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na吧 关注:507贴子:3,567

冰夷恒都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去年5月份我工作太忙,没有在石峁吧完成《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第五十七条考核任务,即每30天内在本吧发贴或回贴一次或使用吧主管理工具,导致百度贴吧官方撤销了我在石峁吧的吧主管理权限。后来,我两次申请吧主都被百度贴吧官方拒绝。鉴于石峁吧已成为一些低水平的网络暴民和群氓相互攻讦的污秽阵地,今后我将逐渐转载我在石峁吧发表的一些重要帖子至本吧,并删除石峁吧原帖。)
《山海经 · 海内北经》载:“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昆仑之墟在考古学上对应的是石峁遗址,那么,“冰夷恒都”在考古学上对应的是哪个遗址?在此,我结合文献学与考古学两方面的材料,试着做一点史地考证。
《穆天子传》载:“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此处“无夷”,东晋学者郭璞注曰:“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即楼上《山海经 · 海内北经》中记载的“冰夷”。郭璞何以知《穆天子传》中的“无夷”即《山海经 · 海内北经》中的“冰夷”?《山海经 · 海内北经》“一曰忠极之渊”后的文本为“阳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显然,郭璞看出了《山海经 · 海内北经》的“阳污之山”即《穆天子传》的“阳纡之山”。
2006年12月8日,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文章《冯伯和毕姬——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M2和M1的墓主》。通读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铜器的铭文后,李零先生初步判断:倗伯即冯伯,冯伯是媿姓。关于河宗氏,李零先生提出:“河伯无夷,原来是沿黄河南下的鬼方之酋,后来,在民间信仰中变成黄河之神。《水经注·洛水注》引《竹书纪年》就有洛伯与河伯斗的传说。河伯之名,《庄子·大宗师》、《楚辞·九歌》、《山海经·海内北经》等书,也作冰夷、冯夷、冯迟,冰与冯,夷与迟,都是通假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部族首领是以冯为氏”。他还认为,河宗氏、冯氏和崩阝氏,说是三支,其实是同一来源。


IP属地:江苏1楼2025-01-21 12:36回复
    2015年6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著名考古学家蔡运章先生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商周倗国铜器与河伯冯夷国族——兼谈山西降县西周倗国墓地的族属问题》。蔡运章先生认为,商周金文中的倗国,就是著名的河伯冯夷以及后来在其故地上居住的媿姓国族。
    河伯冯夷是夏商西周时期居住在黄河中游沿岸的著名国族,本是远古时代用葫芦来泅渡黄河的古老国族,倗国的得名与河伯冯夷的名义密切相关。因其始祖熟悉黄河水性,为人乐善好施,死后就被尊为主管黄河的水神,这就是冯夷被尊为河伯的缘由。
    古本《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緜臣也。”这是说殷族首领王亥被有易氏当作宾客却肆意淫乱,有易国君緜臣杀了王亥。因此上甲微从河伯那里借来军队征伐有易氏,把有易国灭掉,杀了有易氏的国君緜臣。夏代末年,冯夷劝说费昌弃夏归殷。张华《博物志》卷七《异闻》载:“夏桀之时,费昌至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于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于是费昌徙族归殷。”这些故事大约发生在夏代中晚期,由此说明河伯与商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殷墟甲骨文里,商王常对“河”进行隆重祭祀的重要缘由。


    IP属地:江苏2楼2025-01-21 12:38
    收起回复
      这些古今学者的史学观点也为新一代的青年才俊附议。2008年夏天,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沈长云先生(即提出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的第一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张海的学位论文《怀姓九宗研究》通过答辩。张海在《怀姓九宗研究》中提出,依据考古及文献资料,鬼族不是由西方迁来,它也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族群。虽然我们还一时搞不清鬼族源于何种考古文化,但能确切知道他们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居住在今山西南部,而且鬼族在传说时代就已经和中原各族发生联系。在文献中,我们发现鬼族奉黄河之神河伯(亦称河宗)冯夷为始祖,也就是说鬼族可能崇拜河神。
      从东晋至当代,从郭璞、李零、蔡运章至沈长云和张海师徒,这些杰出的学者们都已从传世文献的研究中发现倗伯即冯伯,冯夷即河伯、河宗氏、无夷、冰夷。冯夷以媿为姓,原是沿黄河南下的鬼方之酋,为黄河水神的主祭者。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冰夷为鬼方的先世,也是以媿为姓。冰夷恒都应是夏商时期媿姓部族恒久的都邑,它应是鬼方和冯夷的祖庭。那么,冰夷恒都在哪里?


