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观经》下品生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这是経文原文。可见,带业往生,并非等同于带罪往生。“诸罪消灭”,此诸罪是什么?当然是恶道诸罪了,破戒造恶所结性罪,皆在其中。罪者,即诸恶业、烦惑等,对真如自性(真心)的染污。罪是从真心自性这个层面而言的。
●【性罪】瑜伽九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罪即是对真如自性的染污。依染污浅深,而心现识变十法界之不等境相……。是入三途,还是出三界,这皆非神佛审判,而是自心识所变相应境界……。“性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此性罪染污,是自己染的,他人强行染污亦不能,他人神力清洗亦不得。所以,此罪,必须自力忏悔,就是佛菩萨,也不能他力灭罪。佛若能他力灭罪,恶道三途早就不存在了,六道轮回亦当他力截断……。
真忏悔者,即不贰过,后不再犯,这个很关键。如果你还犯,性罪不除。所以,修取相忏得定者,方能忏除性罪;而作法忏,若无伏惑定力,不忏性罪。这也正是《妙宗钞》判中品下生,与第三观地观成时,所对应阶位皆是观行位初品(而地观成时,世尊言其若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就是说中品下生是得最浅伏惑三昧的。(蕅祖《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能修定善者可忏性罪!)
过去的恶业烦惑等,对当下的内心,不再有恶的影响力(至少能伏惑不起);此人恶罪心罪等相对忏除,内心相对清净!并不是说,往昔恶业诸债,全部偿还干净,所欠众生的业债,一一了却,方称善人。如经所言,只要恶道诸罪能忏净,此人便可恢复善男子身份。宿业并未彻底偿还清净,但不是不还,尽量偿还或变相偿还,就不碍往生。
极乐净土无三恶道,但有人天境界的凡圣侗居土。故而,娑婆善男子可凭信愿及弥陀他力等三力,而平行啭卝生。极乐若有恶道,那么五逆十恶罪人,可不必忏罪,就可直接啭卝生。事实上,不行!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皆是下三品罪恶凡夫,必须忏罪,方能往生。带业往生,并不完全等同于带罪往生!
第一类决定往生者,即前六品,皆无恶道诸罪,属于合格善人,对于合格善人来说,必有利他心,不必强调发菩提心,亦能暗合菩提。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者,即下三品,虽经中原文并未直言发菩提心,但忏罪最关键的是噁心境的改变,善心境的提升,必须有瑱卝实功德,方能灭罪。所以,临终时发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反而对第二类忏罪往生之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了!菩提心乃至善之心!莲祖曾云,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若不发心,噁心境不动,只形式上口称佛号,根本无瑱卝实功德可言,不能灭罪!
净土之法本是大乘琺卝门,《弥陀经》《无量寿经》皆言须发菩提心才能往生。所以,印祖曾释九品下三品“虽未言及发菩提心…实具足菩提心矣”!就是这个道理。若知南无是何意,阿弥陀佛是做什么的,念这句佛号,不就是在发菩提心吗?九品文中往生前后发菩提心之不同,实是指证量菩提心,真菩提心不退,指菩萨柔顺忍位,非是泛指菩提心。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注解九品往生前后之发心,注得最圆融!
附:
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只要具足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生前尽量持戒俢善忏罪等,以培植临终正念等福德现前,便可以菩提心或随顺菩提正道之信愿念佛来感弥陀冥加,临终后期,第六识渐灭到一定程度时,二力和合之下,便可渐入一种特殊的三昧定心(《悲华经》称之为宝冥三昧),故而,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在临终之际也可修出定善,从而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合格善人身份,最终三昧定心定境中,见佛往生!
(整贴还涉及一些知识点,此处并不能一一展开细论,所涉佛理也并不简单……)
(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者,虽然生前多是散心念佛,修不出定善,忏不净恶道诸罪,入不了第一类自在往生,但是,临终后期,却能修出定善,从而忏净恶道诸罪,念佛人不必担心这个,首先考虑的,还是菩提心,惭愧心,忏悔心等问题,能感佛冥加增上而不入乱心位,再以忏悔心境来念佛,忏净诸罪只是时间问题……)
----
附:●释尊纵尽变无边世界,而成极乐,恶业众生所见,仍是秽土
(注:极乐无恶道,弥陀就算强行接引噁卝人,恶业众生也见不到极乐净土,所以必须忏罪……)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释迦牟尼佛为何介绍我们往生西方世界,世尊自己生何世界?世尊为何不造世界呢?(宝珠)
李炳南答:世界无尽,皆是众生业力所现,不缺乏,释尊又何必再造。弥陀造世界者,不过悲悯众生业杂,世界多苦,故造一有乐无苦世界,接引他界众生耳。众生生者,皆是受释迦世尊之训而转业者,不转业者,亦无分生,故仍得谓之众生业力所感。释尊曾以足按地,立变庄严,因众生业力关系,不能持久。明乎此,便知净秽在众生之心及业,释尊纵尽变无边世界,而成极乐,恶业众生所见,仍是秽土。如同观一水,天人鬼龙所见各异,理亦同也。
----
附:【一水四见】
指对于同一境界,由于见者心识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观点亦因而大异其趣。又作一处四见、一境四见、一境四心。乃唯识学中常用之譬喻。同一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佳居所。〔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
这是経文原文。可见,带业往生,并非等同于带罪往生。“诸罪消灭”,此诸罪是什么?当然是恶道诸罪了,破戒造恶所结性罪,皆在其中。罪者,即诸恶业、烦惑等,对真如自性(真心)的染污。罪是从真心自性这个层面而言的。
●【性罪】瑜伽九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罪即是对真如自性的染污。依染污浅深,而心现识变十法界之不等境相……。是入三途,还是出三界,这皆非神佛审判,而是自心识所变相应境界……。“性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此性罪染污,是自己染的,他人强行染污亦不能,他人神力清洗亦不得。所以,此罪,必须自力忏悔,就是佛菩萨,也不能他力灭罪。佛若能他力灭罪,恶道三途早就不存在了,六道轮回亦当他力截断……。
真忏悔者,即不贰过,后不再犯,这个很关键。如果你还犯,性罪不除。所以,修取相忏得定者,方能忏除性罪;而作法忏,若无伏惑定力,不忏性罪。这也正是《妙宗钞》判中品下生,与第三观地观成时,所对应阶位皆是观行位初品(而地观成时,世尊言其若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就是说中品下生是得最浅伏惑三昧的。(蕅祖《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能修定善者可忏性罪!)
