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比如,当肝脏出现问题时,可能不仅有胁肋疼痛等局部症状,还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等情况,因为肝木克脾土,体现了脏腑间的密切联系。而且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像冬季要养藏,顺应自然来保养身体。
中医的“四诊”:
•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获取信息。比如脸色发黄可能提示脾虚,舌头红且舌苔少或许有阴虚内热的情况;看眼神能了解人的精神状态等。
•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声音洪亮有力一般表示正气充足,而声音低微可能是正气虚弱;口臭也许是脾胃有湿热,体臭可能与湿热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像是否怕冷或怕热、饮食情况、睡眠质量、大小便状况等,以便全面掌握病情。
• 切诊:主要是切脉,医生通过手指感受患者手腕部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虚、实等,浮脉可能提示外感病初期,沉脉常与里证有关,不同脉象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经络与穴位:
• 经络:如同人体内部的交通网络,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将脏腑与体表联系起来,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畅通则气血运行正常,人体健康,若经络受阻,就容易生病。
• 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节点,人体有众多穴位,各有功效。比如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常被称为“万能穴”,可用于缓解牙痛、头痛等多种疼痛;太阳穴(在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能改善头痛、头晕等不适。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学说:万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阴阳之分,比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健康状态就是阴阳平衡,一旦失衡就会生病,治病就是调节阴阳使其恢复平衡。
•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事物归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人体中脏腑也对应五行,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来阐释脏腑间的联系和病理变化。
中药小知识:
• 中药的炮制:是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目的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等。比如生地黄性寒,经过蒸制变成熟地黄后,药性就变得微温,功效也从清热凉血转变为滋阴补血。
• 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佐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烈性,使药起调和诸药等作用,合理的配伍能让药效更好发挥。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 中药汤剂:把多种中药材按一定配方组合后加水煎煮,服用汤汁,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调整用药,针对性强。
•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或艾灸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针刺是用特制的针具刺激穴位,艾灸则是用艾绒等制成的艾炷、艾条点燃后熏烤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等目的。
• 推拿按摩:医生运用手法在人体体表进行操作,像推、拿、按、揉等,放松肌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能缓解疲劳、治疗一些伤痛和慢性疾病。
中医的“四诊”:
•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获取信息。比如脸色发黄可能提示脾虚,舌头红且舌苔少或许有阴虚内热的情况;看眼神能了解人的精神状态等。
•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声音洪亮有力一般表示正气充足,而声音低微可能是正气虚弱;口臭也许是脾胃有湿热,体臭可能与湿热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像是否怕冷或怕热、饮食情况、睡眠质量、大小便状况等,以便全面掌握病情。
• 切诊:主要是切脉,医生通过手指感受患者手腕部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虚、实等,浮脉可能提示外感病初期,沉脉常与里证有关,不同脉象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经络与穴位:
• 经络:如同人体内部的交通网络,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将脏腑与体表联系起来,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畅通则气血运行正常,人体健康,若经络受阻,就容易生病。
• 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节点,人体有众多穴位,各有功效。比如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常被称为“万能穴”,可用于缓解牙痛、头痛等多种疼痛;太阳穴(在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能改善头痛、头晕等不适。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学说:万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阴阳之分,比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健康状态就是阴阳平衡,一旦失衡就会生病,治病就是调节阴阳使其恢复平衡。
•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事物归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人体中脏腑也对应五行,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来阐释脏腑间的联系和病理变化。
中药小知识:
• 中药的炮制:是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目的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等。比如生地黄性寒,经过蒸制变成熟地黄后,药性就变得微温,功效也从清热凉血转变为滋阴补血。
• 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佐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烈性,使药起调和诸药等作用,合理的配伍能让药效更好发挥。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 中药汤剂:把多种中药材按一定配方组合后加水煎煮,服用汤汁,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调整用药,针对性强。
•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或艾灸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针刺是用特制的针具刺激穴位,艾灸则是用艾绒等制成的艾炷、艾条点燃后熏烤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等目的。
• 推拿按摩:医生运用手法在人体体表进行操作,像推、拿、按、揉等,放松肌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能缓解疲劳、治疗一些伤痛和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