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看到一位壶友的贴,我本来也想讲一次类似的论题,这次刚好借我的回复发一贴。我觉得有一些观点可以给新手借鉴,纯属交流望参考。
图片一二皆为泰斗的博物馆藏品,我很担心新手以这些壶表象特征作为参考去玩壶很容易被混淆,因为这里面是有很深的门道不是看到山就是一座山,他其中可能有连绵不绝的山峦。
以下是我的回复:
有些东西不能片面片面说一半留一半,新手容易又去买高目数充浆料。首先博物馆的壶有分时期,如果你要认真说博物馆应该分为明清民国厂期四个老壶阶段,你去一路看下来每个时期泥料的质感变化,在特殊年代紫砂是用拼配为主导细目数为主导,比如厂期以拼配成品率统一性为质检要点,当然我们不是说那些料不好,是不能一个概念去下定义。
明清老壶洗掉包浆你再看看颗粒是不是非常丰富粗旷跟当时条件或者审美有关或技术有关,到了清末开始流行细腻。至于什么叫做麻麻赖赖的颗粒感这里就要严格定义,有的是矿的粗制滥造特别一些没有练泥技术但是却有挖矿渠道的这些年兴起的商业群体,他们都是不太懂练泥但是有渠道弄到非法矿产。随着他们不断研究,绕开老一辈练泥人不教的壁垒,他们慢慢摸索自己的练泥。
所以紫砂的审美及市场演变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是一个动态。某音前面三年推广通筛通粉,是一种最基础的练泥省事,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避开外山拼配和充浆调沙。在十几年来大面积的充浆料外山料已经占据市场,所以才出现了以颗粒最原始的状态来建立新玩家信心,当然这只是矿料磨的一种技术,不排除外山矿也在这么玩,只是外山这么磨很大概率是需要配点东西才玩得动不然太假。好回到你说的博物馆看壶,就以你展示的这几把近代料,我首先非常认同好泥料很多都是本山拼配技术,我也认可泥料是为手艺服务越细腻越能体现材质质感线条美感才是高手追求的而且越细的砂越考验技术(这句话有瑕疵应该有一些器形需要粗旷搭配)。但是造假的人恰恰十几年就在模仿这种博物馆表象高目数料,细心的玩家或者说老玩家知道,他们只是模仿了它的面没有模仿他的内在。这些名家壶如果你上手过,大家都戴着手套,有机会你用手套遗漏的区域去蹭一下你就理解了,能通过关系直接上手最佳,他们的质感是内敛的有层次的,而且你看到的效果是空气氧化或者茶包浆效果,他新壶时候比现在更有砂感。
我下面放着一张图就是最初紫砂的模样,单元矿,不知道这种是你说的反面教材吗,十几年来商业练泥为了模仿博物馆这些壶表象采用充浆调沙甚至不惜添加氧化物比如百目老紫泥,文某泥,氧化锰底槽青。其实通筛练泥出现都是为了避开当下造假的劣币,也让自己练泥技术不需要太高要求省事。比如十几年来一直用充浆料,满足了外山的浑水摸鱼也满足了手艺人的简单操作也减少壶商成本,因为这些料通常特别好做省工成品高。所以延伸出来一些人推广砂感颗粒感料,如果市场几十年一直能延续紫砂厂的严格练泥,本山就本山,配出好的也可以,化工就化工严格添加,明文记录告知。但是私人作坊的市场经济谁能做到?谁愿意做到?谁敢做到?几十年的调研下来没有一个私人企业练泥厂敢说自己从业以来一个外山都没用,一个化工都没加,没有,一个都没有。甚至没有一个壶商敢说没卖过一把跟自己描述不对版的壶。因为这些良币几乎早就倒在劣币的驱逐下消失殆尽。
最后总结,您说的方向是对的,好的料是需要体现绵柔线条,但是当下时代试问谁又有这个时间,好的矿一个风化大半年,一个养土两三年,这里也擦一个新手疑问为啥过去古人不加碳酸钡不太封釉,因为古人节奏慢矿石可以长时间风化通过阳光雨水冲洗掉多余硫化物等,而且古人做壶讲究快准一气呵成。这就是现在工比过去更规整但未必有那种韵。所以这些所谓陈腐料你们觉得商家会等三年再找你?还是现在商业时代风云巨变能让小店等三年?当然原本就本山好料陈腐的老艺人老泥料商有没有?有但是这种料会给你普通价位的壶吗?本山陈腐料(纯正本山优质矿)这五个字在当今市场含金量圈内玩泥巴的应该懂这背后的艰辛等待。我们如果想追这样的泥料,可以说整体预算不是普通玩家可以拿的,可以说百分九十五的人不肯拿出这种预算买个喝茶壶,因为这料只会配上好工,好工才能把这个料的等待成本利润最好的挣回来,这应该符合市场经济学。以上纯属讨论谢谢。
上面是我的回复内容,也是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具壶友们包涵。以下我也贴了一些现在单元矿还不错的练的料,可作参考寻找自我喜好,练泥如同做壶手法个有千秋。
这里我也要为泥料党说句:别把练泥排除在非遗之外,它是紫砂文化的一大部分,选矿练泥制壶烧窑刻绘泥绘等辅助装饰都是紫砂非遗的组成。练泥也是有技术有传承有研究有技法也有数代人不断的努力,只是时代变迁人都会犯错在诱惑的时代大家把技术用到歪处,但是要给紫砂时间几百年来终归起起伏伏最后都会留下好的法师,有少量坚守的或者愿意改邪归正的法师最后还是能发扬光大正统紫砂材质。我们为坚持真正全手传统做壶的师傅点赞同时也应该为所有坚持紫砂初心从业人点赞。









