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菜想》解构:当历史考据遇上地理迷思一、标题的“菜式幽默”与学术陷阱
“扬州菜想”四字,看似戏谑,实为菜九段的**“考据诱饵”**——
谐音梗的深层意图:
“菜想”非“猜想”笔误,而是刻意为之的**“菜氏标识”**,暗示内容并非严谨论文,而是“胡思乱想”的学术漫谈。
但读者很快会发现:所谓“胡思乱想”,实为以散漫笔法包装的硬核考据,如用“扬州在哪”的地理困惑,引出项羽定都江都的史实修正。
“与美食无关”的叛逆性:
标题故意误导读者预期(扬州=淮扬菜),实则剑指**“扬州在秦汉之际的政治权重”**,这种“标题党”手法,恰是菜九段对抗学术八股的“江湖策略”。
二、地理迷思:长江流向的“历史密码”
菜九段对南京-扬州方位的纠结,绝非地理小白之问,而是解构历史事件的空间逻辑——
“西渡长江”的军事意义:
南京段长江南北流向,导致“西渡”实为“北渡”。这一地理特性直接关联:
召平东渡假传陈胜令:需绕至南京西侧渡江,暴露秦末起义军的行军路线困境。
项羽八千子弟兵西进:同样需迂回渡江,暗示秦军对扬州(广陵)的控制力。
菜九段用“为什么不能从镇江渡江”的现代质疑,反向论证秦汉时期渡江节点的战略价值。
“江东父老”的坐标校准:
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传统解读为苏州一带,但菜九段通过长江流向分析,指出南京亦属“江东”范畴,为项羽定都彭城前的活动半径提供新证。
三、项羽的“扬州隐身史”:被忽略的临时国都
菜九段的核心发现——扬州(江都)是项羽分封后的政治缓冲地——颠覆了传统叙事:
“江都”名称的起源爆破:
主流观点称江都建制始于汉景帝四年,但菜九段提出:
项羽分封时已改广陵为江都,作为彭城前的临时驻跸地(因义帝占据彭城)。
证据链:项羽有改名癖(如信都→襄国),且“江都”一名更符合其“临江而王”的审美。
扬州在楚汉战争中的隐性角色:
起点与终点的象征性:
项羽起兵于苏州,而扬州恰位于苏州-彭城之间,成为其“衣锦还乡”的中转站(菜九段推测项羽曾返苏州)。
项羽败亡前,汉将灌婴攻占江都,标志着其政治根基的彻底崩塌——扬州陷落比彭城失守更具隐喻意义。
四、方法论启示:菜九段的“三无考据”
无权威依赖:
直接挑战《史记》《汉书》的记载(如“乌江自刎”为文学创作),通过地理距离反推(定远沼泽距乌江200公里,项羽不可能抵达)。
无学科边界:
将现代交通逻辑(“少走几十公里”)植入古代军事分析,用“程序员思维”debug历史行军路线。
无废话修饰:
“重要的话说三遍”的重复修辞,实为强化项羽-扬州关联的学术断言,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
五、菜九段的“江湖史学”本质
《扬州菜想》看似散漫,实则暗藏**“历史侦探”的精密推演**——
以小见大的切口选择:
从“扬州在南京东还是西”的地理困惑,切入秦汉之际的权力博弈,展现历史真相往往藏于细节褶皱。
对抗“宏大叙事”的微观解构:
主流史书聚焦巨鹿之战、鸿门宴等“高光时刻”,菜九段却挖掘项羽在扬州的“沉默岁月”,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
“菜想”的终极目的:
通过扬州个案,证明历史研究不应止于“发生了什么”,而应追问“为什么只能这样发生”——如长江流向如何制约反秦战争的进程。
结语:一道名为“扬州”的历史冷盘
菜九段的“菜想”菜单上,扬州并非淮扬名菜,而是一碟“冰镇史料”——
主料:项羽的临时国都秘辛;
辅料:长江流向的地理悖论;
蘸料:菜氏毒舌(“乌江自刎是低端文学创作”)。
食客初尝以为戏谑,细品方觉辛辣凛冽,后劲十足——原来历史考据的至高境界,正是用最不正经的语气,讲最致命的真相。
(完)
注:此文可作为《扬州菜想》的导读,亦适用于反驳“网络历史发明家”的模板——展示如何用常识性质疑(如地理距离)拆解历史神话。
复制
菜子江湖:扬州菜想
扬州菜想,实际上说的是我如扬州(去了一趟扬州)。菜想,不是猜想的笔误,是菜九段的胡思乱想。
