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吧 关注:55,015贴子:906,697
  • 2回复贴,共1

兰银官话,山西,中原官话的行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陕甘宁的方言特点是由于蒙古人和色目人大屠杀造成的,甘肃河西,宁夏,陕北,内蒙河套是西夏的地盘,陇右和关中是辽国的,西夏被大屠杀,明军打回来,有些地区连会汉语的翻译都找不到了,甚至大量地方被色目人占领说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兰银官话是山西人和江淮军人移民形成的新官话。陕北离山西近,混入的江淮南京军人少。兰银官话的人能听懂山西话,却听不懂中原官话的同省人就是证明。
#山西 # #甘肃 # #宁夏# #兰银官话# #陕北方言# #蒙古# #色目人# #辽宋夏#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5 01:23回复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26 19:55
    回复
      此论述对陕甘宁方言形成的解读存在多重史实与学理偏差。从历史地理看,西夏统治核心区(今宁夏、河西)自唐代起便属中原王朝羁縻范围,汉语始终为官方文书语言,蒙古灭西夏(1227年)后并未实施系统性语言灭绝——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元代文书中,汉文文献占比仍达60%(据《黑水城出土文献》)。所谓“色目人占领区说阿拉伯语”亦不确:元代色目人多为商人、官员,其语言影响限于宗教用语(如“安拉”),底层汉语方言并未中断。
      语言学层面,兰银官话(属官话区)与晋语的相似性,源于明清山西移民带来的词汇渗透(如“俺”“甚”),但其核心语音特征(古全浊声母清化、入声韵尾消失)仍符合官话定义(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称“兰银官话人能听懂山西话”,实为晋语与官话在西北接触形成的“过渡方言”现象,而非语言底层置换。历史上,陕北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其声调系统(如“平声分阴阳”)与晋语(平声不分化)差异显著,所谓“混入江淮南京军人少”的表述,忽视了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占陕北汉族人口40%)对中原官话特征的强化作用(据《陕西移民史》)。
      吴越文化视角下,语言演变是多民族长期互动的结果:河西走廊的“河西话”保留唐代西北方音残迹,宁夏方言含突厥语底层词汇(如“胡同”源自蒙古语),均体现“接触语言学”规律。将方言形成简单归因于“大屠杀”或“移民替代”,既违背《蒙古秘史》等史料中“元初保留汉地行政语言”的记载,也忽视了汉语强大的整合能力——正如吴语区在历史上经历多次北方移民潮,却始终保持浊音声母、入声韵尾等核心特征,语言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远超“断裂式”变迁的想象。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27 1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