合后,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盾徽里,骑士有时会不持盾,持盾的情况下,有时印的是宗主教十字,有时则是洛林十字;立陶宛地区在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后正式并入俄罗斯帝国后,盾牌上的十字架又被统一改成东正十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除苏联时期外,则一直是洛林十字。


                          上图分别是印有格迪米尼兹之柱的柏康理亚和现代立陶宛国徽
                          注1:立陶宛大公国是由鲁塞尼亚人(白俄罗斯人的前身)作为统治阶层,立陶宛人作为底层的多民族国家。当时的立陶宛大公国不仅以白俄罗斯地区作为中心,统治阶层也操鲁塞尼亚语(有时也称西罗斯语)而非立陶宛语,事实上,立陶宛语直到16世纪才出现文字记载,首次作为官方语言则是要到1918年立陶宛独立之后。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白俄罗斯才是中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继承者。


                          IP属地:河南28楼2025-01-13 10:39
                          回复
                            左下角是波洛茨克公国盾徽,在白色背景下,骑黑马的骑士右手举起红色利剑,左手持盾,盾上印有东正教十字。右下角是维捷布斯克公国盾徽,在红色背景下,骑白马的骑士右手举起利剑,左手持圆盾。这俩放一起说,毫无疑问这两个盾徽都是源自柏康理亚,我没查到为什么和传统的柏康理亚有细节上的不同,不过推测应该是为了和立陶宛盾徽区别化,就和格鲁吉亚的圣乔治屠龙纹章也为了跟莫斯科的区别化一样。
                            现在的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仍在沿用柏康理亚作为州徽,且最新的2009年版本已修改回常见的样式。不过,同属维捷布斯克州的维捷布斯克市和波洛茨克市市徽则皆没有采用柏康理亚。

                            现在维捷布斯克州的纹章,虽然白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但柏康理亚的盾牌依旧采用了洛林十字。


                            IP属地:河南29楼2025-01-13 11:30
                            回复
                              2025-07-26 09:30: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左上角是比亚韦斯托克盾徽,盾徽被分为两半,上半部分是在红色背景下戴着王冠的白鹰,下半部分是在黄色背景下,骑黑马的骑士右手举起利剑,左手持盾,盾上印有东正教十字。比亚韦斯托克建立于立陶宛大公国时期,但在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该城市被划入波兰王国王冠领地的小波兰省。很显然,比亚韦斯托克地区的盾徽是波兰盾徽和立陶宛盾徽的结合,揭示了其历史和位于波兰和立陶宛边界的地理位置。
                              比亚韦斯托克纹章的形象最早出现于1809年,由亚历山大一世颁布。不过,早在1692年比亚韦斯托克便有了纹章的记录,此时的比亚韦斯托克属于波兰盖特曼(注1)布拉尼茨基家族,因此其盾徽通常与布拉尼茨基家族盾徽划上等号,为一只狮鹫。1749年,奥古斯特三世正式将狮鹫设为比亚韦斯托克的纹章,直到被俄罗斯吞并。
                              2024年,随着与俄罗斯关系的恶化,比亚韦斯托克发起了关于更换城市纹章的提案,理由是现有纹章是俄罗斯时期设立的,不符合波兰传统,提议换回布拉尼茨基家族的狮鹫纹章。对此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不少,目前这一提案仍在审议中。


                              上图分别为现在的比亚韦斯托克纹章和布拉尼茨基家族纹章。
                              注1:也译为黑特曼(波兰语:Hetman,乌克兰语:Гетьман),直译为“将领”之意。是15至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指挥官的头衔,地位仅次于君主。有些权势较大的盖特曼甚至兼任王冠大元帅、波兰首相等职务。


                              IP属地:河南30楼2025-01-13 15: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