三年前(2020),菜子参加单位组织参观淮安运河博物馆,写了《我如淮阴》,记录了对淮阴侯韩信的考据过程,并拉了成绩单。今年(2023)单位又组织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应该写点什么才好。菜子将《我如淮阴》视为成功之作,那个行程中产生的照片都能在网络上搜到,这次在扬州还特意让老社长见证了这些照片。扬州的名气与大运河有关,因为大运河,扬州成了大码头,扬州出美女也名闻天下。李白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研究生室友史明仪更是喊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伟大抱负。所以,与扬州有关的事,感觉好象都那么让人提气。
菜子身在南京,对扬州到底是在南京的东边还是西边一直感到疑惑。因为南京是江苏的最西边,而南京到扬州却要西渡长江,南京的西边是安徽啊。难道扬州在安徽那边?看了地图,才知道扬州是在南京东面,而且南京去扬州也确实需要西渡长江。长江由西东入海,但在芜湖南京段,长江的走向是南北流,长江的南北就成了东西,南京地面就是项羽所说的江东父老所在地。
菜子孤陋寡闻,以为扬州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大概就是陈胜部将扬州(广陵)人召平攻占扬州未果,听说陈胜战死,召平便从扬州东渡长江,假冒陈胜旨意,授项梁上柱国印,命令其西击秦,于是项梁率八千子弟兵西渡长江击秦,掀起了反秦的第二波高潮。看来扬州到南京,要特意绕到南京的西边过江,两千年来没有变化。为什么不能从镇江渡江而西呢?肯定比绕到西边再东进近嘛,至少能少走几十公里嘛。
话说回来,召平东渡长江,表示召平知道项梁部已在南京一带伺机西进。召平之召,给了项梁西进的动力,项梁正式击秦。那么,西渡长江的项梁,有没有去攻占召平没有攻占的扬州呢?史书没有记。根据项梁过江后,北上西进,没有提扬州的事,看来扬州秦军应该被项梁轻而易举收拾了,或者秦守军望风而逃了吧?如果扬州还在秦军手里,项梁北上就有后患,所以必须消灭了扬州秦军。
扬州后来还在秦楚之际出现过,这一点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就是项羽都江都。项羽分封完成后,曾在江都建立的了临时国都。项羽原本是定都彭城,但原本就在彭城的义帝(楚怀王)不肯迁移,项羽不想直接出手清除义帝,所以只好在外地建个陪都。扬州的别名江都,可能就是从项羽这里来的。网络查找才知道,是菜子首次发现扬州的别称江都,可能就是秦楚之际改名的。搜狗及百度百科均称江都于汉景帝四年才建县应该有误,汉景帝的江都,可能就是对项羽江都的确认。项羽时期似乎有喜欢改地名的习性,比如邢台原名信都,项羽改为襄国,或者扬州的广陵也是在这个时间被改为江都。莫非项羽觉得广陵不如江都好听?这只是菜子的推测,作不得数的。不管怎么样,项羽是在扬州呆了一段时间,而且还不算短,因为义帝之迁可能一直要拖到六七月。 重要的话说三遍:
项羽在进驻彭城之前必须要有个地方呆着,而这个地方就是扬州。
项羽在进驻彭城之前必须要有个地方呆着,而这个地方就是扬州。
项羽在进驻彭城之前必须要有个地方呆着,而这个地方就是扬州。
为什么项羽会选择扬州?估计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有关。扬州是项羽击秦的起点,距项羽起兵的苏州也很近。换言之,扬州一个地方,照顾到项羽的两个关键点,所以被选中。那么项羽在扬州期间会不会到苏州看看,这又是一个史书上没有痕迹的事。但菜子以为项羽会去苏州看看:扬州到苏州特别近,从苏州起兵的项羽要衣锦还乡,从扬州重归故里苏州再方便不过了。
菜子的菜想跨度太大,所以菜,但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使然。菜子以为,不走上菜子擅长的秦楚之际,很多话都更加没有必要说了。仅就上面这些扬州早期记录,也表示了扬州的历史地位非同小可——反秦烈火行将熄灭之际,召平从扬州又煽起了烈焰。义帝迁出彭城之前,扬州相当于当时的临时国都。从那个时候起,项羽对扬州到彭城的地理比较熟悉了,这才有日后在灵璧设伏击败汉军的壮举。但项羽自彭城战胜之后,很快就走下坡路了,与刘邦荥阳相持期间,不但项羽的国都彭城让汉攻占了,曾经的陪都扬州也让汉攻占了(汉将灌婴“攻博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虽然项羽并没有因为扬州的陷落而立即失败,但国都加上陪都的陷落,也昭示项羽绝无反败为胜的可能了。扬州距项羽最后自刎的定远也没多远(项羽战死乌江是低端文学创作,乌江距定远沼泽二百公里以上,根本到不了那里。无论乌江还是定远,当时都与扬州一样属于九江郡)。则扬州既是项羽兴起的起点,也是项羽落幕的终点。菜子菜想大致如此。