图片一二皆为泰斗的博物馆藏品,我很担心新手以这些壶表象特征作为参考去玩壶很容易被混淆,因为这里面是有很深的门道不是看到山就是一座山,他其中可能有连绵不绝的山峦。
以下是我的回复:
有些东西不能片面片面说一半留一半,新手容易又去买高目数充浆料。首先博物馆的壶有分时期,如果你要认真说博物馆应该分为明清民国厂期四个老壶阶段,你去一路看下来每个时期泥料的质感变化,在特殊年代紫砂是用拼配为主导细目数为主导,比如厂期以拼配成品率统一性为质检要点,当然我们不是说那些料不好,是不能一个概念去下定义。
明清老壶洗掉包浆你再看看颗粒是不是非常丰富粗旷跟当时条件或者审美有关或技术有关,到了清末开始流行细腻。至于什么叫做麻麻赖赖的颗粒感这里就要严格定义,有的是矿的粗制滥造特别一些没有练泥技术但是却有挖矿渠道的这些年兴起的商业群体,他们都是不太懂练泥但是有渠道弄到非法矿产。随着他们不断研究,绕开老一辈练泥人不教的壁垒,他们慢慢摸索自己的练泥。
所以紫砂的审美及市场演变过程不是一个静态,是一个动态。某音前面三年推广通筛通粉,是一种最基础的练泥省事,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避开外山拼配和充浆调沙。在十几年来大面积的充浆料外山料已经占据市场,所以才出现了以颗粒最原始的状态来建立新玩家信心,当然这只是矿料磨的一种技术,不排除外山矿也在这么玩,只是外山这么磨很大概率是需要配点东西才玩得动不然太假。好回到你说的博物馆看壶,就以你展示的这几把近代料,我首先非常认同好泥料很多都是本山拼配技术,我也认可泥料是为手艺服务越细腻越能体现材质质感线条美感才是高手追求的而且越细的砂越考验技术(这句话有瑕疵应该有一些器形需要粗旷搭配)。但是造假的人恰恰十几年就在模仿这种博物馆表象高目数料,细心的玩家或者说老玩家知道,他们只是模仿了它的面没有模仿他的内在。这些名家壶如果你上手过,大家都戴着手套,有机会你用手套遗漏的区域去蹭一下你就理解了,能通过关系直接上手最佳,他们的质感是内敛的有层次的,而且你看到的效果是空气氧化或者茶包浆效果,他新壶时候比现在更有砂感。
我下面放着一张图就是最初紫砂的模样,单元矿,不知道这种是你说的反面教材吗,十几年来商业练泥为了模仿博物馆这些壶表象采用充浆调沙甚至不惜添加氧化物比如百目老紫泥,文某泥,氧化锰底槽青。其实通筛练泥出现都是为了避开当下造假的劣币,也让自己练泥技术不需要太高要求省事。比如十几年来一直用充浆料,满足了外山的浑水摸鱼也满足了手艺人的简单操作也减少壶商成本,因为这些料通常特别好做省工成品高。所以延伸出来一些人推广砂感颗粒感料,如果市场几十年一直能延续紫砂厂的严格练泥,本山就本山,配出好的也可以,化工就化工严格添加,明文记录告知。但是私人作坊的市场经济谁能做到?谁愿意做到?谁敢做到?几十年的调研下来没有一个私人企业练泥厂敢说自己从业以来一个外山都没用,一个化工都没加,没有,一个都没有。甚至没有一个壶商敢说没卖过一把跟自己描述不对版的壶。因为这些良币几乎早就倒在劣币的驱逐下消失殆尽。
最后总结,您说的方向是对的,好的料是需要体现绵柔线条,但是当下时代试问谁又有这个时间,好的矿一个风化大半年,一个养土两三年,这里也擦一个新手疑问为啥过去古人不加碳酸钡不太封釉,因为古人节奏慢矿石可以长时间风化通过阳光雨水冲洗掉多余硫化物等,而且古人做壶讲究快准一气呵成。这就是现在工比过去更规整但未必有那种韵。所以这些所谓陈腐料你们觉得商家会等三年再找你?还是现在商业时代风云巨变能让小店等三年?当然原本就本山好料陈腐的老艺人老泥料商有没有?有但是这种料会给你普通价位的壶吗?本山陈腐料(纯正本山优质矿)这五个字在当今市场含金量圈内玩泥巴的应该懂这背后的艰辛等待。我们如果想追这样的泥料,可以说整体预算不是普通玩家可以拿的,可以说百分九十五的人不肯拿出这种预算买个喝茶壶,因为这料只会配上好工,好工才能把这个料的等待成本利润最好的挣回来,这应该符合市场经济学。以上纯属讨论谢谢。
上面是我的回复内容,也是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具壶友们包涵。以下我也贴了一些现在单元矿还不错的练的料,可作参考寻找自我喜好,练泥如同做壶手法个有千秋。
这里我也要为泥料党说句:别把练泥排除在非遗之外,它是紫砂文化的一大部分,选矿练泥制壶烧窑刻绘泥绘等辅助装饰都是紫砂非遗的组成。练泥也是有技术有传承有研究有技法也有数代人不断的努力,只是时代变迁人都会犯错在诱惑的时代大家把技术用到歪处,但是要给紫砂时间几百年来终归起起伏伏最后都会留下好的法师,有少量坚守的或者愿意改邪归正的法师最后还是能发扬光大正统紫砂材质。我们为坚持真正全手传统做壶的师傅点赞同时也应该为所有坚持紫砂初心从业人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