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万亿GDP城市”的光环,三个残酷真相浮出水面。(转自市井声纳站)
一、主城区“虚假繁荣”:人均12万的泉山,藏着多少打工人?剔除经开区后,泉山区以12.4万元人均GDP登顶。但54万户籍人口中,大量高校学生、外来务工者未被计入分母。若按实际管理人口测算,泉山区真实人均可能跌破8万。 更值得警惕的是,主城区依赖房地产、商贸等“账面经济”,而真正创造就业的制造业正向郊县转移。这种“GDP留在城区,工厂搬到郊县”的模式,正在掏空徐州的产业根基。
二、环城贫困带:190万人的邳州,为何越努力越穷?邳州以190万人口创造1277亿GDP,人均仅6.7万,不到泉山区一半。丰县更惨烈:119万人苦干出554亿GDP,人均4.6万,相当于每天创造126元——比送外卖还低。这些人口大县被困在“农业—低端制造—劳动力外流”的死循环中: 邳州板材加工、丰县电动车配件等产业,利润率不足5%,却要养活百万人口。当年轻人用脚投票逃离县城,所谓“人均GDP”已成黑色幽默。
三、数据魔术:铜山1381亿GDP,为何带不动百姓钱包?铜山区GDP总量全市第一,但人均仅11.3万,比泉山低1.5万。秘密藏在产业结构:铜山聚集大量重工、机械企业,GDP靠投资堆砌,但利润都被央企、外企抽走。 更残酷的是,122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占27%,人均耕地不足1亩。老百姓守着“苏北第一区”的名号,实际可支配收入却跑不赢通胀。
结语:徐州不是苏州,模仿长三角只会失血而亡主城区沉迷“商业综合体崇拜”,郊县困于低端产业链——这种撕裂背后,是盲目对标长三角的畸形发展观。当南京用江北新区孵化芯片产业,徐州还在用土地换GDP。 建议zf清醒:与其砸钱修地铁拉房价,不如把邳州的板材厂升级成家居品牌,把丰县电动车配件做成“新能源之都”。


一、主城区“虚假繁荣”:人均12万的泉山,藏着多少打工人?剔除经开区后,泉山区以12.4万元人均GDP登顶。但54万户籍人口中,大量高校学生、外来务工者未被计入分母。若按实际管理人口测算,泉山区真实人均可能跌破8万。 更值得警惕的是,主城区依赖房地产、商贸等“账面经济”,而真正创造就业的制造业正向郊县转移。这种“GDP留在城区,工厂搬到郊县”的模式,正在掏空徐州的产业根基。
二、环城贫困带:190万人的邳州,为何越努力越穷?邳州以190万人口创造1277亿GDP,人均仅6.7万,不到泉山区一半。丰县更惨烈:119万人苦干出554亿GDP,人均4.6万,相当于每天创造126元——比送外卖还低。这些人口大县被困在“农业—低端制造—劳动力外流”的死循环中: 邳州板材加工、丰县电动车配件等产业,利润率不足5%,却要养活百万人口。当年轻人用脚投票逃离县城,所谓“人均GDP”已成黑色幽默。
三、数据魔术:铜山1381亿GDP,为何带不动百姓钱包?铜山区GDP总量全市第一,但人均仅11.3万,比泉山低1.5万。秘密藏在产业结构:铜山聚集大量重工、机械企业,GDP靠投资堆砌,但利润都被央企、外企抽走。 更残酷的是,122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占27%,人均耕地不足1亩。老百姓守着“苏北第一区”的名号,实际可支配收入却跑不赢通胀。
结语:徐州不是苏州,模仿长三角只会失血而亡主城区沉迷“商业综合体崇拜”,郊县困于低端产业链——这种撕裂背后,是盲目对标长三角的畸形发展观。当南京用江北新区孵化芯片产业,徐州还在用土地换GDP。 建议zf清醒:与其砸钱修地铁拉房价,不如把邳州的板材厂升级成家居品牌,把丰县电动车配件做成“新能源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