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云:“尝闻纪文达(纪昀)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这一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五代后蜀孟昶的桃符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楹联的起源。当然也是桃符春联的起源。后来的研究者都以此为确论。其二,春联作为对联的一大类,具有三种形态:桃符春联;春帖子对联(春帖子用对语);春联,专指“朱笺书之者”(红纸对联)。
二、桃符春联
历史上关于桃符春联的记载有很多。如何界定桃符春联?孟昶联给出了桃符春联的三要素,即:桃符、除夕(春节)、对句。桃符板是春联的载体,对句是指明春联必须符合对联的格律,除夕(春节)是指明写春联的时间。桃符春联是为庆贺春节而写的。
据北宋初期的黄修复说:“先是,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勋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也。”
蜀主是指后蜀(933年-966年)主孟知祥。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年主政成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被封为蜀王,次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在位不足一年。伪太子是指孟昶。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在位三十二年,经济发展。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孟昶降宋。据上述推之,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一联或者可论定在公元933年。
这也说明了桃符题词从一般吉祥语向对联的演化。“桃符一对”,是说明一桃符用于写上联,另一桃符用于写下联。这正是后世对联形式的肇始。“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是正格的四言对联。这或许是最早的桃符春联。
此联和“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其间当有一个演变过程。我们可以设想,桃符春联经历了这样一个完美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桃符题词——伪太子(孟昶)桃符联“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幸寅逊题桃符词——孟昶桃符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1.北宋苏轼桃符联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还在换,对联是不是还在写呢?据北宋张邦基说:“(苏轼)在黄州,而王文甫家东湖,公每乘兴必访之。一日逼岁除,至其家,见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喧。’”
这一联符合桃符春联三要素,即:岁除,桃符,对句。这是北宋的桃符春联。此联的意义有二:一是桃符春联从皇家走向民间;二是桃符的内容不再是庆贺春节,而更趋向一般对联。这一点对于对联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张邦基,北宋时人,生卒年不详,著《墨庄漫录》十卷。其书宋代书目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宋诗纪事》称引其文达三十八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宋人说部之可观者”。
2.南宋的桃符联
南宋楼钥桃符联
北宋有桃符联,南宋记载的桃符联就更多。据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攻媿先生书桃符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攻媿是楼钥的号。楼钥(1137年-1213年),字大防,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官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谥宣献。
《困学纪闻》属于考证性质的学术专著,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王应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
南宋《梅磵诗话》载桃符联
南宋《梅磵诗话》所载桃符联有三副。据《梅磵诗话》:“余圩下年前之杭,常登吴山岗,见一第宅桃符云:’地高春易盛;天近泽常多。‘”作者佚名,第宅桃符一语说明了南宋桃符春联的普遍性。
另据《梅磵诗话》:“蜀人刘朔齐震孙,嘉熙间由宰掾守霅,郡圃桃符云:‘坡仙旧有棠阴在;蜀客新从花底来。’殊不泛。”——作者刘朔齐,嘉熙(1237年-1204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四个年号。又云:“余尝居霅之城南,咸淳丁卯岁题桃符云:‘历颁岁首三元日;春满城南尺五天。’”下句用杜诗注“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乡人颇以为切。
咸淳是宋度宗年号,丁卯是咸淳三年(1267年)。这当然也是春联,作者是韦居安。韦居安,号梅雕,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度宗成淳四年(1268年)进士,著《梅磵诗话》。
南宋《癸辛杂识》载桃符联
据《癸辛杂识》记载:“包宏斋恢致仕后,归作园于南城,题桃符云:‘日短暂居犹旅舍;夜长宜就作祠堂。’年八十七薨。”包恢(1182年-1268年),字宏父,号宏斋,南宋时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曾官刑部尚书。也是文学批评家。
又据《癸辛杂识》记载:“廖药州湖边之宅,有世禄堂、在勤堂、惧斋、习说斋、光禄斋、观相庄、花香竹色、红紫庄、芳菲迳、心太平、爱君子。门桃符题云:‘喜有宽闲为小隐;粗将止足报明时’,‘直将云影天光里;便作柳边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绿阴芳草之间’。”
廖莹中(?-1275年),字群玉,号药洲。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刻书家、藏书家。登科后,官太府丞、知州,皆不赴,为贾似道幕客。
《癸辛杂识》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作者周密(1232年-1298年)是南宋末著名词人、学者。《癸辛杂识》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共四集六卷,凡四百八十一条。
