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吧 关注:845,301贴子:52,867,935

关于金庸“做逃兵”的一些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庸从重庆中央政治大学退学一事说法颇多,比较官方的说法是:
在金庸84岁的时候,曾在一期《鲁豫有约》节目中被采访时谈到:
“那时候我念的国民党学校,蒋介石做校长。同学主张见到校长的时候马上起立、立正,而且把脚一碰,碰得有声。我在电影里面看到过,就说这个好像跟希特勒一样,这个同学就骂我、打我,后来跟他们吵起来,学校就说我对蒋校长不尊敬,怎么把他比作希特勒,又把我开除了。”
另一种说法:
《金庸为何遭学校开除?44年底日军进犯贵州,他是唯一不参军的学生》
1944年侵华日军展开了最后的赌博,这就是著名的“豫湘桂战役”。
国民政府对于日本侵略军的“末日狂赌”没有任何准备,被日军打的落花流水,不仅仅在河南、湖南、广西战场接连惨败。
日本为了迫使国民党军远离广西,确保柳州到宜山一线的安全,于是故意制造进攻贵阳,准备经贵阳直插重庆的假象。
当时蒋介石的中央军主力不是在河南、湖南、广西前线,就是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留在大后方的军队很少,而且都是二三线部队,战斗力堪忧。
1944年11月,日本第13师团104联队开始向与广西接壤的黔南地区进发。
根据当时人回忆,1944年11—12月,整个重庆都人心惶惶,蒋介石也做好了把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往西昌的准备,甚至都已经准备如果日军一再追击,国民政府直接去印度加尔各答做“流亡政府”的准备。
而就在日军毕竟贵州,距离重庆只有几百公里的紧急时刻,当时就读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的金庸先生被学校开除了。
关于金庸先生为什么会被学校开除,金庸先生自己的说法是说他不满意学校里国民党特务学生到处排斥异己,随意打人,他因为不满这种状况,学校当局就勒令他退学了。
当了21世纪,金庸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干脆就变成他因为不满意学校要求学生要对蒋介石画像行礼,不满意这种法西斯作风,结果被学校以“侮辱校长(蒋介石)”的罪名给退学了。
事实上从金庸先生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两次在内地谈到退学经历看,他对当时舆论风向把握真的很到位,深谙讲话的艺术。
但是,金庸很少向外人说明他读的究竟是一所什么学校。
按照金庸先生当年的同学的说法,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就是国民党方面专门培养“自己人”文官的学校。
这所学校的待遇有多好呢?
在抗战时期不仅免除学费,还额外提供伙食费、服装费、书籍费及零用钱。军训是日常课程,且有训导专门关注思想状况。
毕业后分配工作,行政系的去地方做科长县长,外交系的去驻外使领馆做随员秘书。
根据原国务院参事、我国著名法学家杨玉清先生回忆,在抗战时凡是报考这所学校的学生,对于这所学校的性质是心知肚明的,而且由于待遇太好了,所以报考的人很多,不存在“误考”这回事,“学生一进校门,就是当然的国民党员。”
再结合金庸先生多年的“外交官梦想”,金庸先生在抗战时考入这所学校的目的自然就是奔着将来毕业后当外交官去的。
换言之,金庸先生考这所学校之前就肯定知道这所学校的性质,如果他真反感蒋介石法西斯统治,他又怎么会报考这所学校?
所以,金庸先生自述说他不满学校法西斯作风而被退学,只是他自己给自己贴金。
金庸先生真正退学原因是在日本人打到独山的危急时刻,他不愿意“参军报国”。
前面说了,1944年日本打到了贵州独山,重庆人心惶惶,这个时候国民党当局也顾不上什么大学生不服兵役的优待,公开号召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愿参军。
不说其他大学,金庸所就读的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作为蒋介石兼任校长的、国民党培养文官的学校,学校自然要响应“自愿参军”的号召。
于是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号召学校里所有学生必须“自愿写申请表参军,每个人都要写,写完之后学校统一批准。”
其他学校姑且不论,作为抗战时期依然可以享受民脂民膏的国民党文官培养学校的学生,在国民政府如风中之烛,在日本人已经打到贵州独山的当口,报名参军怎么了?
不应该吗?难道平时的“伙食费、服装费、书籍费及零用钱”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难道考入这所学校的学生不都是冲着这所学校待遇好,福利好,毕业后出路好才报考的?
总之,根据金庸当年同学余兆文回忆,当时金庸所就读的外文系所有学生都被迫写了“自愿报名表”,只有金庸没有写,而且不管谁来动员,他就是不写,不参军。
最后校方也没有怎么处理金庸,只是觉得既然不愿意,那么就“另请高就,滚出学校。”
这就是金庸在抗战中被学校退学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金庸访谈》,严家炎,《文艺报》
《略谈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杨玉清,文史资料选辑(1),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