      IP属地:江苏3楼2025-01-21 12:41
      回复
        1980年,编剧张映文同摄制组来到陕北高原,准备拍摄一部名为《扶我上战马的人》的电影。他们沿着清涧县境内的无定河岸选景。墚峁上那堵横亘南北、用石碴和泥土垒砌的长墙引起了张映文的注意,特别是乱石堆里随意散落的陶片,在夕阳中反射出古老的光芒。村里人说,那时候这一带盗墓者猖獗。他们带走了完整的陶器,将破碎的陶片就地丢弃。
        电影拍摄结束后的第二年,张映文又回来了。这次同他一起来的不是摄制组,而是让古城重见天日的考古队。经初步勘探,他们的发现引起了陕西考古研究所(即今陕西考古研究院)的高度重视,设立了课题,以清涧商周青铜器为重点,进行考古调查发掘。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李家崖文化。古城遗址成为首次在晋陕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1983年,经初步认定:该遗址上限相当于殷墟商文化分期第二期,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
        1987年,陕西考古研究所吕智荣先生在《文博》杂志发表了论文《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陶文考释》,将李家崖古城出土陶片的一个字释读为“鬼”字。李家崖古城由此被认为是商代鬼方的都城遗址。


        IP属地:江苏4楼2025-01-21 12:42
        回复
          根据前述学者们论证的鬼方即河伯无夷或冰夷的结论,如果李家崖古城是商代鬼方的都邑,则李家崖古城应是冰夷一重要都邑。《山海经 · 海内北经》所言的“昆仑虚南所”附近的“冰夷恒都”应是位于黄帝的都城昆仑之丘以南的一处卫所或卫城,为拱卫昆仑之丘南面的门户。

          查阅地图不难发现,清涧县李家崖古城遗址位于神木市石峁遗址的正南微偏东方向,两地直线距离为166.5公里。考虑到李家崖古城遗址为李家崖文化或鬼方文化即冰夷文化的代表遗址,并结合《山海经》关于“冰夷恒都”在昆仑虚南所即石峁遗址以南的记载,我认为李家崖古城应是《山海经》中的“冰夷恒都”。


          IP属地:江苏5楼2025-01-21 12:44
          回复
            2022年6月启动发掘的寨沟遗址与李家崖古城遗址一样,也位于清涧县,初步认定寨沟遗址为一处非常典型的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遗址。今年3月,寨沟遗址入选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近一年来,寨沟遗址考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该遗址包括寨塬盖核心区、后刘家塔大型贵族墓地、鱼塔梁小型墓地、瓦窑沟大型贵族墓地。其中,刘家塔墓地发现一座甲字形大墓,瓦窑沟墓地发现九座甲字形大墓。迄今中国及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双辕车正是发掘于瓦窑沟墓地。我认为,后刘家塔大型墓地和瓦窑沟大型墓地应是冰夷(即鬼方)的贵族墓地,瓦窑沟墓地发现中国及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双辕车,说明车马从欧亚草原向中原地区的南传与以冰夷或鬼方为代表的戎狄族群有关。
            吕智荣先生认为,以陕西神木的石峁为中心,一度活跃在冀、晋、陕北部及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古狄人是黄帝的后裔。至商代晚期至宗周时期,以陕北清涧李家崖遗址为代表的鬼方部族的兴起代表了古狄族的再次崛起。韩建业认为李家崖文化是石峁文化(韩建业称之为老虎山文化)的继承者,何驽认为李家崖文化和鬼方是崩溃后的石峁集团留在当地的后裔。
            根据这三位考古学家的观点,我们不难推证,李家崖文化人群即鬼方极可能是石峁集团统治者的直系后裔。如果说李家崖古城是冰夷(鬼方)的祖庭,那么,石峁古城则是冰夷(鬼方)更早的祖庭。这也就解释了周穆王昆仑之丘旅程的向导为什么是河宗氏柏夭了,河宗氏本是鬼方之酋,石峁古城即昆仑之丘,柏夭对昆仑之丘和黄帝之宫自然是熟悉的,因为那本是他祖先的老宅。


