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帖:赵磊:没有马克思,明斯基得不了勋章——评《虚拟资本》(四)上
三、明斯基的盲点
尽管当今学界给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又是授衔,又是授勋,但迪朗仍然指出了明斯基的失察之处,他说:“债务不断攀升不是出现在生产部门,而是出现在家庭、国家,尤其是金融部门本身。这是明斯基分析的一个盲点”。
所谓“分析盲点”,就是明斯基不应该忽略或不应该视而不见的地方。不论是“无法看见”抑或是“选择性失明”,被明斯基忽略的地方恰恰是分析金融危机的要害所在。
明斯基的盲点所造成的代价是巨大的,正如迪朗所说:“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金融评论家在需要为高昂的拯救计划辩护时会如此热衷于他的分析。受明斯基启发而表面化的危机解决方案导致了金融崩溃成本的社会化”。
用中特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来讲,由于明斯基的立场依然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立场,所以受明斯基启发而炮制出来的危机解决方案,就难免陷于“表面化”和“崩溃成本的社会化”了。
那么,明斯基的盲点究竟遮蔽了什么呢?
我要特别提醒读者的是: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被明斯基所忽略的“家庭、国家,尤其是金融部门本身”的债务变化,进而搞清其中的逻辑链条,那么也就看清了明斯基的盲点所遮蔽的真相。
简单说一下我的结论:第一,家庭负债攀升的逻辑链条,存在于“透支与过剩”的悖论之中;第二,国家债务攀升的逻辑链条,则存在于“要阶级斗争,还是要资本主义”的悖论之中。
接下来我简单讨论一下这两个悖论。
四、两个悖论
首先来看家庭负债的逻辑链条,对此笔者已有专文分析:
——“在资本占统治的背景下,除了‘透支消费’,市场经济还能靠什么办法来扩大需求?然而,‘透支消费’的悲剧性因素在于,透支消费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它又成为新的麻烦制造者:生产过剩催生了透支消费,透支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把透支消费打压下去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必将浮出水面;一旦社会难以承受生产过剩之重,透支消费又必将卷土重来。可见,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一天,‘透支,还是过剩’这个难题就不会消失。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而言,哈姆雷特的难题是永恒的:‘不透支,吾必死’,‘透支了,吾亦死’。”(赵磊等:《金融危机:为什么要重提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其次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债务攀升的逻辑链条。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政府不得不借债让穷人过“好日子”,结果搞出了一个主权债务危机。对此笔者在专文中指出:
——“欧洲之所以要搞福利社会,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缓和两极分化导致的阶级矛盾! 换言之,如果你不搞福利社会,人民就会起来造反,马克思的预言就要兑现,资本主义的丧钟就会敲响。是稍稍改变一下分蛋糕的比例,还是被99%的人用暴力颠覆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 对于资本家来说,答案不言自明。资本家没想到的是,高福利虽然缓和了两极分化,可是又催生出了主权债务危机。”(赵磊:《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的改革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22年第12期)
(未完待续)
【注:拙文以《金融化的奥秘》为题,已发表于《天府新论》2025年第1期。如需核对相关论述,请以《金融化的奥秘》为准。】
三、明斯基的盲点
尽管当今学界给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又是授衔,又是授勋,但迪朗仍然指出了明斯基的失察之处,他说:“债务不断攀升不是出现在生产部门,而是出现在家庭、国家,尤其是金融部门本身。这是明斯基分析的一个盲点”。
所谓“分析盲点”,就是明斯基不应该忽略或不应该视而不见的地方。不论是“无法看见”抑或是“选择性失明”,被明斯基忽略的地方恰恰是分析金融危机的要害所在。
明斯基的盲点所造成的代价是巨大的,正如迪朗所说:“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金融评论家在需要为高昂的拯救计划辩护时会如此热衷于他的分析。受明斯基启发而表面化的危机解决方案导致了金融崩溃成本的社会化”。
用中特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来讲,由于明斯基的立场依然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立场,所以受明斯基启发而炮制出来的危机解决方案,就难免陷于“表面化”和“崩溃成本的社会化”了。
那么,明斯基的盲点究竟遮蔽了什么呢?
我要特别提醒读者的是: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被明斯基所忽略的“家庭、国家,尤其是金融部门本身”的债务变化,进而搞清其中的逻辑链条,那么也就看清了明斯基的盲点所遮蔽的真相。
简单说一下我的结论:第一,家庭负债攀升的逻辑链条,存在于“透支与过剩”的悖论之中;第二,国家债务攀升的逻辑链条,则存在于“要阶级斗争,还是要资本主义”的悖论之中。
接下来我简单讨论一下这两个悖论。
四、两个悖论
首先来看家庭负债的逻辑链条,对此笔者已有专文分析:
——“在资本占统治的背景下,除了‘透支消费’,市场经济还能靠什么办法来扩大需求?然而,‘透支消费’的悲剧性因素在于,透支消费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它又成为新的麻烦制造者:生产过剩催生了透支消费,透支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把透支消费打压下去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必将浮出水面;一旦社会难以承受生产过剩之重,透支消费又必将卷土重来。可见,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一天,‘透支,还是过剩’这个难题就不会消失。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而言,哈姆雷特的难题是永恒的:‘不透支,吾必死’,‘透支了,吾亦死’。”(赵磊等:《金融危机:为什么要重提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其次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债务攀升的逻辑链条。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政府不得不借债让穷人过“好日子”,结果搞出了一个主权债务危机。对此笔者在专文中指出:
——“欧洲之所以要搞福利社会,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缓和两极分化导致的阶级矛盾! 换言之,如果你不搞福利社会,人民就会起来造反,马克思的预言就要兑现,资本主义的丧钟就会敲响。是稍稍改变一下分蛋糕的比例,还是被99%的人用暴力颠覆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 对于资本家来说,答案不言自明。资本家没想到的是,高福利虽然缓和了两极分化,可是又催生出了主权债务危机。”(赵磊:《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的改革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22年第12期)
(未完待续)
【注:拙文以《金融化的奥秘》为题,已发表于《天府新论》2025年第1期。如需核对相关论述,请以《金融化的奥秘》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