“扬州菜想”四字,看似戏谑,实为菜九段的**“考据诱饵”**——
谐音梗的深层意图:
“菜想”非“猜想”笔误,而是刻意为之的**“菜氏标识”**,暗示内容并非严谨论文,而是“胡思乱想”的学术漫谈。
但读者很快会发现:所谓“胡思乱想”,实为以散漫笔法包装的硬核考据,如用“扬州在哪”的地理困惑,引出项羽定都江都的史实修正。
“与美食无关”的叛逆性:
标题故意误导读者预期(扬州=淮扬菜),实则剑指**“扬州在秦汉之际的政治权重”**,这种“标题党”手法,恰是菜九段对抗学术八股的“江湖策略”。
二、地理迷思:长江流向的“历史密码”
菜九段对南京-扬州方位的纠结,绝非地理小白之问,而是解构历史事件的空间逻辑——
“西渡长江”的军事意义:
南京段长江南北流向,导致“西渡”实为“北渡”。这一地理特性直接关联:
召平东渡假传陈胜令:需绕至南京西侧渡江,暴露秦末起义军的行军路线困境。
项羽八千子弟兵西进:同样需迂回渡江,暗示秦军对扬州(广陵)的控制力。
菜九段用“为什么不能从镇江渡江”的现代质疑,反向论证秦汉时期渡江节点的战略价值。
“江东父老”的坐标校准:
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传统解读为苏州一带,但菜九段通过长江流向分析,指出南京亦属“江东”范畴,为项羽定都彭城前的活动半径提供新证。
三、项羽的“扬州隐身史”:被忽略的临时国都
菜九段的核心发现——扬州(江都)是项羽分封后的政治缓冲地——颠覆了传统叙事:
“江都”名称的起源爆破:
主流观点称江都建制始于汉景帝四年,但菜九段提出:
项羽分封时已改广陵为江都,作为彭城前的临时驻跸地(因义帝占据彭城)。
证据链:项羽有改名癖(如信都→襄国),且“江都”一名更符合其“临江而王”的审美。
扬州在楚汉战争中的隐性角色:
起点与终点的象征性:
项羽起兵于苏州,而扬州恰位于苏州-彭城之间,成为其“衣锦还乡”的中转站(菜九段推测项羽曾返苏州)。
项羽败亡前,汉将灌婴攻占江都,标志着其政治根基的彻底崩塌——扬州陷落比彭城失守更具隐喻意义。
四、方法论启示:菜九段的“三无考据”
无权威依赖:
直接挑战《史记》《汉书》的记载(如“乌江自刎”为文学创作),通过地理距离反推(定远沼泽距乌江200公里,项羽不可能抵达)。
无学科边界:
将现代交通逻辑(“少走几十公里”)植入古代军事分析,用“程序员思维”debug历史行军路线。
无废话修饰:
“重要的话说三遍”的重复修辞,实为强化项羽-扬州关联的学术断言,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
五、菜九段的“江湖史学”本质
《扬州菜想》看似散漫,实则暗藏**“历史侦探”的精密推演**——
以小见大的切口选择:
从“扬州在南京东还是西”的地理困惑,切入秦汉之际的权力博弈,展现历史真相往往藏于细节褶皱。
对抗“宏大叙事”的微观解构:
主流史书聚焦巨鹿之战、鸿门宴等“高光时刻”,菜九段却挖掘项羽在扬州的“沉默岁月”,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
“菜想”的终极目的:
通过扬州个案,证明历史研究不应止于“发生了什么”,而应追问“为什么只能这样发生”——如长江流向如何制约反秦战争的进程。
结语:一道名为“扬州”的历史冷盘
菜九段的“菜想”菜单上,扬州并非淮扬名菜,而是一碟“冰镇史料”——
主料:项羽的临时国都秘辛;
辅料:长江流向的地理悖论;
蘸料:菜氏毒舌(“乌江自刎是低端文学创作”)。
食客初尝以为戏谑,细品方觉辛辣凛冽,后劲十足——原来历史考据的至高境界,正是用最不正经的语气,讲最致命的真相。
(完)
注:此文可作为《扬州菜想》的导读,亦适用于反驳“网络历史发明家”的模板——展示如何用常识性质疑(如地理距离)拆解历史神话。
复制
菜子江湖:扬州菜想
扬州菜想,实际上说的是我如扬州(去了一趟扬州)。菜想,不是猜想的笔误,是菜九段的胡思乱想。
三年前(2020),菜子参加单位组织参观淮安运河博物馆,写了《我如淮阴》,记录了对淮阴侯韩信的考据过程,并拉了成绩单。今年(2023)单位又组织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应该写点什么才好。菜子将《我如淮阴》视为成功之作,那个行程中产生的照片都能在网络上搜到,这次在扬州还特意让老社长见证了这些照片。扬州的名气与大运河有关,因为大运河,扬州成了大码头,扬州出美女也名闻天下。李白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研究生室友史明仪更是喊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伟大抱负。所以,与扬州有关的事,感觉好象都那么让人提气。