IP属地:上海1楼2025-04-07 02:32回复
    我的看法:
    首先关于这些文人、未来官员参军本身的问题,参军本来就不是这群文人做的事,国有危难能做贡献的方式很多种,满腔热血投笔从戎的,如毛主席、周总理,自是铮铮铁血令人叹服,可是不一定就只有上战场去当兵这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金庸的本行办报纸也能起到占据舆论阵地、鼓舞军民士气、请求国际援助等等作用,其他不一而足。《记念刘和珍君》相信都看过,鲁迅也不提倡学生去单纯流血牺牲,这些学生的生命很宝贵,留待有用身做些更有价值的事。
    其次,这真的是兵役,真的是当兵,这么纯粹、这么简单吗,不满足这个条件就不能随意给人扣上逃兵的帽子。
    【逃离部队罪,军职人员故意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情节严重的行为。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兵役制度。所有依照法律服兵役的军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兵役法规,履行兵役义务,不得私自逃离部队,否则,便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就构成本罪。(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兵役法规逃离部队,情节严重的行为。情节严重与否,是是否构成本罪的一个重要标志。(3)主体一般为现役军人,但是在战时,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征召或者拒绝、逃避军事训练、情节严重的,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4)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并有逃避继续服兵役的目的。根据条例第6条规定,构成本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战时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金庸的做法,看起来粘点边的只有第三条,而第三条对象为“预备役”。
    【“这个时候国民党当局也顾不上什么大学生不服兵役的优待,公开号召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愿参军。”】
    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兵役、当兵的说法,甚至是,来这个学校做大学生读书,自身就和普通百姓有了区别,享受着不服兵役的优待!!!
    在招生时就已经明说大学生不服兵役,却在招生后出尔反尔,“公开号召”“被迫写”“自愿报名表”。
    【根据金庸当年同学余兆文回忆,当时金庸所就读的外文系所有学生都被迫写了“自愿报名表”,只有金庸没有写,而且不管谁来动员,他就是不写,不参军。】
    可想而知,其他外文系所有同学,也不是欣然响应号召,也必定存在开始抗拒,但后来“被迫”,在kmt的软硬兼施下“自愿”参军的,金庸和他们的不同是他坚持不参军坚持到最后,谁劝都没用,谁来都不改。
    kmt无耻在先,有错在先,就一定要顺着他的路走,沿着他的规则来吗,那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况且不服兵役本身并无过错,错是kmt在先,朝令夕改,毫无章法,本身不是作为预备役被招进来的,没有这个义务,“逃兵”之说属以讹传讹。


