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吧 关注:26,621贴子:211,118
  • 3回复贴,共1

赵磊:卷空气是一种宿命——评《虚拟资本》(二)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续上帖:赵磊:卷空气是一种宿命——评《虚拟资本》(二)上
三、马克思的视角
迪朗在前言中说,“金融化不是附带现象。它是一个触及当代资本主义组织方式核心的过程。”也就是说,金融化并非处于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之外,而是一个内生于资本主义演化过程之中的事件。
迪朗在前言中还说,“虚拟资本代表着对尚未产生的财富的索取权。它的扩张意味着对未来生产的日益抢占。”窃以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为我们洞察金融化的本质,打开了一扇窗户。
我注意到,迪朗或许已经意识到了隐含在金融化背后的因果关系,因而他在前言中说,“本书的假设是:虚拟资本的繁荣也是悬而未决的社会和经济矛盾的产物。”
何谓“悬而未决”?其实就是马克思早就分析过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困境;何谓“社会和经济矛盾”?其实就是马克思早已揭示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由此引申出来的结论是:虚拟资本的繁荣不过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生产过剩的衍生物。
在这里,迪朗已经点到金融化的本质。然而不知为什么,迪朗到此也就戛然而止了。一直到该书结束,我也没看见他沿着马克思的这条逻辑展开旗帜鲜明的跟踪分析。
尽管如此,迪朗的方法论仍然是沿着唯物史观的进路展开的,由此得出的核心结论是:金融化并不是几个品行不好的投机商人搞出来的事情,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用迪朗的话说:
——“我们有理由认为,该职业(金融部门——引者注)对公共利益的贡献与它本身获得的天价报酬成反比。但诚如我们所见,用金融参与者的不道德行为来解释这场危机的任何做法都经不起分析。”
——“即使贪婪恶化不诚实在危机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狂热和金融泡沫也不能归结为个人道德或不负责任的问题。”
这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而且可圈可点。
四、有点喜剧
有趣的是,迪朗观察到金融化的演进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它允许与资本所有权相关的收入(利息、股权、股息、股票市场的资本收益、房地产收入)增加;其次,它带来了金融部门薪酬的上涨。”
与此相应的变化则有点喜剧:“所有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率都明显放缓。这一下降趋势与最富裕国家工业活动的下降以及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同时发生。”
为什么说“有点喜剧”呢?这里我顺手举一个例子。拙文第一集《“再工业化”能拯救资本主义吗?》(首发于昆仑策,见【相关阅读】)被红歌会网转发后,有人在拙文下面跟帖:
——“唱衰资本主义没有70年也有50年了吧?人家衰弱了么?依然是世界主流,依然是世界老大。相反的唱衰者反而这种老调常谈像念经一样的文章写了几十年你们不累么?纯粹没事找事浪费时间,老百姓早就不相信你们这些人了。”
都老年妇女了,看看脸上风干的柚子皮,数数越来越多的老年斑,跟帖这位却非说资本主义是18岁的花季少女,还年轻得很呐——这不是恶心人吗?
就算涂脂抹粉又拉皮儿能聊以自慰,可是一上台面就露怯了。瞧瞧当今的“世界老大”输不起就直接掀桌子,坐在地上蹬腿儿耍赖,脸上的脂粉噗噗往下掉。这“世界老大”当的,还有脸说什么“世界主流”,就这怂样当什么老大,主什么流?主你个头去吧!
迪朗说“所有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率都明显放缓”,这并非迪朗编造出来的趋势,而是有充分实证依据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迪朗观察到的相应变化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我建议,把迪朗概括的深刻变化与跟帖那位的“人家衰弱了么”做个比较,看看是不是“有点戏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20 17:38回复
    楼主保留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20 17: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