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不改变,生命的历史就不断重演
为什么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你怎么知道你罪消了没有?怎么知道?我遇到同样的环境,我没有想要再造第二次的念头,心若灭时,你这个业就不可能得果报,因为业后面那个动力,那个马达被关掉了,这个业就变成什么?唯识学上说不增长业,你只要不刺激它,它不可能得果报。
它业种还在,但是它这个种子已经枯黄了,它没有生长功能了,业要得果报一定要不断的造作,今天做,明天做,要增长,要增长这个业才有力,才有气势。
所以,忏悔所对治的业在唯识学上说,我曾经造了杀盗淫妄,但是我真实地忏悔了,我从今以后也没有再起现行,这个业也没有消掉哦,它潜伏在阿赖耶识的大海的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你只要不要再刺激它,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那么这个业等到成佛,等到成就初地菩萨再来处理它,带业往生就是这样,带业种,不能带现行。
你不能再起现行了,这个业只要还有现行的滋润,只要你还在造现行的业,这个业就不能带。我们讲带业往生,只带业种,不带现行,如果你现在还在造一个罪业,这临终会障碍。
所以,持戒是很重要,因为你这个业已经不造了,变成业种,叫不增长业,可以带,但是这个业你还在造,那你临终你要小心了,你临终是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造业的力量,可能造业的势力会强过你往生的势力,因为它是你习惯动作,它是你熟境界啊。
所以我们往生的人,除了持戒以外,要忏悔,就是让你的业要经过你的忏悔后,那个私心所要断掉,你断相续心。舍利佛尊者他就是断了相续心了,他本来是一个毒蛇的一个思考模式,悭贪,不舍,又贪爱执着,后来转成一个布施的心、慈善的心,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生命可以改变的理由。
所以,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就是你一念的思想在流转,你这个色身,它只是一个果报而已,就像一个房子而已,你用完就丢了,房子里面那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房子坏了以后,那个人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那个人不调整,就没有救了,你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不改变,你的生命就历史不断的重演。
如果你今生贫穷,你来生还是贫穷;如果你今生丑陋,你来生还是丑陋,因为你的思想没有变,所以它的业感没有改变,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想要成佛,当我们想要往生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要从我们的思想改变了,因为它主导,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它是一个主导者,其它的业力只是一个枝末而已了。
----净界法师
--------------
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只看你的发心
净界法师
在佛门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修学法门,你是持戒,受戒学律,你喜欢持戒,你就往持戒下手;你喜欢研究教理,听教看经,修止观也非常好;或者你喜欢参禅,参祖师禅,看话头也可以。也就是说,佛法提供很多法门,但是,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就看你的发心。
看下一段: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只要你持戒,你听经或者讲经或者参禅,你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那么你造的业就是三涂的业力;那么执着取相,你对于善业很执着,人天魔外种子。
这个讲堂是谁建的呢?是我建的?我要把我的名字写到上面去,你对你自己善业特别执着,人天种性;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这种人比较偏空,二乘人是好乐空性,忘失大悲;但具真实自觉觉他之心,便是菩萨种子。
他本身有智慧的观照,善调其心来自我提升,他也有很多的慈悲心想要帮助别人,觉他,这种人自利利他,菩萨种子;那么最后第五个是最圆满的,自觉圣趣光明发辉。自觉圣趣简单的讲就是回光返照,他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然后,从一念的清净心里面升起菩提心,从空入假,光明发辉。
自觉圣趣是从假入空摄用归体,光明发辉是依体启用生起大悲心,那么彻其源底,通达心性的根本,所谓的真如,然后以真如来发起菩提心,那么来念佛乃至修波罗蜜,把功德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最圆满,圆教的菩萨,从真如出发的。
------
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净界法师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
我们看甲二、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先讲八种发心,再讲四种差别。先看八种发心的第一和第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我们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两种的差别。那么第一种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这个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么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观察他内心的活动,他的内心习惯性往哪个方向活动,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办法去调整。
那么这个人干什么呢,但知外务,攀缘人、攀缘事,总是向外攀缘。那么这一下讲出了四种攀缘:
第一个,或求利养,他心中追求物质的享受;或好名闻,他攀缘美好的名声,博取别人的赞美;或贪现世欲乐,今生五欲的安乐或望来生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听经,那当然他也不能用教理来观心、来调整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那么这种人就是邪恶了。