过去的恶业烦惑等,对当下的内心,不再有恶的影响力(至少能伏惑不起);此人恶罪心罪等相对忏除,内心相对清净!并不是说,往昔恶业诸债,全部偿还干净,所欠众生的业债,一一了却,方称善人。如经所言,只要恶道诸罪能忏净,此人便可恢复善男子身份。宿业并未彻底偿还清净,但不是不还,尽量偿还或变相偿还,就不碍往生。
极乐净土无三恶道,但有人天境界的凡圣侗居土。故而,娑婆善男子可凭信愿及弥陀他力等三力,而平行啭卝生。极乐若有恶道,那么五逆十恶罪人,可不必忏罪,就可直接啭卝生。事实上,不行!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皆是下三品罪恶凡夫,必须忏罪,方能往生。带业往生,并不完全等同于带罪往生!
第一类决定往生者,即前六品,皆无恶道诸罪,属于合格善人,对于合格善人来说,必有利他心,不必强调发菩提心,亦能暗合菩提。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者,即下三品,虽经中原文并未直言发菩提心,但忏罪最关键的是噁心境的改变,善心境的提升,必须有瑱卝实功德,方能灭罪。所以,临终时发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反而对第二类忏罪往生之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了!菩提心乃至善之心!莲祖曾云,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若不发心,噁心境不动,只形式上口称佛号,根本无瑱卝实功德可言,不能灭罪!
净土之法本是大乘琺卝门,《弥陀经》《无量寿经》皆言须发菩提心才能往生。所以,印祖曾释九品下三品“虽未言及发菩提心…实具足菩提心矣”!就是这个道理。若知南无是何意,阿弥陀佛是做什么的,念这句佛号,不就是在发菩提心吗?九品文中往生前后发菩提心之不同,实是指证量菩提心,真菩提心不退,指菩萨柔顺忍位,非是泛指菩提心。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注解九品往生前后之发心,注得最圆融!
附:
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只要具足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生前尽量持戒俢善忏罪等,以培植临终正念等福德现前,便可以菩提心或随顺菩提正道之信愿念佛来感弥陀冥加,临终后期,第六识渐灭到一定程度时,二力和合之下,便可渐入一种特殊的三昧定心(《悲华经》称之为宝冥三昧),故而,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在临终之际也可修出定善,从而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合格善人身份,最终三昧定心定境中,见佛往生!
(整贴还涉及一些知识点,此处并不能一一展开细论,所涉佛理也并不简单……)
(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者,虽然生前多是散心念佛,修不出定善,忏不净恶道诸罪,入不了第一类自在往生,但是,临终后期,却能修出定善,从而忏净恶道诸罪,念佛人不必担心这个,首先考虑的,还是菩提心,惭愧心,忏悔心等问题,能感佛冥加增上而不入乱心位,再以忏悔心境来念佛,忏净诸罪只是时间问题……)
----
附:●释尊纵尽变无边世界,而成极乐,恶业众生所见,仍是秽土
(注:极乐无恶道,弥陀就算强行接引噁卝人,恶业众生也见不到极乐净土,所以必须忏罪……)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释迦牟尼佛为何介绍我们往生西方世界,世尊自己生何世界?世尊为何不造世界呢?(宝珠)
李炳南答:世界无尽,皆是众生业力所现,不缺乏,释尊又何必再造。弥陀造世界者,不过悲悯众生业杂,世界多苦,故造一有乐无苦世界,接引他界众生耳。众生生者,皆是受释迦世尊之训而转业者,不转业者,亦无分生,故仍得谓之众生业力所感。释尊曾以足按地,立变庄严,因众生业力关系,不能持久。明乎此,便知净秽在众生之心及业,释尊纵尽变无边世界,而成极乐,恶业众生所见,仍是秽土。如同观一水,天人鬼龙所见各异,理亦同也。
----
附:【一水四见】
指对于同一境界,由于见者心识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观点亦因而大异其趣。又作一处四见、一境四见、一境四心。乃唯识学中常用之譬喻。同一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佳居所。〔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