            IP属地:江苏6楼2025-01-21 12:46
            回复
              孙周勇通过体质特征、古DNA和食性的分析,发现石峁遗址中那批被杀掉的人接近夏家店下层文化一些人群的特征。刘国祥发现石峁皇城台南护墙中石雕的卷曲纹图案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彩绘陶中的图案如出一辙,辽西地区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内的多处遗址发现的口簧都受到石峁骨质口簧影响。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分布于燕山山地、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青铜时代的农耕文化,略晚于龙山文化,这说明石峁集团的敌人之一为来自其东北方或者东部地区的农耕人群。
              石峁遗址南面的黄土高原是我国旱作农业的核心区,作为牧业族群,石峁集团也要防范南面人口庞大的农耕人群的反抗。李家崖古城作为守护昆仑之丘南面的门户,石峁古城最高统治者不会将镇守如此重要的军事要塞的权力交给家族外的成员,李家崖古城贵族们的鼻祖最可能是某任石峁最高统治者的弟弟,他相当于后世皇室家族的亲王,如: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前为晋王,皇太极之弟多尔衮封为和硕睿亲王,近代最著名的亲王是恭亲王奕訢,他是咸丰帝的异母弟。
              东汉王符在《潜伏论 ▪ 志氏姓》中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大吉之姓”,可知媿姓家族世系的演化路径为冰夷(冯夷、无夷)->河宗氏(河伯)->鬼方->怀姓九宗(倗国、㝬国等)->赤狄(潞氏、皋落氏、甲氏等),他们原是石峁统治者家族的一小宗(即亲王家族),但发展得比较繁盛,而石峁统治者家族的大宗世系则另有所属。


              IP属地:江苏7楼2025-01-21 12:46
              回复
                《潜伏论 ▪ 志氏姓》又有“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黄帝”,清代汪继培在《潜夫论笺》中注此句云:“‘短’当为‘姮’。上云‘姮姓白狄’是也。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可知汪继培认为犬戎亦是姮姓,并引用《山海经 ▪ 大荒北经》的记载暗示白犬即白狄。沈长云先生亦主此说,他明确指出白犬就是白狄。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的史实在《史记》、《国语》和《汉书》中皆有记载,所谓四白狼四白鹿应是以白狼和白鹿为名的八个犬戎氏族。上古“狼”与“犬”通用,犬戎的四白狼氏族印证了《山海经 ▪ 大荒北经》中犬戎出自白犬(白狄)的记载。西晋杜预注《左传》曰:“鲜虞,白狄别种”,结合犬戎出自白狄而白狄出自黄帝的祖源记载,我们可以推理出鲜虞亦出自黄帝。这个结论有音韵学的一个旁证可以支持,“鲜虞(xianyu)”与“轩辕(xianyuan)”音同,这不仅说明继承“轩辕”名号的鲜虞氏出自黄帝,也说明鲜虞氏是黄帝家族的大宗。
                作史者一般将大量笔墨花费在帝王家族的大宗世系上,而小宗世系着墨很少,甚至没有记载。古文献没有一处记载河宗氏媿姓赤狄家族是黄帝的后裔,说明他们确应是小宗的亲王家族。《潜伏论 ▪ 志氏姓》“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黄帝”,《山海经 ▪ 大荒北经》“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这两处重要记载明示了石峁统治者家族的大宗世系的演化路径为苗龙->融吾->弄明->白狄->犬戎氏和鲜虞氏->中山国。


