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发表的论文《2004年殷墟大司空遗址出土人骨线粒体DNA研究报告》中,公布了大司空遗址中六个古代样本的线粒体DNA结果。分属线粒体单倍群D*、D4、D5、B5b、N9a、Z,都是常见于东亚地区的类型。结合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测殷墟商代晚期居民人群构成多元。单倍型共享序列人群分布暗示殷墟中小墓居民可能作为华夏族的基底,其基因历经三千年却并未消失,而是在人群交流融合中沉淀下来并且扩散开去。


《距今9500-1800年前的山东地区人群母系遗传结构》一文指出:山东地区的人群可分为约9500-4600年前的早期人群和约4600-1800年前的晚期人群。在早于4600年前的样本中发现线粒体单倍体群D4、D5、Z3、A、N9a、B4c1和B5b2等等。

不难发现,从母系线粒体遗传结构来看,早于4600年前的山东地区人群与殷墟中小墓居民是具有高度同源性的。这么近似的母系结构——暗示商族母系祖先起源于黄河下游,很有可能是从山东地区向外部地区进行扩散的。


吉大考古DNA检测结果表明,殷墟中小墓的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北方汉族,就是黄河下游本土起源的。古代黄河人群内部有一定的差异性,应分为黄河下游人群(山东早期新石器人群、龙山文化)、黄河上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虽然与北汉具有密切的遗传关系,但不与北汉完全重合。焦作聂村商代墓葬的常染血统,与现代北方汉族完全相同,没有差异性。

吉林大学考古DNA检测结果表明,殷墟中小墓的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北汉,就是黄河下游本土起源的。

聂村商代平民墓测出的纯北汉常染,最接近山东人。Wegene的地级行政区平均常染祖源的PCA图:徐州、宿州、淮北、宿迁、连云港、豫东和山东,关系都是很近的,祖先是同一群人,即是大汶口-龙山文化先民2020年,以宁超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布的《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指出:殷墟代表的晚期商族平民,与现代汉族无差异,O2a2b1a2a1a3b2b所代表的支系现在仍属汉族主流支系之一,与现代人存在继承关系。在主成分PCA分析上,焦作聂村的商代平民(YR_LIBA)的常染构成,与现代汉族(HAN)距离较近,总体上已经落入现代汉族的变异范围内,这些人的体质和血统,已经与现代北方汉族无明显差异。

现代北方汉族与殷墟商人群古DNA一脉相承,而姬周人群常染血统的复杂性,与北方汉族有一定的差异性。北汉常染不可能是一次混血的,而是需数百年乃至千年才融合形成的。考古DNA表明,北汉常染的起源与形成,实际上始于龙山文化,发展于商代,定型于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