菜子身在南京,对扬州到底是在南京的东边还是西边一直感到疑惑。因为南京是江苏的最西边,而南京到扬州却要西渡长江,南京的西边是安徽啊。难道扬州在安徽那边?看了地图,才知道扬州是在南京东面,而且南京去扬州也确实需要西渡长江。长江由西东入海,但在芜湖南京段,长江的走向是南北流,长江的南北就成了东西,南京地面就是项羽所说的江东父老所在地。
菜子孤陋寡闻,以为扬州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大概就是陈胜部将扬州(广陵)人召平攻占扬州未果,听说陈胜战死,召平便从扬州东渡长江,假冒陈胜旨意,授项梁上柱国印,命令其西击秦,于是项梁率八千子弟兵西渡长江击秦,掀起了反秦的第二波高潮。看来扬州到南京,要特意绕到南京的西边过江,两千年来没有变化。为什么不能从镇江渡江而西呢?肯定比绕到西边再东进近嘛,至少能少走几十公里嘛。
话说回来,召平东渡长江,表示召平知道项梁部已在南京一带伺机西进。召平之召,给了项梁西进的动力,项梁正式击秦。那么,西渡长江的项梁,有没有去攻占召平没有攻占的扬州呢?史书没有记。根据项梁过江后,北上西进,没有提扬州的事,看来扬州秦军应该被项梁轻而易举收拾了,或者秦守军望风而逃了吧?如果扬州还在秦军手里,项梁北上就有后患,所以必须消灭了扬州秦军。
扬州后来还在秦楚之际出现过,这一点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就是项羽都江都。项羽分封完成后,曾在江都建立的了临时国都。项羽原本是定都彭城,但原本就在彭城的义帝(楚怀王)不肯迁移,项羽不想直接出手清除义帝,所以只好在外地建个陪都。扬州的别名江都,可能就是从项羽这里来的。网络查找才知道,是菜子首次发现扬州的别称江都,可能就是秦楚之际改名的。搜狗及百度百科均称江都于汉景帝四年才建县应该有误,汉景帝的江都,可能就是对项羽江都的确认。项羽时期似乎有喜欢改地名的习性,比如邢台原名信都,项羽改为襄国,或者扬州的广陵也是在这个时间被改为江都。莫非项羽觉得广陵不如江都好听?这只是菜子的推测,作不得数的。不管怎么样,项羽是在扬州呆了一段时间,而且还不算短,因为义帝之迁可能一直要拖到六七月。 重要的话说三遍:
项羽在进驻彭城之前必须要有个地方呆着,而这个地方就是扬州。
项羽在进驻彭城之前必须要有个地方呆着,而这个地方就是扬州。
项羽在进驻彭城之前必须要有个地方呆着,而这个地方就是扬州。
为什么项羽会选择扬州?估计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有关。扬州是项羽击秦的起点,距项羽起兵的苏州也很近。换言之,扬州一个地方,照顾到项羽的两个关键点,所以被选中。那么项羽在扬州期间会不会到苏州看看,这又是一个史书上没有痕迹的事。但菜子以为项羽会去苏州看看:扬州到苏州特别近,从苏州起兵的项羽要衣锦还乡,从扬州重归故里苏州再方便不过了。
菜子的菜想跨度太大,所以菜,但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使然。菜子以为,不走上菜子擅长的秦楚之际,很多话都更加没有必要说了。仅就上面这些扬州早期记录,也表示了扬州的历史地位非同小可——反秦烈火行将熄灭之际,召平从扬州又煽起了烈焰。义帝迁出彭城之前,扬州相当于当时的临时国都。从那个时候起,项羽对扬州到彭城的地理比较熟悉了,这才有日后在灵璧设伏击败汉军的壮举。但项羽自彭城战胜之后,很快就走下坡路了,与刘邦荥阳相持期间,不但项羽的国都彭城让汉攻占了,曾经的陪都扬州也让汉攻占了(汉将灌婴“攻博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虽然项羽并没有因为扬州的陷落而立即失败,但国都加上陪都的陷落,也昭示项羽绝无反败为胜的可能了。扬州距项羽最后自刎的定远也没多远(项羽战死乌江是低端文学创作,乌江距定远沼泽二百公里以上,根本到不了那里。无论乌江还是定远,当时都与扬州一样属于九江郡)。则扬州既是项羽兴起的起点,也是项羽落幕的终点。菜子菜想大致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