                IP属地:江苏8楼2025-01-21 12:47
                回复
                  由此可知,黄帝的后裔演化出两支戎人大系:白狄系和冰夷系,我们不妨称前者为姮姓之戎,后者为媿姓之戎。商代的氏族皆称“方”,媿姓之戎在商代被称作鬼方,由此推测,甲骨文中出现的“亘方”可能是姮姓之戎在商代的名号。依照《山海经 ▪ 大荒北经》的说法,姮姓之戎即白狄的祖先是弄明和白犬,那么,媿姓之戎的祖先应是弄明或白犬的弟弟,他或是首任河伯,即第一位黄河水神的主祭者。
                  2021年2月13日,我曾经在新浪博客发表过《黄帝祖孙三代在Q1a1-M120分化树上的位置》一文,分析了黄帝世系最初三代对应的父系单倍群,该文在本吧有转载,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9432687449。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黄帝对应的是Q1a1a-M120下游的F1626,那么,姮姓之戎和媿姓之戎分别位于Q1a1-M120分化树上的哪个位置?


                  IP属地:江苏9楼2025-01-21 13:41
                  回复
                    如果将一支父系树上各位点人口的多寡作为判断该家族大宗世系的标准,按照23魔方Y遗传标记树统计的Q-M120下游现代测试样本的数量,Q-M120家族的大宗世系显然在Q-M120-Z19154-F1626-Y560-Y542-F4528这一主脉上。

                    然而,F4528下游的大宗世系是哪一支?对此,我有些犹豫。因为F4528下一级有两个人口最多但数量又比较接近的支系:Y565(1391人)和MF1641(1584人)。依照《山海经 ▪ 大荒北经》的记载,姮姓白狄(白犬)是黄帝的第四代后裔。以F1626对应黄帝,姮姓白狄的始祖应在F1626-Y560-Y542-F4528-Y565或MF1641这一级上。黄帝后裔中发展得最为繁盛的两支戎人大系应指向的是F4528的儿子中人口最多的Y565和MF1641。那么,Y565和MF1641哪一个是姮姓?哪一个是媿姓?


                    IP属地:江苏10楼2025-01-21 13:46
                    回复
                      如果遵照我喜用的以人口多寡作为判断大宗世系的标准,代表黄帝家族大宗世系的姮姓白狄鲜虞氏应在人口更多一些的MF1641上。一般说来,以人口多寡判断大宗世系是屡试不爽的,譬如,圈内普遍推测汉景帝在Oα1-F254下人口最多的F813支系上,而不可能在人口较少的疑似楚元王刘交家族的MF22支系上。又譬如,Oβ1-F152支系的人口大宗在F504-F700-CTS7300-F14475-F15657这一主脉上,很可能代表的是姬姓周族从后稷、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成王的家族谱系(更多详情,请参阅本吧精华贴《从姓氏和地理分布初探Oβ1-F152与周族姬姓的关系》,链接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8597422624)。但这一判断标准也有失效的时候,譬如,以O1a-F619对应楚国君主熊渠,我认为熊渠之后的楚世家大宗世系应在人口第二多的FGC66168支系上,而非人口第一多的越国世系F656支系上(更多详情,请参阅本吧精华贴《中国青铜时代第一大父系O1a1-F492的深度解》和《楚世家王族父系O1a1-F492-MF15014的论证—从季连到楚昭王》,链接地址分别是:https://tieba.baidu.com/p/7955785356https://tieba.baidu.com/p/8492056219)。
                      除了人口数量,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别的证据证明MF1641是姮姓白狄?


                      IP属地:江苏11楼2025-01-21 13:49
                      回复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从我国云南省的一个著名少数民族谈起。纳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的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关于纳西族的族源,学术界普遍的倾向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藏缅语族的起源地在我国西北,尤其是陕甘宁青地区,这应是语言学界和分子人类学界的共识。因此,纳西族的上层统治者为北方起源应是大概率事件,但说他们起源于古羌人,我认为是有一定偏差的。