这种邪恶的人,以印光大师说即便他来生不堕落,他福报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业,第二生的时候享受快乐,第三生就堕落到恶道去了,三世怨!因为他的种性已经形成了三涂种性了,那么即便他不马上堕落,也是迟早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因种已经种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那么这个人对物质的享受淡薄,对名闻利养、别人的赞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对五欲的快乐,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这方面跑,那么他的心是调整到为了了生死,为了圆证菩提,他的心尽量往这两个方向去经营,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
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了
净界法师
志宜大,胆宜小。我们的志向要远大,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胆量要小,就是经常要保持戒慎恐惧,保持一种不放逸的心态。
志向远大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人修行的动力、精进是来自于我们的愿力,假设你的志向太小,一下子就达到你的志向,那就没事干了,也就懈怠下来了。美国有个最大的广播公司叫C N N,这个广播公司总裁说,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一句话说:你要立定一个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完成的愿力。他就立下了一个愿力:我要成就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广播公司。结果他果然做到了。
所以我们在拟定目标的时候,不要我一开始就说:哎呀,放轻松啊,我下品下生就好了。取法乎上,得法乎中。你取法乎中,才得法乎下。你一开始就把目标安立在下品下生,你肯定不能往生。
所以我们为了使令自己终生精进,你一定要把目标安立在一种你今生都不能达到的目标,那当然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追求无上的佛道这样的一个目标。
但是你在处世的时候呢,你宁可胆量小一点,戒慎恐惧一点。我听说忏公师父在七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个信徒的小女孩,七八岁左右,不小心跑到忏公师父寮房去了,忏公师父马上跑出来。可见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那种戒慎恐惧。忏公师父在打佛七,男女众中间是有一个屏障遮住的,把男众遮在一个小地方,然后外面都是女众。看得出来,这个就是“胆宜小”。
我自己的经验,我发觉我的那些同戒的师兄弟,出家这十五年来,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了。因为什么呢?艺高人胆大啊!他刚开始就无所谓,反正今天这个女众的信徒跟他来往,他也无所谓,慢慢地日久生情、情久生欲,一念之间就完了。
所以我们在志向远大的时候,有人说:哎呀!你这个人太保守。保守就保守,起码我这个袈裟还能够穿到临命终嘛!所以,我们宁可做什么事情要战战兢兢。你要记住一句话: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所以我们宁可胆小一点,忏公师父七十岁尚且如此地谨慎,我们呢?就是胆量要小,要戒慎。
------
色受想行识的生命
净界法师
佛陀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是色蕴,就是我们的外境,一切的物质世界;第二个是受想行识,它是一个精神层次的内心世界,我们先从外到内,从外层先看起。
第一个色蕴,一个人的色身跟你造的业没有太多关系,绝大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变现出来的,当然你去整型例外,你的业绝大部分是过去生你造了什么业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不怪你了,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它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物质世界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你修行很难改变很难改变。这个色身是业报身。
受,这个感受也受业力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心跟外界接触的第一刹那是苦受乐受,快乐的人,当然福报大的人快乐的时间多了,罪业重的人痛苦的感受多。
第三个是最厉害的想,当你产生感受的时候,你起什么样的想像。所以现在很强调做正面的思考,因为我们改变不了过去的业力嘛,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说这个是人生的历练,你就产生激发;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自暴自弃,你说上天对我这么不公平啊,你也可以自暴自弃,所以这个痛苦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状?因为感受没有相状,相状是你安立的,你可以安立它一个相状,这个相状可能会伤害我们,这个相状也可能帮助我们。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诸位知道吗?提升我们的想像力,真的是这样,想蕴是很厉害的。
你看我们为什么愿意布施,因为我们知道布施有功德,我们产生功德想像,所以想蕴于境取相安立名言,你要能够去学习圣人是怎么想像的。所以学佛陀的经典就是学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当外道骂他的时候,当外道刺激佛陀的时候,佛陀他是怎么想的,他怎么想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们讲佛陀住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什么?他为什么成为佛陀?他有正确的思考嘛。
但想蕴有一个问题,它是生灭的,它想完就没了,最可怕的告诉大家:行蕴,这个是我们最严重的。行蕴是想像想久成性,就是讲习性,就是你的行蕴,想蕴是一种造作,但是它想久以后这个想蕴结束以后它转成行蕴,行蕴是很多很多想像的累积,就是你的习性,等流习惯,你习惯性的思考就是行蕴,也正是它在主导我们的生命,但是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想蕴而来的,行蕴本身没有调整自我的力量。
所以当这个行蕴错的时候你也要靠想像来修正它,但是行蕴是想蕴的数数造作留下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功能。
