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还想考985?做梦吧!——被嘲讽的那天,我在图书馆默默在计划本上写下:400分,我要打所有人的脸。
一年后,我以初试第二的成绩上岸某985,数学131、专业课136,总分397。这篇帖子,我会把从垫底学渣到逆袭985的核心方法全部公开。
树立学习认知:
1.执行力翻倍:用“任务制”榨干学习效率
别用学习时 间长短衡量努力,改用任务清单制例:精确到“今天数学完成660六十道题”,完成目标后再休息,拒绝学习时长自我感动。
2.总分最大化:拒绝死磕带来的边际效应
如果数学140→145要200小时,英语40→70只要50小时,你选哪个?最后1个月,我每天3小时狂补英语,总分直接拉高15分。高分段学科容错率极低,与其赌运气,不如稳扎稳打!
3.刨根问底:从“知识消费者”到“知识创造者”
当老师告诉你一个公式定理的时候,一定要在脑子里想:为什么要有这个公式,公式怎么来的,用这个公式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并且当老师告诉你公式的时候,公式的前提条件比公式本身更加重要。而这些的本质都是要求我们能知道一切公式的底层内容到底是什么,当你真正了解底层之后你自然就会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不自觉的浮现做法。
4.慢就是快:构建解题的“元认知系统”
当你思考的越深入时,你的进步速度就会越快。当你认真深挖一道题的时候你才能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也就是做题的过程也是和出题人的对话。你要知道的是他这里想问你的是什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题目的答案。
5.刻意背诵:打造大脑的“快速反应部队”
许多理工科学生将公式记忆视作“思维僵化”的代名词,殊不知那些看似复杂的综合题,本质上也只是基础公式的排列组合。
在做题的时候去看公式就是你学习低效且让你无法形成流畅思路的罪魁祸首。在这里我建议在每天开始学习之前都可以前默写一遍重要公式。
详细数学时间规划:
基础阶段(六个月)
本科高数几乎没基础的我,从武忠祥老师的零基础高数课程开始。每节课后立刻动手把同济教材对应的章节课后题完成。
接下来继续听武忠祥老师的高数基础课,遇到例题就暂停自己先解,常常两小时的课要花三小时消化——直到确保每个推导步骤都亲手推演过。当每节课结束之后我都会将重要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并且配套完成真题真刷1987—2008对应章节的题目。
在结束了高数基础篇的学习后,紧接着完成了660高数部分。(在经过这样扎实的学习后,我一刷660高数部分的正确率到达了83%)
最后跟完张宇老师的线代基础课,并且配套练习1800+1000的线代部分。
五月中旬的某天,15年真题提前一小时答完,对答案发现只错了一个计算题。看着142分的卷子,那些清晨7点对着泰勒公式发愣的日子突然有了意义,当晚就把原定的211院校改成了985。
强化阶段(三个月)
强化阶段是解题思维的重塑期。在这个阶段不应该在按照章节去学习数学了,而是按照题型总结归类。
我将数学知识按照题型分类,并且每类题型下都应记录下易错的细节。在学习的课程的同时二刷对应章节的660和线代遗留的错题,并且三刷1987错题。
在完成高数的强化学习和660的二刷之后,我就开始跟着姜小千老师开始了线代强化。同时我也开始刷李林老师的880题。
冲刺阶段(三个月)
进入冲刺阶段后就是大量的模拟卷加真题。我近乎每天会完成一套试卷,与此同时每天抽出一个小时二刷三刷先前写过的练习册错题。(这里建议是做三天卷子留一天时间去复盘错题。并且对于真题应该尤其重视,应该建立专门的错题本去记录思路,一定要全部吃透)
最后我想说从被嘲讽的学渣到逆袭上岸,我证明了400分不是梦。愿每一个不甘平凡的你我,都能在下一个夏天,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年后,我以初试第二的成绩上岸某985,数学131、专业课136,总分397。这篇帖子,我会把从垫底学渣到逆袭985的核心方法全部公开。
树立学习认知:
1.执行力翻倍:用“任务制”榨干学习效率
别用学习时 间长短衡量努力,改用任务清单制例:精确到“今天数学完成660六十道题”,完成目标后再休息,拒绝学习时长自我感动。
2.总分最大化:拒绝死磕带来的边际效应
如果数学140→145要200小时,英语40→70只要50小时,你选哪个?最后1个月,我每天3小时狂补英语,总分直接拉高15分。高分段学科容错率极低,与其赌运气,不如稳扎稳打!
3.刨根问底:从“知识消费者”到“知识创造者”
当老师告诉你一个公式定理的时候,一定要在脑子里想:为什么要有这个公式,公式怎么来的,用这个公式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并且当老师告诉你公式的时候,公式的前提条件比公式本身更加重要。而这些的本质都是要求我们能知道一切公式的底层内容到底是什么,当你真正了解底层之后你自然就会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不自觉的浮现做法。
4.慢就是快:构建解题的“元认知系统”
当你思考的越深入时,你的进步速度就会越快。当你认真深挖一道题的时候你才能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也就是做题的过程也是和出题人的对话。你要知道的是他这里想问你的是什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题目的答案。
5.刻意背诵:打造大脑的“快速反应部队”
许多理工科学生将公式记忆视作“思维僵化”的代名词,殊不知那些看似复杂的综合题,本质上也只是基础公式的排列组合。
在做题的时候去看公式就是你学习低效且让你无法形成流畅思路的罪魁祸首。在这里我建议在每天开始学习之前都可以前默写一遍重要公式。
详细数学时间规划:
基础阶段(六个月)
本科高数几乎没基础的我,从武忠祥老师的零基础高数课程开始。每节课后立刻动手把同济教材对应的章节课后题完成。
接下来继续听武忠祥老师的高数基础课,遇到例题就暂停自己先解,常常两小时的课要花三小时消化——直到确保每个推导步骤都亲手推演过。当每节课结束之后我都会将重要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并且配套完成真题真刷1987—2008对应章节的题目。
在结束了高数基础篇的学习后,紧接着完成了660高数部分。(在经过这样扎实的学习后,我一刷660高数部分的正确率到达了83%)
最后跟完张宇老师的线代基础课,并且配套练习1800+1000的线代部分。
五月中旬的某天,15年真题提前一小时答完,对答案发现只错了一个计算题。看着142分的卷子,那些清晨7点对着泰勒公式发愣的日子突然有了意义,当晚就把原定的211院校改成了985。
强化阶段(三个月)
强化阶段是解题思维的重塑期。在这个阶段不应该在按照章节去学习数学了,而是按照题型总结归类。
我将数学知识按照题型分类,并且每类题型下都应记录下易错的细节。在学习的课程的同时二刷对应章节的660和线代遗留的错题,并且三刷1987错题。
在完成高数的强化学习和660的二刷之后,我就开始跟着姜小千老师开始了线代强化。同时我也开始刷李林老师的880题。
冲刺阶段(三个月)
进入冲刺阶段后就是大量的模拟卷加真题。我近乎每天会完成一套试卷,与此同时每天抽出一个小时二刷三刷先前写过的练习册错题。(这里建议是做三天卷子留一天时间去复盘错题。并且对于真题应该尤其重视,应该建立专门的错题本去记录思路,一定要全部吃透)
最后我想说从被嘲讽的学渣到逆袭上岸,我证明了400分不是梦。愿每一个不甘平凡的你我,都能在下一个夏天,让梦想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