3.元代著作载南宋桃符联
《隐居通议》载南宋桃符联
据四库全书之《隐居通议》所载:“赵信公葵镇淮扬日有桃符句云:‘日燿旌旗开大阃;风吹鼓角到中原。’后句甚佳。”赵葵(1186年-1266年),字南仲,号信庵,衡山(今属湖南)人。曾任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追赠太傅,谥号”忠靖“。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又云:“时余制帅玠镇蜀亦有桃符句云:‘威行玉斧山河外;春在金符掌握中。’”其宏伟壮阔,或可与刘禹锡的诗句“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比美。
余玠(?-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历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夔州路转运使等。
刘壎(1240年-1319年)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元代江西南丰人。著有《隐居通议》三十一卷。
韩香桃符联
元代依旧保持着南宋桃符春联的传统。据元代《山房随笔》记载:“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以其姓为对也。”《山房随笔》有书行世。作者题为蒋正子。蒋正子,生平事迹不详,约为由南宋入元之遗民,著《山房随笔》,一卷。此书沿袭欧阳修诗话”以资闲谈“之旨,多记宋末元初诗坛轶事与诗歌掌故。此书当代有通行本,是1981年中华书局版《历代诗话》本。
元代张之翰桃符联
据《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桃符”条记载:“张之翰,字周卿,邯郸人,由翰林学士除授松江知府。自题桃符云:‘云间太守过三载;天下元贞第二年。’是岁卒。亦谶也。”
元贞是元成宗年号,从1295年至1297年二月,以后用大德年号。元贞第二年即1296年。《南村辍耕录》是元代陶宗仪(1329年-1410年)所作。
4.明人著作载南宋桃符联
据《尧山堂外纪》:“贾似道开阃日,有《桃符》一联云:‘笑迎珠履三千客;坐拥貔貅百万兵。’人皆称羡。一客独笑曰:‘若是,则客居主位矣!何不曰:坐拥貔貅兵百万;笑迎珠履客三千。’贾大喜,厚赠之。他如:‘威行塞北几千里,春满淮南第一州;阳春膏雨三千里,明月香风十二楼‘,皆门客所谄献者。’”
此联为贾似道门客所献对联。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浙江天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南宋晚期权相。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
《尧山堂外纪》一百卷,是明代蒋一葵撰。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居士,南直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甲午进士,历官至南京刑部主事、郎中等。《尧山堂外记》收录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正集不录”的1223名作家诗赋词曲,间或加以评述,缀其本事;且附一小传,或详或略,一目了然。史料价值极高。郑振铎先生说,此书“有丰富的史料,对研究文学史的人特别有用”。谢国桢先生亦称此书“最可以推荐”。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云:“尝闻纪文达(纪昀)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这一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五代后蜀孟昶的桃符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楹联的起源。当然也是桃符春联的起源。后来的研究者都以此为确论。其二,春联作为对联的一大类,具有三种形态:桃符春联;春帖子对联(春帖子用对语);春联,专指“朱笺书之者”(红纸对联)。
二、桃符春联
历史上关于桃符春联的记载有很多。如何界定桃符春联?孟昶联给出了桃符春联的三要素,即:桃符、除夕(春节)、对句。桃符板是春联的载体,对句是指明春联必须符合对联的格律,除夕(春节)是指明写春联的时间。桃符春联是为庆贺春节而写的。
据北宋初期的黄修复说:“先是,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勋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也。”
蜀主是指后蜀(933年-966年)主孟知祥。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为西川节度使,次年主政成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被封为蜀王,次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在位不足一年。伪太子是指孟昶。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在位三十二年,经济发展。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孟昶降宋。据上述推之,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一联或者可论定在公元933年。
这也说明了桃符题词从一般吉祥语向对联的演化。“桃符一对”,是说明一桃符用于写上联,另一桃符用于写下联。这正是后世对联形式的肇始。“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是正格的四言对联。这或许是最早的桃符春联。
此联和“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其间当有一个演变过程。我们可以设想,桃符春联经历了这样一个完美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桃符题词——伪太子(孟昶)桃符联“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幸寅逊题桃符词——孟昶桃符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1.北宋苏轼桃符联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还在换,对联是不是还在写呢?据北宋张邦基说:“(苏轼)在黄州,而王文甫家东湖,公每乘兴必访之。一日逼岁除,至其家,见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喧。’”