那么识蕴就是把前面的功能全部保存下来,识它没有造业功能,它只负责保存。
为什么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你怎么知道你罪消了没有?怎么知道?我遇到同样的环境,我没有想要再造第二次的念头,心若灭时,你这个业就不可能得果报,因为业后面那个动力,那个马达被关掉了,这个业就变成什么?唯识学上说不增长业,你只要不刺激它,它不可能得果报。
它业种还在,但是它这个种子已经枯黄了,它没有生长功能了,业要得果报一定要不断的造作,今天做,明天做,要增长,要增长这个业才有力,才有气势。
所以,忏悔所对治的业在唯识学上说,我曾经造了杀盗淫妄,但是我真实地忏悔了,我从今以后也没有再起现行,这个业也没有消掉哦,它潜伏在阿赖耶识的大海的深处的某一个角落,你只要不要再刺激它,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那么这个业等到成佛,等到成就初地菩萨再来处理它,带业往生就是这样,带业种,不能带现行。
你不能再起现行了,这个业只要还有现行的滋润,只要你还在造现行的业,这个业就不能带。我们讲带业往生,只带业种,不带现行,如果你现在还在造一个罪业,这临终会障碍。
所以,持戒是很重要,因为你这个业已经不造了,变成业种,叫不增长业,可以带,但是这个业你还在造,那你临终你要小心了,你临终是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造业的力量,可能造业的势力会强过你往生的势力,因为它是你习惯动作,它是你熟境界啊。
所以我们往生的人,除了持戒以外,要忏悔,就是让你的业要经过你的忏悔后,那个私心所要断掉,你断相续心。舍利佛尊者他就是断了相续心了,他本来是一个毒蛇的一个思考模式,悭贪,不舍,又贪爱执着,后来转成一个布施的心、慈善的心,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生命可以改变的理由。
所以,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就是你一念的思想在流转,你这个色身,它只是一个果报而已,就像一个房子而已,你用完就丢了,房子里面那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房子坏了以后,那个人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那个人不调整,就没有救了,你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不改变,你的生命就历史不断的重演。
如果你今生贫穷,你来生还是贫穷;如果你今生丑陋,你来生还是丑陋,因为你的思想没有变,所以它的业感没有改变,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想要成佛,当我们想要往生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要从我们的思想改变了,因为它主导,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它是一个主导者,其它的业力只是一个枝末而已了。
----净界法师
--------------
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只看你的发心
净界法师
在佛门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修学法门,你是持戒,受戒学律,你喜欢持戒,你就往持戒下手;你喜欢研究教理,听教看经,修止观也非常好;或者你喜欢参禅,参祖师禅,看话头也可以。也就是说,佛法提供很多法门,但是,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就看你的发心。
看下一段: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只要你持戒,你听经或者讲经或者参禅,你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那么你造的业就是三涂的业力;那么执着取相,你对于善业很执着,人天魔外种子。
这个讲堂是谁建的呢?是我建的?我要把我的名字写到上面去,你对你自己善业特别执着,人天种性;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这种人比较偏空,二乘人是好乐空性,忘失大悲;但具真实自觉觉他之心,便是菩萨种子。
他本身有智慧的观照,善调其心来自我提升,他也有很多的慈悲心想要帮助别人,觉他,这种人自利利他,菩萨种子;那么最后第五个是最圆满的,自觉圣趣光明发辉。自觉圣趣简单的讲就是回光返照,他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然后,从一念的清净心里面升起菩提心,从空入假,光明发辉。
自觉圣趣是从假入空摄用归体,光明发辉是依体启用生起大悲心,那么彻其源底,通达心性的根本,所谓的真如,然后以真如来发起菩提心,那么来念佛乃至修波罗蜜,把功德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最圆满,圆教的菩萨,从真如出发的。
------
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净界法师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
我们看甲二、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先讲八种发心,再讲四种差别。先看八种发心的第一和第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我们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两种的差别。那么第一种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这个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么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观察他内心的活动,他的内心习惯性往哪个方向活动,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办法去调整。
那么这个人干什么呢,但知外务,攀缘人、攀缘事,总是向外攀缘。那么这一下讲出了四种攀缘:
第一个,或求利养,他心中追求物质的享受;或好名闻,他攀缘美好的名声,博取别人的赞美;或贪现世欲乐,今生五欲的安乐或望来生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听经,那当然他也不能用教理来观心、来调整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那么这种人就是邪恶了。