    IP属地:上海2楼2025-04-07 02:54
    收起回复
      关于书中的看法,我持保留态度
      【其他学校姑且不论,作为抗战时期依然可以享受民脂民膏的国民党文官培养学校的学生,在国民政府如风中之烛,在日本人已经打到贵州独山的当口,报名参军怎么了?
      不应该吗?难道平时的“伙食费、服装费、书籍费及零用钱”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难道考入这所学校的学生不都是冲着这所学校待遇好,福利好,毕业后出路好才报考的?】
      拿现在大学来比,清北交复等所有大学都有教育部拨款,同时地方也有拨款,款从哪里来,从纳税人来, 即是所谓的“民脂民膏”。
      金庸所在学校类比为今日的外交学院或是人大,那么试问将这样的一批大学生,仓促编成军队赶向战场,在敌人的一波冲锋中就似去一小半,难道不是太过可惜了吗。当然,这是最坏的一种情况。这些20几岁没有当过一天兵的文人不应该被当成大头兵随意的使用,所以我想即使编入部队,承担的也是书记、秘书、电话员一类岗位,但就算被编进部队,就不会是逃兵吗。大凡知识越多,学历越高,就相对心思更为活络,更自私,更为自己着想,“利己”的思想更浓厚,即所谓“负心多是读书人”,那些“被迫”不明不白的就被强迫同意当兵的人真就如此单纯,我看未必,当兵就会有风险,这些战乱之年能安稳上学的人家里恐怕不会普通,所以可能当了兵也有门路能把自己“捞”出来,可能自己就偷偷跑了。所以相较于表面同意当兵、结果已经当上了兵却做一半摞挑子不干了,在事先明确表示反对,不失为一种坦诚。


      IP属地:上海3楼2025-04-07 03:22
      收起回复
        当然,这件事也绝非值得称赞的事,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或许更能理解他的做法,我倾向于将之视为中性事件而非一窝蜂的视之为污点事件。


        IP属地:上海4楼2025-04-07 03:27
        回复
          3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4-07 16:03
          收起回复
            就想问下?
            如果继续走下去,还有金庸武侠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07 18:28
            收起回复
              金庸当逃兵的事,板上钉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08 09:31
              回复
                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金庸却选择当逃兵,罪加一等!
                在金庸吧熟悉我的人,估计都知道我其实是看不起金庸的,对他很不屑!因为,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也一定投笔从戎,会扛枪上战场,就这一点,我就有足够的理由鄙视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08 09:53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4-08 10:30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4-08 10:30
                    回复
                      夏虫不可语冰也
                      金庸不是个吊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是个预感到自己将来会成就非凡的人
                      所以,他不会容忍自己在二十几岁还在上学几乎一事无成时就踏入战场这样的险地
                      换个熟悉点的人,钱学森,时年33岁,如果他也这样被仓促编入军队,随时可能面对死亡,不会感到惋惜吗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4-08 10:59
                      收起回复
                        看看小说就可以了。金庸个人不能细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08 11:11
                        回复
                          面对外族侵略,参军上战场杀敌无疑是受人尊敬的,但保家卫国的方式有很多种,同为文人,鲁迅就不惧暗杀,敢于提笔痛骂侵略者,以此振奋人心。金庸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以及爱国之心,国家危难之际只求自保,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不必要过分苛责。
                          假如他当兵从政了,或许是众多烈士中的一位,亦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无论哪种结果,那这世上便少了一位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你我自然也不会在这里讨论他的身前事迹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5-04-08 14:53
                          收起回复
                            不参军没啥可黑的,纯属个人选择,就算在当时,也不是只有参军一条路能表明自己的爱国心和抗战心。留着有用之身在后方在其他方面为抗战发挥作用,也是可选的路。而且他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被退学的代价。
                            另外,没入军队就谈不能逃兵。
                            参考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被围剿时的情况,上面说不参军就是逃兵的人,不就相当于那些说面对强大敌人也要坚守根据地死战到底守护根据地的人么,他们是不是也会将提出放弃根据地、不正面对抗、通过长征保留革命火种的人视为逃兵呢


                            IP属地:广东16楼2025-04-08 16:45
                            收起回复
                              我觉得各行各业只要参与了社会建设,有产出,都是在支持社会发展,都是英雄,如果只用当兵来判断,太过于狭隘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5-04-08 1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