这一联符合桃符春联三要素,即:岁除,桃符,对句。这是北宋的桃符春联。此联的意义有二:一是桃符春联从皇家走向民间;二是桃符的内容不再是庆贺春节,而更趋向一般对联。这一点对于对联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张邦基,北宋时人,生卒年不详,著《墨庄漫录》十卷。其书宋代书目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宋诗纪事》称引其文达三十八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宋人说部之可观者”。
2.南宋的桃符联
南宋楼钥桃符联
北宋有桃符联,南宋记载的桃符联就更多。据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攻媿先生书桃符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攻媿是楼钥的号。楼钥(1137年-1213年),字大防,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官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谥宣献。
《困学纪闻》属于考证性质的学术专著,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王应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
南宋《梅磵诗话》载桃符联
南宋《梅磵诗话》所载桃符联有三副。据《梅磵诗话》:“余圩下年前之杭,常登吴山岗,见一第宅桃符云:’地高春易盛;天近泽常多。‘”作者佚名,第宅桃符一语说明了南宋桃符春联的普遍性。
另据《梅磵诗话》:“蜀人刘朔齐震孙,嘉熙间由宰掾守霅,郡圃桃符云:‘坡仙旧有棠阴在;蜀客新从花底来。’殊不泛。”——作者刘朔齐,嘉熙(1237年-1204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四个年号。又云:“余尝居霅之城南,咸淳丁卯岁题桃符云:‘历颁岁首三元日;春满城南尺五天。’”下句用杜诗注“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乡人颇以为切。
咸淳是宋度宗年号,丁卯是咸淳三年(1267年)。这当然也是春联,作者是韦居安。韦居安,号梅雕,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度宗成淳四年(1268年)进士,著《梅磵诗话》。
南宋《癸辛杂识》载桃符联
据《癸辛杂识》记载:“包宏斋恢致仕后,归作园于南城,题桃符云:‘日短暂居犹旅舍;夜长宜就作祠堂。’年八十七薨。”包恢(1182年-1268年),字宏父,号宏斋,南宋时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曾官刑部尚书。也是文学批评家。
又据《癸辛杂识》记载:“廖药州湖边之宅,有世禄堂、在勤堂、惧斋、习说斋、光禄斋、观相庄、花香竹色、红紫庄、芳菲迳、心太平、爱君子。门桃符题云:‘喜有宽闲为小隐;粗将止足报明时’,‘直将云影天光里;便作柳边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绿阴芳草之间’。”
廖莹中(?-1275年),字群玉,号药洲。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刻书家、藏书家。登科后,官太府丞、知州,皆不赴,为贾似道幕客。
《癸辛杂识》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作者周密(1232年-1298年)是南宋末著名词人、学者。《癸辛杂识》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共四集六卷,凡四百八十一条。
3.元代著作载南宋桃符联
《隐居通议》载南宋桃符联
据四库全书之《隐居通议》所载:“赵信公葵镇淮扬日有桃符句云:‘日燿旌旗开大阃;风吹鼓角到中原。’后句甚佳。”赵葵(1186年-1266年),字南仲,号信庵,衡山(今属湖南)人。曾任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追赠太傅,谥号”忠靖“。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又云:“时余制帅玠镇蜀亦有桃符句云:‘威行玉斧山河外;春在金符掌握中。’”其宏伟壮阔,或可与刘禹锡的诗句“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比美。
余玠(?-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南宋名将。历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夔州路转运使等。
刘壎(1240年-1319年)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元代江西南丰人。著有《隐居通议》三十一卷。
韩香桃符联
元代依旧保持着南宋桃符春联的传统。据元代《山房随笔》记载:“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以其姓为对也。”《山房随笔》有书行世。作者题为蒋正子。蒋正子,生平事迹不详,约为由南宋入元之遗民,著《山房随笔》,一卷。此书沿袭欧阳修诗话”以资闲谈“之旨,多记宋末元初诗坛轶事与诗歌掌故。此书当代有通行本,是1981年中华书局版《历代诗话》本。
元代张之翰桃符联
据《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桃符”条记载:“张之翰,字周卿,邯郸人,由翰林学士除授松江知府。自题桃符云:‘云间太守过三载;天下元贞第二年。’是岁卒。亦谶也。”
元贞是元成宗年号,从1295年至1297年二月,以后用大德年号。元贞第二年即1296年。《南村辍耕录》是元代陶宗仪(1329年-1410年)所作。
4.明人著作载南宋桃符联
据《尧山堂外纪》:“贾似道开阃日,有《桃符》一联云:‘笑迎珠履三千客;坐拥貔貅百万兵。’人皆称羡。一客独笑曰:‘若是,则客居主位矣!何不曰:坐拥貔貅兵百万;笑迎珠履客三千。’贾大喜,厚赠之。他如:‘威行塞北几千里,春满淮南第一州;阳春膏雨三千里,明月香风十二楼‘,皆门客所谄献者。’”
此联为贾似道门客所献对联。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浙江天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南宋晚期权相。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
《尧山堂外纪》一百卷,是明代蒋一葵撰。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居士,南直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甲午进士,历官至南京刑部主事、郎中等。《尧山堂外记》收录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正集不录”的1223名作家诗赋词曲,间或加以评述,缀其本事;且附一小传,或详或略,一目了然。史料价值极高。郑振铎先生说,此书“有丰富的史料,对研究文学史的人特别有用”。谢国桢先生亦称此书“最可以推荐”。