这种邪恶的人,以印光大师说即便他来生不堕落,他福报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业,第二生的时候享受快乐,第三生就堕落到恶道去了,三世怨!因为他的种性已经形成了三涂种性了,那么即便他不马上堕落,也是迟早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因种已经种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那么这个人对物质的享受淡薄,对名闻利养、别人的赞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对五欲的快乐,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这方面跑,那么他的心是调整到为了了生死,为了圆证菩提,他的心尽量往这两个方向去经营,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
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了
净界法师
志宜大,胆宜小。我们的志向要远大,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胆量要小,就是经常要保持戒慎恐惧,保持一种不放逸的心态。
志向远大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人修行的动力、精进是来自于我们的愿力,假设你的志向太小,一下子就达到你的志向,那就没事干了,也就懈怠下来了。美国有个最大的广播公司叫C N N,这个广播公司总裁说,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一句话说:你要立定一个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完成的愿力。他就立下了一个愿力:我要成就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广播公司。结果他果然做到了。
所以我们在拟定目标的时候,不要我一开始就说:哎呀,放轻松啊,我下品下生就好了。取法乎上,得法乎中。你取法乎中,才得法乎下。你一开始就把目标安立在下品下生,你肯定不能往生。
所以我们为了使令自己终生精进,你一定要把目标安立在一种你今生都不能达到的目标,那当然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追求无上的佛道这样的一个目标。
但是你在处世的时候呢,你宁可胆量小一点,戒慎恐惧一点。我听说忏公师父在七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个信徒的小女孩,七八岁左右,不小心跑到忏公师父寮房去了,忏公师父马上跑出来。可见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那种戒慎恐惧。忏公师父在打佛七,男女众中间是有一个屏障遮住的,把男众遮在一个小地方,然后外面都是女众。看得出来,这个就是“胆宜小”。
我自己的经验,我发觉我的那些同戒的师兄弟,出家这十五年来,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了。因为什么呢?艺高人胆大啊!他刚开始就无所谓,反正今天这个女众的信徒跟他来往,他也无所谓,慢慢地日久生情、情久生欲,一念之间就完了。
所以我们在志向远大的时候,有人说:哎呀!你这个人太保守。保守就保守,起码我这个袈裟还能够穿到临命终嘛!所以,我们宁可做什么事情要战战兢兢。你要记住一句话: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都阵亡。所以我们宁可胆小一点,忏公师父七十岁尚且如此地谨慎,我们呢?就是胆量要小,要戒慎。
------
色受想行识的生命
净界法师
佛陀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是色蕴,就是我们的外境,一切的物质世界;第二个是受想行识,它是一个精神层次的内心世界,我们先从外到内,从外层先看起。
第一个色蕴,一个人的色身跟你造的业没有太多关系,绝大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变现出来的,当然你去整型例外,你的业绝大部分是过去生你造了什么业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不怪你了,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它是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色身、物质世界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你修行很难改变很难改变。这个色身是业报身。
受,这个感受也受业力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心跟外界接触的第一刹那是苦受乐受,快乐的人,当然福报大的人快乐的时间多了,罪业重的人痛苦的感受多。
第三个是最厉害的想,当你产生感受的时候,你起什么样的想像。所以现在很强调做正面的思考,因为我们改变不了过去的业力嘛,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说这个是人生的历练,你就产生激发;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自暴自弃,你说上天对我这么不公平啊,你也可以自暴自弃,所以这个痛苦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状?因为感受没有相状,相状是你安立的,你可以安立它一个相状,这个相状可能会伤害我们,这个相状也可能帮助我们。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诸位知道吗?提升我们的想像力,真的是这样,想蕴是很厉害的。
你看我们为什么愿意布施,因为我们知道布施有功德,我们产生功德想像,所以想蕴于境取相安立名言,你要能够去学习圣人是怎么想像的。所以学佛陀的经典就是学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当外道骂他的时候,当外道刺激佛陀的时候,佛陀他是怎么想的,他怎么想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们讲佛陀住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什么?他为什么成为佛陀?他有正确的思考嘛。
但想蕴有一个问题,它是生灭的,它想完就没了,最可怕的告诉大家:行蕴,这个是我们最严重的。行蕴是想像想久成性,就是讲习性,就是你的行蕴,想蕴是一种造作,但是它想久以后这个想蕴结束以后它转成行蕴,行蕴是很多很多想像的累积,就是你的习性,等流习惯,你习惯性的思考就是行蕴,也正是它在主导我们的生命,但是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想蕴而来的,行蕴本身没有调整自我的力量。
所以当这个行蕴错的时候你也要靠想像来修正它,但是行蕴是想蕴的数数造作留下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功能。
那么识蕴就是把前面的功能全部保存下来,识它没有造业功能,它只负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