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7,742贴子:73,859,810
  • 10回复贴,共1

探究秦帝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底层经济逻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开启了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灭国兼并模式。面对惨烈的生存环境,偏居西部蛮荒之地的秦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以耕战为手段,军功序爵为激励机制,把秦打造成了一架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短短数十年间伐灭六国,一统天下。“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真可谓其兴也勃焉。然而短短十数年就"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貌似强大的帝国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其亡也忽焉。
古人在总结这段历史的经验时就短短几个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虽不乏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欠缺了些。
两千多年后,西洋花旗国大统领柯林顿有句名“笨蛋,重要的是经济!”大家不妨从成本收入角度探讨一下秦之兴亡的底层逻辑。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25 11:02回复
    战争,就算是扩张性的战争也是有成本的,当战争的收益能够覆盖全部成本并带来收益时,耕战国策才能长期坚持,军功序爵制度才能有效运行。
    灭六国之前,秦所发动的战争能够做到“今日割三。城,明日割五城”,通过战争,将士们得到了爵位土地银两女人,君王得到了城池人口,每场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财神的胜利,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形成了一个越打越强,越强越打的正反馈循环。
    相反,秦灭六国之后,东面是大海,北面西面是大漠,南方是烟瘴丛林,举目四周,已无可农耕的膏腴之地了,纵使打赢了战争,战争的收益无法覆盖成本,军功序爵制的激励机制和阶屋流动功效已然丧失,而战争的成本却得由底层民众来承担。此时若依旧坚持商鞅变法以来的耕战国策和军功序爵制度,帝国的崩溃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25 11:33
    回复
      白起或死于大秦版的以刑化债。
      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赵卒,胜利是空前的,对应的秦王应该兑现的赏赐也是海量的是空前的,而战争胜利所获不过区区上党一城。若是严格按军序爵进行封赏,秦王会赔掉底裤彻底破产。为了能兑现赏赐,增加收益,秦王遂强令白起攻伐邯郸,正好白起拒绝,被秦王赐死。人死债消,秦王趁机摆脱了信用危机。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25 12:07
      回复
        已阅—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25 13:03
        收起回复
          秦之二世而亡,实乃是对耕战机器的坚持。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25 18:32
          回复
            秦亡于对耕战的坚持,清亡于废除科举。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04 12:07
            回复
              再从秦的底层士兵的角度来分析分析。出土的黑夫和惊的家书里,兄弟俩在外征战,最关的是自己的军功兑现情况:“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所谓“王于兴师,修我矛戈。”“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并非历史的全部。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04 12:28
              收起回复
                如果黑夫和惊是在秦统一后在蒙恬手下的长城兵团服役。一眼望去,不是草原就是大漠,整年下来连敌酋的一颗脑袋影子都看不见,更别说杀敌立功,赢得爵位封赏。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一点也没有,黑夫和惊们还会安心服役吗?谁不愿意去过老婆孩子热坑头的日子?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05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