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刷体到行书飘,如今想重拾楷书求蜕变
高三那年突发奇想买了十本米字格,搭赠的楷书字帖成了我课间放松的玩具。记得当时最大的收获不是字有多好看,而是学会了沉住气写字——现在想来,练字真像是修行。
高考后的暑假彻底放飞自我,每天抱着手机找字帖图片,还在一个app上下载打印了几张字帖,恨不得从早写到晚。最魔怔的时候被我妈夸"写得像印刷体",虽然知道是亲妈滤镜,但看到自己能把每个字都框得方方正正,确实特有成就感。
上大学后遇到荆霄鹏老师的行书字帖,算是真正开启书法认知革命。原来字可以像跳舞一样错落有致,不必都规规矩矩站在格子里。那段时间疯狂模仿字帖里的作品,写字速度蹭蹭上涨,但代价是逐渐放飞自我——握笔姿势越跑越高,坐姿也越来越垮,现在看当时的作业本,真像被风吹乱的蒲公英。
如今大二快结束,快一年没正经练字,日常笔记越写越飘。前两天翻到《田英章硬笔行书标准教程》的PDF,被86年老版字帖里的洒脱笔触惊到,突然就想重拾笔杆。在找纸质版时又意外发现楷书教程,突然醍醐灌顶:也许该回头把根基再夯实夯实?
虽然考试作业不少,但想想每天刷短视频浪费的时间,匀半小时练字应该没问题吧?开个记录帖督促自己,顺便求教各位大佬:
1.手残党如何兼顾书写速度和字体规范?
2.临帖时自己探索的方法是看一笔写一笔(看到大家更推荐观察整体),感觉因为这样可以更好把握每一笔,也许这样需要修改的次数更多吧?
第一张是高考后暑假打印的六张字帖,前几张都发黄了,也就当时有激情了
第二张是练的字,和自己原来的字相比,改变了不少。
第三张和第五章是上课随手记得笔记(原形毕露了见谅)。
第四张是作业。感觉考试和作业还是要用细点的笔,一眼望去会更干净;粗笔写好了也行,写不好就会有粗有细,况且本来自己的笔画也不干净。
附上从前练字对比图和现在日常字迹,欢迎各位指教拍砖~





高三那年突发奇想买了十本米字格,搭赠的楷书字帖成了我课间放松的玩具。记得当时最大的收获不是字有多好看,而是学会了沉住气写字——现在想来,练字真像是修行。
高考后的暑假彻底放飞自我,每天抱着手机找字帖图片,还在一个app上下载打印了几张字帖,恨不得从早写到晚。最魔怔的时候被我妈夸"写得像印刷体",虽然知道是亲妈滤镜,但看到自己能把每个字都框得方方正正,确实特有成就感。
上大学后遇到荆霄鹏老师的行书字帖,算是真正开启书法认知革命。原来字可以像跳舞一样错落有致,不必都规规矩矩站在格子里。那段时间疯狂模仿字帖里的作品,写字速度蹭蹭上涨,但代价是逐渐放飞自我——握笔姿势越跑越高,坐姿也越来越垮,现在看当时的作业本,真像被风吹乱的蒲公英。
如今大二快结束,快一年没正经练字,日常笔记越写越飘。前两天翻到《田英章硬笔行书标准教程》的PDF,被86年老版字帖里的洒脱笔触惊到,突然就想重拾笔杆。在找纸质版时又意外发现楷书教程,突然醍醐灌顶:也许该回头把根基再夯实夯实?
虽然考试作业不少,但想想每天刷短视频浪费的时间,匀半小时练字应该没问题吧?开个记录帖督促自己,顺便求教各位大佬:
1.手残党如何兼顾书写速度和字体规范?
2.临帖时自己探索的方法是看一笔写一笔(看到大家更推荐观察整体),感觉因为这样可以更好把握每一笔,也许这样需要修改的次数更多吧?
第一张是高考后暑假打印的六张字帖,前几张都发黄了,也就当时有激情了

第二张是练的字,和自己原来的字相比,改变了不少。
第三张和第五章是上课随手记得笔记(原形毕露了见谅)。
第四张是作业。感觉考试和作业还是要用细点的笔,一眼望去会更干净;粗笔写好了也行,写不好就会有粗有细,况且本来自己的笔画也不干净。
附上从前练字对比图和现在日常字迹,欢迎各位指教拍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