                        IP属地:江苏12楼2025-01-21 14:12
                        回复
                          谈到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丽江市,云南的地方志往往将其与一种动物联系。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中说“白狼即今丽江也”,清代乾隆和光绪两度纂修的丽江府志中,两次都说到“白狼即丽江也”。
                          为什么丽江是白狼?我们查之史料,便可恍然大悟。
                          《后汉书 ▪ 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国朱辅,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数岁,宣示汉德,威怀远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盘木、唐菆等百馀国,户百三十馀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辅上疏曰:“臣闻《诗》云:‘彼徂者岐,有夷之化。’传曰:‘岐道虽僻,而人不远。’诗人诵咏,以为符验。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路经邛来大山零高阪,峭危峻险,百倍岐道。襁负老幼,若归慈母。远夷之语,辞意难正。草木异种,鸟兽殊类。有犍为郡掾田恭与之习狎,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今遣从事史李陵与恭护送诣阙,并上其乐诗。昔在圣帝,舞四夷之乐;今之所上,庶备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录其歌焉。”说的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益州刺史朱辅经营有略,使得汶山以西的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国慕化归义,奉贡称臣。白狼王和唐菆作歌诗三章,朱辅令人翻译,献给了汉明帝。
                          益州是汉代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范围大概包括今四川东部、重庆、贵州北部等地区,而汶山即岷山山脉。我们从《后汉书 ▪ 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可以得知,东汉初年的川西地区有一个名为白狼的西南夷小国。由此可知,云南地方志中所说的“白狼即丽江也”的“白狼”指的应是古白狼国。近代有学者考证, “白狼”就是古代的纳西族。


                          IP属地:江苏13楼2025-01-21 14:25
                          回复
                            成书于东汉的《东观汉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光武帝至汉灵帝时期的历史。《东观汉记 ▪ 传十五 ▪ 莋都夷》中,对朱辅献给汉明帝白狼王等所作歌诗三章的史实也有记载:“朱酺,明帝时为益州刺史,移书属郡,喻以圣德,白狼王等百馀国重译来庭,歌诗三章,酺献之。”
                            对于这首白狼王等所作《远夷乐德歌》,《东观汉记 ▪ 传十五 ▪ 莋都夷》有记录:“远夷乐德歌诗曰:堤官隗构,魏冒逾糟。罔驿刘脾,旁莫支留。徵衣随旅,知唐桑艾。邪毗课诸,推潭仆远。拓拒苏便,局后仍离。偻让龙洞,莫支度由。阳雒僧鳞,莫稚角存。远夷慕德歌诗曰:偻让皮尼,且交陵悟。绳动随旅,路旦拣雒。圣德渡诺,魏菌度洗。综邪流藩,莋邪寻螺。藐浔泸漓,菌补邪推。辟危归险,莫受万柳。术叠附德,仍路孳摸。远夷怀德歌诗曰:荒服之仪,犁籍怜怜。阻苏邪犁,莫砀粗沐。罔驿传微,是汉夜拒。踪优路仁,雷折险龙。伦狼藏幢,扶路侧禄。息落服淫,理历髭雒。捕茞菌毗,怀稿匹漏。传室呼敕,陵阳臣仆。”
                            《远夷乐德歌》全诗共3章44句,每句4字,共176字。每句有相对的汉字译音,句数字数与原文相同,通篇诗歌都有汉文和白狼语的汉字译音。 汉代用“白狼语音”记录的《远夷乐德歌》与今日之纳西语吻合,被认为是用藏缅语族语言记录的最古老的诗歌。


                            IP属地:江苏14楼2025-01-21 15:18
                            回复
                              “远夷乐德歌”也被后世称为“白狼王歌”,“白狼”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往往指向的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武力强大的游牧氏族。《史记 ▪ 匈奴列传》“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又《后汉书 西羌传》:“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上古“狼”“犬”通用,对照《山海经 ▪ 大荒北经》说犬戎出自白犬(白狼),我们一般认为以白狼为氏号的族群应是出自犬戎。因此,后世的研究者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白狼国起源于古老的猃狁(即犬戎)可能性极大。
                              关于由古代纳西先民建立的东汉时期白狼国的具体位置,据考证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其属地包括今雅砻江以西的白玉县(含今日的山岩地界)等地区,与雅砻江东边的牦牛国相邻。


                              IP属地:江苏15楼2025-01-21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