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件由不少京剧界专业演员传说过的故事:在清代末年,宫中演戏,曾经有过一次汪桂芬反串老旦,与龚云甫合演《双滑油山游六殿》,两个老旦同时唱。唱完之后,龚云甫埋怨琴师陆五:“你怎么不给我托腔,反而跟着汪桂芬跑?”陆五回答:“我在场上只听见汪桂芬的唱,听不见您唱。”
这个故事中心意思是要说明龚云甫是人人皆知的好嗓子,可是和汪桂芬同唱就到了听不见的程度,那么汪的嗓子有多好就可想而知了。我本来对这个故事没有怀疑,因为从前戏班的确有过这样的事,我也看过,例如在第一舞台义务戏梅尚程荀加上王幼卿、小翠花演《五花洞》;还看过李万春、刘宗杨、张云溪、杨盛春演《四白水滩》有四个十一郎同时耍下场。所以我觉得汪桂芬、龚云甫合演《双滑油山》是完全可能的,并无意去考证。
由于十年前集体编写《中国京剧史》第一册,我担任清代宫中乱弹戏的发展一章,为此翻阅了清代升平署全部各项档案,顺便更正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传,其中之一就是这个故事。据档案载:汪桂芬于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一日挑进升平署当教习,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病故。在此期间"日记档"记载着每一次的戏码,汪未演过老旦戏。至于龚经常演的都是零碎角,从来未演过主角老旦戏,并且有时还演过《击鼓骂曹》的旗牌。当时在升平署演正工主角老旦是熊连喜,其次是周长顺,还轮不到龚。
再纠正一件大事的误传:过去戏曲史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昆腔在乾隆以后就没落了,以至对于乱弹完全成熟的时代估计过早,这个结论直接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
此书第186页有这样的话:“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
第187页:“嘉庆末年,北京已无纯昆腔的戏班”。
但据升平署档案载:同治二年至五年,由升平署批准成立在北京的戏班共有17个,其中有8个纯昆腔戏班、2个昆弋戏班,2个秦腔戏班,2个琴腔戏班,3个未注明某种腔的戏班,各领班人所具甘结都完好的存在,总之昆腔戏班在同治年间仍然占绝对优势。
据光绪三年的各领班所具甘结,北京共有13个戏班,其中有5个纯昆腔戏班,比同治年减少一些,但和同时其他剧种相比,仍占优势。当时宫中演戏和北京各戏班演戏的情况,反映乱弹逐渐上升,昆弋逐渐减少,宫中和民间戏班基本上同步,昆弋让位给乱弹,不是乾嘉年代,确切的时代是光绪末年才达到北京已没有纯昆腔戏班的情况,幸喜有档案可据,相差百年,得以纠正,不然的话,结论已载入大百科全书误传就成为信史了。
这个故事中心意思是要说明龚云甫是人人皆知的好嗓子,可是和汪桂芬同唱就到了听不见的程度,那么汪的嗓子有多好就可想而知了。我本来对这个故事没有怀疑,因为从前戏班的确有过这样的事,我也看过,例如在第一舞台义务戏梅尚程荀加上王幼卿、小翠花演《五花洞》;还看过李万春、刘宗杨、张云溪、杨盛春演《四白水滩》有四个十一郎同时耍下场。所以我觉得汪桂芬、龚云甫合演《双滑油山》是完全可能的,并无意去考证。
由于十年前集体编写《中国京剧史》第一册,我担任清代宫中乱弹戏的发展一章,为此翻阅了清代升平署全部各项档案,顺便更正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传,其中之一就是这个故事。据档案载:汪桂芬于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一日挑进升平署当教习,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病故。在此期间"日记档"记载着每一次的戏码,汪未演过老旦戏。至于龚经常演的都是零碎角,从来未演过主角老旦戏,并且有时还演过《击鼓骂曹》的旗牌。当时在升平署演正工主角老旦是熊连喜,其次是周长顺,还轮不到龚。
再纠正一件大事的误传:过去戏曲史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昆腔在乾隆以后就没落了,以至对于乱弹完全成熟的时代估计过早,这个结论直接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
此书第186页有这样的话:“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
第187页:“嘉庆末年,北京已无纯昆腔的戏班”。
但据升平署档案载:同治二年至五年,由升平署批准成立在北京的戏班共有17个,其中有8个纯昆腔戏班、2个昆弋戏班,2个秦腔戏班,2个琴腔戏班,3个未注明某种腔的戏班,各领班人所具甘结都完好的存在,总之昆腔戏班在同治年间仍然占绝对优势。
据光绪三年的各领班所具甘结,北京共有13个戏班,其中有5个纯昆腔戏班,比同治年减少一些,但和同时其他剧种相比,仍占优势。当时宫中演戏和北京各戏班演戏的情况,反映乱弹逐渐上升,昆弋逐渐减少,宫中和民间戏班基本上同步,昆弋让位给乱弹,不是乾嘉年代,确切的时代是光绪末年才达到北京已没有纯昆腔戏班的情况,幸喜有档案可据,相差百年,得以纠正,不然的话,结论已载入大百科全书误传就成为信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