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na吧 关注:506贴子:3,577
  • 5回复贴,共1

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3年1月12日12:39,我在石峁吧发布《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今将此贴及其回复帖整体搬迁至本吧,石峁吧原贴将删除。)
三任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邵晶、邸楠2020年在《中原文物》上发表了论文《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我应该看过。当时我可能觉得是考古和史学成果的堆砌,都是我知晓的,看得有些走马观花。近日偶然又搜到这篇文章,仔细看了一下,还是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读旧文也可以有新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了此文,链接地址:http://www.cssn.cn/lsx/lsx_kgx/202210/t20221024_5552637.shtml
摘 要: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回顾了石峁遗址的发现经过及考古历程,介绍了皇城台、外城东门等地点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综合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石峁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石峁遗址; 考古发现; 研究综述; 反思与展望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批准号:17ZDA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IP属地:江苏1楼2025-04-07 09:51回复
    “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智荣在神府煤田考古工作时对石峁遗址进行了调查,采集到陶器残片、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共40余件,并征集到个别玉器。吕氏提出,石峁先民的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大量细石器的发现又表明他们还存在着相当发达的牧猎经济。”
    吕智荣先生是首位提出李家崖城址是鬼方部族遗存的学者,同时也是论文《从石峁到李家崖》的作者(请参见本吧主贴《从倗国的古DNA反推石峁集团父系基因的逻辑证明过程》:https://tieba.baidu.com/p/9579696333#和《吕智荣:从石峁到李家崖》:https://tieba.baidu.com/p/9439893878#)。他早在1986年对石峁遗址的调查中,就认识到了石峁先民存在相当发达的牧猎经济。
    ——————石峁吧原贴回复于2023-01-12 12:47——————


    IP属地:江苏2楼2025-04-07 09:55
    回复
      陈靓、孙周勇和邵晶在201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部考古(第14辑)》发表的论文《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后阳湾地点出土人骨硏究》,是我之前是不知晓的。该研究的结论认为,后阳湾地点墓葬中出土的头骨显示石峁先民的族属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下肢骨中相对扁平的股骨和胫骨,可能是长期劳作的结果,龋齿少发,推测石峁居民的食物结构中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较小。这个结论与我以往的推断是吻合的,我早已预料到石峁先民肯定是蒙古人种而非欧罗巴人种。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10例线粒体样本的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参见本吧主贴《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的10例线粒体样本检测结果》:https://tieba.baidu.com/p/9620530611#)。
      我们都知道,新疆巴里坤地区的游牧民族标本中,几乎见不到龋齿。而半农半牧的甘肃临潭齐家文化人群,龋齿的发病率也非常低。“龋齿少发,推测石峁居民的食物结构中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较小”,该论文的这一研究结论再次证实石峁先民的食性以肉食为主,他们的牧业族群属性应是相当高的。
      ——————石峁吧原贴回复于2023-01-12 12:57——————


      IP属地:江苏3楼2025-04-07 10:02
      收起回复
        论文的第六部分谈及到了有关石峁遗址的族属研究,自然首先就无法绕过沈长云先生2013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这一旷世雄文的(参见石峁吧置顶帖《沈长云: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https://tieba.baidu.com/p/7668635483)。
        三位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也承认,考古学存在被人诟病的“见物不见人”的短板。考古学家相当于物理学领域的实验物理学家,而历史学家相当于物理学领域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些成就不菲的实验物理学家,比如法拉第、卢瑟福、卡文迪许、焦耳、欧姆等,在名气、声望和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上往往远不及像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霍金等理论物理学家,考古学家之于历史学家,大抵也是如此。
        ——————石峁吧原贴回复于2023-01-12 21:30——————


        IP属地:江苏4楼2025-04-07 10: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